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对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生命中至暗的一天。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安史叛军的铁蹄已逼近大唐都城长安。宰相杨国忠将责任推给玄宗,直言不讳道:“十年来不断有人向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您就是不信。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不是我的错。”他甚至连后路都已为玄宗
潼关失守与玄宗奔蜀:盛唐的悲怆转折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对唐玄宗李隆基而言,是生命中至暗的一天。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安史叛军的铁蹄已逼近大唐都城长安。宰相杨国忠将责任推给玄宗,直言不讳道:“十年来不断有人向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您就是不信。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不是我的错。”他甚至连后路都已为玄宗谋划妥当——尽快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祸。
若在年轻时,李隆基或许会亲临前线,与叛军决一死战。但年逾古稀的他,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人年纪越大,往往越惜命。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秘密转移到长安城北的禁苑,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备好九百匹战马待命。
几天后,东方泛白,晨雾缥缈。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人,从禁苑西门悄然逃离长安城。直到清晨,城中的达官贵人和百姓才发现自己被皇帝抛弃,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此翻开了人生的最后一页。
仓皇出逃:帝王落魄与百姓真情
玄宗一行人奔波一上午,抵达咸阳望贤宫。然而当地官员早已闻风逃窜,众人连吃饭都成问题。杨国忠偷偷为玄宗准备了几个胡饼充饥,其他人则饥肠辘辘。
皇帝的大队人马吸引了当地百姓围观。玄宗放下架子询问:“你们家有饭吗?不管粗细,只管拿来。”老百姓们当然希望唐朝早日平叛,恢复太平日子,于是争相献上食物。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看到百姓送来的粗粮,争相用手抓着吃。众人见皇帝一家如此惨淡,忍不住哭泣,玄宗也掩面而泣。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汉走到玄宗身边,直言不讳:“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发,陛下却不信,致使他阴谋得逞,陛下流离失所。我还记得宋璟为相时,每进直言,天下太平。之后大臣们却忌讳直言,一味阿谀奉承,宫外之事陛下一概不知。我等在野之人早知会有今天,但宫禁森严,无法上达天听。事不至此,我又怎能当面向陛下痛诉?”
若不是安史之乱让郭从谨与玄宗在咸阳相遇,皇帝恐怕永远听不到这些肺腑之言,也见不到这些平凡的百姓。玄宗惭愧回应:“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马嵬坡之变:红颜殒命与权力更迭
玄宗一行人继续西行,到达兴平县的马嵬驿。在这里,他永远失去了杨玉环。
禁军将士都是长安人,将家小留在家中,本就不愿远赴蜀地。在他们看来,安禄山是被杨国忠逼反,潼关失守也是因杨国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战。愤怒的将士们欲杀杨国忠泄愤。
禁军首领陈玄礼深知若不能安抚军心,将引发哗变。他找到太子李亨,将诛杀杨国忠的计划全盘托出。李亨态度谨慎,史书记载“太子未决”——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陈玄礼召集将士,以谋反罪名处死杨国忠。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中杨国忠落马,众将士一拥而上。杨国忠的儿子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半路被追,自刎而死。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将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首级悬挂驿站门外示众。
玄宗闻讯,赶紧拄拐走出驿门慰劳将士,但众人一动不动,杀气腾腾。陈玄礼解释:“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犹豫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切中要害:“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最终下令处死杨贵妃,命人用白绫将爱妃缢死在佛堂前。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并非红颜祸水,这位绝代佳人象征了那个繁华的时代,用天生丽质点缀了整个大唐帝国。遗憾的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
太子北去与玄宗入蜀:大唐的分水岭
短暂停留后,玄宗仍选择入蜀避难。当地百姓拦下车驾:“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玄宗沉默许久,最终还是策马向蜀道方向远去。年轻时一代英主的影子,再也抓不住了。
太子李亨也被百姓围住。众人喊道:“愿率子弟跟随殿下东讨叛贼,收复长安!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还能奉谁为主?”李亨起初婉拒:“父皇即将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的应当朝夕在身边服侍。”说罢一边流泪,一边要策马追赶玄宗。
这时,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心腹宦官李辅国拉住车马劝说:“如今国家分崩离析,若不顺应民心组织平叛,哪里还有复兴的希望?等我们入蜀,贼军若烧毁栈道,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中原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殿下不如到西北调兵,和众将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
李亨不再推辞:“既然如此,我就顺应天意民心留下来。”当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终于摆脱父亲的阴影,就此分道扬镳。
从马嵬驿的沉默、百姓的挽留,再到身边人的劝说,这些偶然事件拼凑在一起,史书说是巧合,我们便相信吧。
灵武即位与权力交接
经过一个月长途跋涉,玄宗终于到达剑阁。在此,他颁布了一道制书,昭告天下部署平叛战略。制书先是自责:“朕承德不能守业,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这相当于罪己诏,承认今日之祸都是自己的责任。
之后,制书宣布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诸皇子也各领地方节度使。如此部署,实则是自己居中节制,避免大权旁落,也防止地方将领窃取皇室权力。
但为时已晚。在玄宗下诏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军的拥护,在灵武擅自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这对玄宗无疑是雪上加霜。从制书可以看出,玄宗不愿放弃皇位。他从年轻时就对权力充满欲望,在遭到姑姑太平公主掣肘后,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夺回皇权。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一向骄傲自负,唯我独尊。对他而言,放下尊贵无比的皇权,就是放下最后一丝尊严。
但在得知李亨灵武登基的那一刻,玄宗释然了。在成都,他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承认李亨为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听其调度,宣告自己的统治生涯结束。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后平定叛乱,维持国祚,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玄宗入蜀,肃宗无后顾之忧,可以放手一搏。这是唐玄宗为大唐做出的最后一大贡献。
蜀中反思与长安回归
在蜀地,玄宗陷入深深的忏悔和思念。他回想起入蜀路过斜谷栈道时,细雨霏微,马铃声在山谷间回响,凄切哀婉,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野狐吹奏,以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
他回想起当年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宰相姚崇:“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类似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哭奉孝,有几分推卸责任的意思。他回想起专权擅政的宰相李林甫,懊恼不已:“妒贤嫉能,亦无敌也。”当别人反问:“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玄宗默然不语。
他回想起开元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当年安禄山违犯军令,玄宗不愿处死,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为后患,上奏不宜免死,玄宗不听。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专门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张九龄。
在长达两年的自我反省后,至德二载,玄宗终于接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唐军收复长安。此时,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是否要回长安与儿子团聚?
唐肃宗上表请父亲还京,语气诚恳:“老爸,您别当太上皇了,回长安当皇帝,我就回东宫当太子,以尽臣子之道。”玄宗不敢偷着乐——儿子一跑到灵武就擅自称帝,现在长安都收复了,反倒要交还皇位,谁信?
玄宗回信表示愿割四川为养老之地,不回家了。肃宗的心腹重臣李泌早已断定玄宗不可能东归,要求肃宗追回此表,但使者跑太快没追上。
李泌另写贺表,以群臣名义写道:“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短短几句话包含三层意思:李亨称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劝进,不得已而为之;肃宗派兵夺回长安,有资格当皇帝;肃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亲回京颐养天天年。
玄宗接到第二道贺表,心情大不相同,下决心离开成都,东归长安。肃宗得知后,对李泌说:“此皆卿之功劳也。”父子俩一来二往,都藏了不少心机。
软禁生活:英雄末路的悲凉
玄宗回到长安后,住进兴庆宫。肃宗住在大明宫,父子俩经常互相探望,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
兴庆宫由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玄宗闲来无事登长庆楼,楼下过往市民常高呼万岁,玄宗也会挥手致意,甚至设酒宴请老百姓。平时到兴庆宫走动的人,除了公主、内侍、宫女和梨园子弟,还有玄宗的亲信陈玄礼与高力士。玄宗还曾设宴招待将军郭英乂、王铣等人,并予丰厚赏赐。剑南道官员每次进京奏事也会到兴庆宫看望玄宗。
唐玄宗整日与外人来往,已对肃宗形成威胁。宦官李辅国向肃宗进言:“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言外之意是要提防唐玄宗复辟。
李辅国与玄宗早有过节。他出身闲厩马家小儿,因相貌丑陋,被高力士打发到太子宫中。后来他扶持李亨上位有功,成为新君心腹,早就想对轻视自己的玄宗一党展开清算。
李辅国建议肃宗请玄宗迁居太极宫,“那里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又可杜绝小人蛊惑”。太极宫位于大内之中,几乎与世隔绝。玄宗到那里,表面上备受优待,实际上如同软禁。
肃宗“犹豫不决”,李辅国明白“不反对就是同意”。他先命人从兴庆宫取走二百九十匹马,只留下十匹。玄宗看着空荡荡的马厩,无可奈何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上元元年,李辅国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玄宗随李辅国走到睿武门,突然出现五百名持刀骑兵拦住去路。李辅国傲慢宣称:“皇帝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
玄宗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下。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痛斥:“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等无礼!”又以太上皇名义宣慰将士:“众将士各好!”将士们以为太上皇余威尚在,不敢得罪,纷纷叩拜。高力士敕令李辅国与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护送玄宗进入太极宫。
玄宗对高力士感激道:“若不是将军,我就成刀下鬼了。”从此,唐玄宗被软禁在太极宫,与外界失去联系。身边的旧臣被肃宗尽数清退:陈玄礼被勒令退休,高力士被贬巫州。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护卫。仗义执言的颜真卿上表问候玄宗起居,立即被撤去刑部侍郎职务,贬为彭州长史。
暮年孤寂与时代终结
晚年孤独的玄宗,没有权力、没有爱情、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只剩下虚弱不堪的身体,如风前残烛,桑榆暮景。
端午节,肃宗与子孙在大明宫其乐融融,唯独缺了年老的玄宗。肃宗身体欠佳,已许久未去看望父亲。怀抱小公主时,他对名士说:“朕深爱此女,请不要见怪。”那人回应:“太上皇想见陛下,就像陛下怜爱公主一样啊。”肃宗听了若有所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宝应元年,在被软禁于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七十八岁的唐玄宗含恨去世。临终前,他沉迷于道教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这位盛唐天子自从六年前离开长安后,一蹶不振,在失去权力后,仿佛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在孤寂中走向人生终局。
就在唐玄宗去世十三天后,唐肃宗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玄宗的孙子唐代宗遵照祖父遗愿,将他安葬于泰陵。当年与唐玄宗一同开创盛世的文臣武将,早已随风消逝。最终陪葬泰陵的只有一人——高力士。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遇赦而归,走到半路闻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痛哭,呕血而死。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但那鼎盛的大唐,却已恍如隔世,一去不复返。#安禄山之安史之乱#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