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时代,个体的力量正在被无限放大。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故事,从丁真让理塘成为“天空之城”,到淄博烧烤因大学生报恩爆红网络,再到贵州“村BA”掀起全民篮球热,这样的传奇屡见不鲜。而主持人阿喆在抖音发布的视频《“一个人带火一座城”!这是“卤鹅哥”和家乡的双向奔
在短视频时代,个体的力量正在被无限放大。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故事,从丁真让理塘成为“天空之城”,到淄博烧烤因大学生报恩爆红网络,再到贵州“村BA”掀起全民篮球热,这样的传奇屡见不鲜。而主持人阿喆在抖音发布的视频《“一个人带火一座城”!这是“卤鹅哥”和家乡的双向奔赴》,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普通人如何以美食为纽带,架起家乡与外界的桥梁,用一锅卤鹅的香气激活一座城的活力。
从街头小贩到“家乡代言人”卤鹅哥的破圈之路
视频中的“卤鹅哥”或许曾是无数平凡小城青年的缩影:他可能生于某个以传统卤味闻名的乡镇,从父辈手中接过一口老卤锅,在街头巷尾支起小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卤制、叫卖的生活。但与传统摊贩不同,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短视频的流量红利。通过抖音镜头,他记录下卤鹅制作的匠心工艺——从挑选本地散养鹅、调配祖传卤料,到慢火熬煮的烟火气,再配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生动讲解。这种“美食+乡土情怀”的内容迅速引发共鸣,网友不仅被卤鹅的色泽香气吸引,更被视频中质朴的乡音、热闹的市井氛围感染。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知名度的提升,更是家乡特产的“出圈”。原本局限于本地市场的卤鹅,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慕名而来的游客涌入小城,只为尝一口“网红卤鹅”;甚至当地政府也借势打造美食文化节,将卤鹅与旅游、非遗结合。卤鹅哥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普通人也能成为主角,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联结点。
个人与家乡的“双向成就”:一场情感与经济的共振兴
卤鹅哥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双向奔赴。于个人而言,他深谙互联网传播逻辑,用真实、接地气的内容打破屏幕内外的距离感。他或许不懂复杂的算法,但他知道如何用一锅卤鹅的温度传递“家的味道”,用一句“来我们这儿尝尝”唤醒游子的乡愁。于家乡而言,这场走红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当地政府迅速跟进,完善交通、规范食安标准、扶持产业链;乡亲们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民宿、做导游、开发周边产品。个人IP的流量最终转化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量。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双向奔赴”重构了人与故乡的关系。过去,乡村青年往往面临“逃离家乡”或“困守故土”的二元选择;而如今,像卤鹅哥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新思维重新定义“扎根”。他们不再被动等待政策扶持,而是主动成为家乡资源的“翻译者”和“链接者”,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
流量如何“长红”?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可持续IP”
然而,流量是一把双刃剑。淄博烧烤的降温、部分网红景点“昙花一现”的教训提醒我们:仅靠短暂的热度无法真正激活乡村。要让“卤鹅哥”们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留量”,需要多方合力:
夯实产业根基避免“赚快钱”思维,建立从养殖、加工到物流的完整产业链,用品质留住口碑;
深挖文化内涵,将美食与地方历史、民俗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打卡”转向“深度游”;
培育人才生态,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形成“一人带头、众人跟随”的创业氛围,防止IP过度依赖个人。
卤鹅哥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恰恰因为它超越了商业成功的单一叙事。它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数据和政策的较量,更是人与土地的情感共鸣。当无数个“卤鹅哥”用热爱点燃家乡,当每一座小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流量密码”,中国广袤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多生机与可能。
来源:烟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