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群治,增加长城保护的温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0:13 1

摘要:清晨,伴随着满山的鸟鸣声,阳光洒满了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长城的烽火台。70岁的张鹤珊拿着一把小铲子,又背上了他的帆布包,沿着斑驳的城墙,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 本报记者 刘波 钟继光

清晨,伴随着满山的鸟鸣声,阳光洒满了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长城的烽火台。70岁的张鹤珊拿着一把小铲子,又背上了他的帆布包,沿着斑驳的城墙,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这是我的长城,我要守住它,守住我们的根。”作为跟随戚继光驻守山海关的义乌兵的后代,张鹤珊义务守护长城40多年。这些年来,他穿坏的胶鞋就有400多双,行程超过29万公里。

在秦皇岛,像张鹤珊这样的长城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组成了一张覆盖长城沿线的“保护网”,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热情温暖历史。

长城保护员:

长城的“贴身管家”

秦皇岛境内长城沿线多为山区、村落,单靠专业力量难以实现全方位守护。2018年,《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按照条例规定,秦皇岛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长城保护员制度,从长城沿线村庄选聘熟悉地形、热爱文物的村民担任专职保护员,让“家门口的长城”有了“贴身管家”。张鹤珊就是首批受聘的18名长城保护员之一。

每天,长城保护员都要徒步巡查责任段,记录城墙状况,及时制止游客刻画、乱扔垃圾等行为,发现盗掘、破坏等线索第一时间上报。为了让长城保护员“能干事、会干事”,文物部门定期开展培训,邀请专家讲解长城历史、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还为每人配备了巡查记录仪、急救包等装备。经过多年的补充、选聘,目前,秦皇岛市已选聘长城保护员94人,覆盖所有长城点段,年均巡查里程超10万公里,成为专业保护力量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这些长城保护员中,张鹤珊父子两代接力守护长城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张鹤珊写下的60多本巡查日记,手绘的30多张长城分布图,成了研究长城历史变迁的珍贵资料。

除了张鹤珊,还有不少长城保护员的故事温暖人心。抚宁区界岭口村长城保护员乔国华,守护长城十几年,成为当地的长城“百事通”;山海关的张鹏用无人机巡查长城,完成了长城保护员从1.0到2.0的蜕变……这些扎根乡土的守护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让长城保护有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长城义警:

凝聚社会力量共护长城

“请不要在城墙上刻画,长城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在板厂峪长城景区,身着蓝色马甲的长城义警正耐心劝导游客。这支由景区工作人员、大学生、退休教师等人员组成的义警队伍,是秦皇岛长城保护的又一支生力军。

长城义警招募计划是由秦皇岛市公安局联合文旅部门共同发起的,旨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长城沿线的治安巡逻、文明劝导和线索收集。义警队伍实行“自愿报名、培训上岗、分段负责”模式,他们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在长城景区、野长城入口等地开展志愿服务。义警队伍的蓬勃发展,让长城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参与”。如今,在秦皇岛的长城沿线,蓝色马甲与古老城墙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秦皇岛市公安局山海关分局创新建立“无人机空中巡查+智能监控定点值守+义警地面巡逻”的三维防护体系。在旅游旺季,长城义警与民辅警混编成5个巡防小组,每日开展12小时不间断巡逻,重点防范在城墙上刻画、违规攀爬等行为,引导游客文明游览。

除了长城保护员和长城义警,秦皇岛市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把保护员、义警与村民、企业人员、公益组织人员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

为了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秦皇岛市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会举办“长城文化节”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摄影展、保护论坛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长城校本课程”,通过绘画、写作文、研学等方式,在孩子们心中从小种下“爱长城、护长城”的种子。秦皇岛的长城保护,正因为有了无数普通人的参与而变得温暖有力。

如今,漫步在秦皇岛的长城上,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守护的温度。这温度来自每一双丈量城墙的脚步,每一次耐心的劝导,每一份真诚的热爱。正是这份全民共护的深情,让古老的长城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又是一个爬长城的好天气,在山海关北翼长城,一棵高树的顶端忽然跃出一只灵巧的小松鼠,敏捷地跳上城墙,三窜两窜就跑到了垛口,抢过游客手上的花生啃食起来。它的每一步动作,都引得城墙上游客的轻声惊叹。

在海港区城子峪村,来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暑期实践团的学生们正围着张鹤珊,兴致勃勃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张鹤珊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讲述着独属于他的长城故事。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花厂峪村村头的长城脚下,老人们正给围坐在他们身边的孩子们讲着有关长城的传说。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听得认真。清风徐来,树叶沙沙作响,树影摇曳间,他们身后的长城静静地延伸到了远方。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