摘要:第30次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3日召开,作为全球顶级的聚变能论坛,会议可能强化市场对聚变产业落地的预期。
核聚变板块迎催化:
第30次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3日召开,作为全球顶级的聚变能论坛,会议可能强化市场对聚变产业落地的预期。
与此同时,机构看好核聚变产业增长潜力,逻辑在于:(1)政策发出前瞻信号,预期强化;(2)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撬动万亿蓝海市场;(3)产业链解析:中上游环节产业化提速。
关注上游材料(高温超导、氚增值材料、偏滤器组成材料)及中游加工(第一壁板的加工、涉氚部件的制造、偏滤器的制造、真空室的生产等)环节。
01
政策发出前瞻信号,预期强化
2025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核聚变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5年9月,《原子能法》首次明确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研发,为核聚变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安徽、上海、四川等多地推动核聚变产业集群建设。
2025年7月,国家宣布将聚变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机制,与核裂变、可再生能源同等对待。同时,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七部委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新政,明确将核聚变列入“未来能源唯一方向”,要求设立千亿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
02
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撬动万亿蓝海市场
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1)磁约束技术作为发展最成熟的路线,以托卡马克装置为核心,全球在运/在建的公共资金主导项目多采用该路线,如中国EAST、法国ITER等,凭借稳定的等离子体约束能力,成为当前技术验证的核心方向;
(2)Z箍缩技术则在惯性约束领域取得突破,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Z装置通过强电流压缩等离子体实现聚变反应,在军事与能源领域均有潜在应用;
(3)FRC(场反位形)技术凭借装置紧凑化优势,成为私营资本青睐的“轻量化”路线,美国TAETechnologies公司基于FRC技术研发的聚变装置已进入第5代,计划2030年前实现净能量输出。
图:三条核聚变技术路线对比
若核聚变发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其投资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参考当前国内裂变堆每年10GW级的核准建设节奏,若核聚变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未来批量建设情景下年投资额或将达数千亿元,总规模达万亿元。
03
产业链解析:中上游环节产业化提速
当前磁约束聚变的主流装置——托卡马克,涵盖的部件数量繁多、精度要求极高,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众多(产业链可被划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部件生产及技术研发以及下游聚变堆整机建设和运营等)。
以全球规模最大的ITER项目为例,其整体装置重量2.3万吨,部件数量更是超100万个,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超导磁体系统占比28%,堆内构件(包含包层系统)17%,建筑14%,真空室(包含滤器)8%,电源系统8%,加热与热管理系统7%,仪表和控制系统6%,低温及冷却系统5%,其他辅助系统7%。
国内核聚变链主企业的招标建设将带动上游材料及中游加工企业共享行业初期高增长的红利。
可控核聚变或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未来商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外可控核聚变项目持续推进,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1)电源类及真空开关:旭光电子、四创电子、王子新材/胜业电气、英杰电气、爱科赛博、百利电气等;
(2)真空室/堆内构件等部件:合锻智能、安泰科技、派克新材、上海电气、斯瑞新材等;
(3)燃料、检测、辅助系统:国光电气、皖仪科技等;
(4)超导磁体:永鼎股份、东方钽业、西部超导、精达股份等;
(5)核心模块建设及分系统制造:利柏特、中油资本、中国能建等。
中航证券邓轲等《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报告:能源领域终极畅享,行业卖铲人率先受益》250913
民生证券李哲等《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聚变时代加速到来,Z箍缩路线走进主流视野》250910
方正证券李鲁靖等《国防军工行业事件点评报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文支持可控核聚变,全球商业化进度持续加速》250908
开源证券周磊《电力行业投资策略:可控核聚变技术百花齐放,终极能源梦想照进现实》250826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博览财经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浙商证券认同或赞成其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不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者不应将本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以本内容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