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振宇有什么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9:28 1

摘要: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我们走进了高振宇位于广安门的家中,他正在指点女儿高铁英雕刻一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品,高老说、自己攥了一辈子的刻刀,最担心的就是钢凹版雕刻技术失传,如今、女儿传承了自己的雕刻手艺,老人心里感觉很欣慰。面对镜头,这位鹤发童颜、宽厚慈祥的老人,

高振宇先生,是一位手工钢凹版雕刻家、钢凹版雕刻的领军人、算房高家后人、有名雕版设计师、我国有名的钢板雕刻大师。

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我们走进了高振宇位于广安门的家中,他正在指点女儿高铁英雕刻一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品,高老说、自己攥了一辈子的刻刀,最担心的就是钢凹版雕刻技术失传,如今、女儿传承了自己的雕刻手艺,老人心里感觉很欣慰。面对镜头,这位鹤发童颜、宽厚慈祥的老人,讲述了他与钢凹版雕刻之间的故事。自己一直是几十年如一日趴到这个工作桌上来完成各项的任务,当时我们不但完成自己咱们自己国内的任务,而且要搞几个世界其他国家的制作、我们都去支援,当时我们做任务就像一个战斗,任务命令下来以后、我们就去完成。

这一幅作品就是反映出大部分 黄河的水、这个瀑布从山上流下来,这些个浪花溅起来,浪花都是水。第四版人民币五十元背面印着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瀑布,这幅作品的刻印版作者正是钢凹版雕刻家高振宇,他当年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钢板上一刀一刀地刻出了这幅黄河壶口瀑布图。钢凹版雕刻所选用的雕板材质是一种特制的钢材,由于材料的原因、与木雕,石雕相比,钢凹板雕刻的画面、点与线条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也更加细腻,而这一特点也便于在凹版雕刻作品中暗藏防伪标记,所以钢凹版雕刻这项技术常被国内外应用到制作钞票、邮票、证券等领域。都有一个小的记号,你给它放大了看、就能看出来,另外装饰方面也有,装饰花边吧、有的地方他雕刻师给断开一点,他仿刻人不知道、他就给、他仿刻就给刻通了,实际上有意识断了一点儿,这样就是也是一种防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准备发行第四套人民币,上级把雕刻五十元纸币背景图案的钢凹版任务交给了北京印钞厂。一套就是分着刻,先出哪个、后出哪个,当时还有上海印钞厂,北京印钞厂、上海印钞厂,上海印钞厂也有雕刻,所以这任务呢、就是两个厂子分着,有时候他们也到我们这来,到我们这来一块儿来完成任务,有的时候他们就回去再做、也有这种情况,所以这个任务就是说一套任务下来,然后就是分阶段,先出哪个、后出哪个,一个一个来完成。黄河壶口瀑布原稿由著名画家侯一民绘制,由于素描原稿水平很高,要想用刀在钢板上准确表现浪花的层次是相当困难的。黄河瀑布,近处有几块石头,那几块石头呢一定要刻的比较粗壮、比较靠近,除了这以外呢、就是那个瀑布,从山上流下来、这样溅的那些个浪花,这些东西就说、变化比较少,但是呢还要表现出来丰富,所以这个要不刻得挺精细的东西吧、就好像看着没什么好看的了,所以自己呢在这方面就一定下功夫,在浅调子里头也要找出变化、也要从浅的里头也要表现出这个浪花、溅得四射的那个浪花,所以呢这方面在雕刻时候下一点功夫。

钢凹版雕刻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全部依赖于点与线条之间的变化,而且不仅点有大小之别、线条有粗细之分,为了表现画面的某些特殊质感、点线雕刻的深浅也有所区别。刻这个钢板呢,它刻深 往深了刻下去了,然后油墨就堆的就多,就鼓起来了,一印、深的地儿,油墨就鼓起来了,浅的地儿、中间的颜色就比较细一点,它就浅一点,所以这样就说立体感特别强,一看就是近处的、线条比较粗糙,但是它的颜色比较重;远处呢的中间的颜色,远处颜色、它层次比较丰富。那段日子里,高振宇每天一上班就坐到工作台前,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握钢刀,在钢板上一刀一刀地雕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高振宇前后试印、修改了十几次。刻一个作品呢,就是特别到最后完成阶段,完成阶段、它就需要整理啊,再整个统一啊,所以这个阶段呢、就一步步要提高,要提高呢、就必须从这个色调各方面该加深的再加深,远近距离又拉开,所以这样就在最后、好像提神了,就是画龙点睛提神的这个阶段是比较艰巨的。高振宇运用钢凹版雕刻独到的艺术手法,将壶口瀑布的恢宏气势充分地显现了出来,经过有关部门挑选、人民币五十元的背面图案最终选用了高振宇的作品。自己刻那个呢 就是比较精细吧,最后就选中了自己那个作品。手工钢凹板雕刻这项工作对雕刻者的耐力要求极高,一个人如果对雕刻没有十分的热爱、或对艺术创作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是无法干好这项工作的。因为刻的时候一只手拿工具、一只手拿放大镜,所以这样趴在那刻,这个工作呢是比较需要有耐性的,有些年轻人啊坐不住、这工作就没法做下去,所以必须要耐心的来完成。自从1949年拿起刻刀的那一刻起,高振宇就从此再也没有停止过钢凹版雕刻的创作,他用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一片欣欣向荣。年轻的高振宇心中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这一年、十九岁的高振宇刚刚高中毕业,他带着自己的三幅素描画去北京印钞厂应聘。自己意思就是说、我喜欢艺术,喜欢绘画,自己就想的是能够分配工作、能考虑到,因为五四一厂(北京印钞厂)有这个设计室、设计室有雕刻任务,这情况自己都知道。解放初期,钢凹版雕刻人才在中国非常稀缺,那时候、国家印刷的钞票与证券很多都是请外国人来进行钢凹版雕刻的,因此高振宇在进入了印钞厂设计室工作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干出点名堂来,高振宇师从我国第一代凹版雕刻家吴锦堂,从基础的素描人像、风景写生入手学习。老师傅是吴锦堂,他呢当时已经快退休了、快六十岁了,将近就要退休了,他是跟美国雕刻大师海趣学习的,他海趣到咱们中国来传授雕刻这门技术,自己这老师吴锦堂他是跟这个海趣学的。1908年,清廷重金聘请海趣来华教授钢凹版雕刻技术,可以说是海趣将钢凹版雕刻技术带到了中国。1913年,这位不远万里前来传播钢凹版雕刻技术的雕刻家客死于北平,但他所带来的钢凹版雕刻技术却一直薪火相传。必须要练这个砧子、刀子,另外必须有素描基础、必须学几年的绘画,然后呢、再练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刻玻璃纸,然后用砧子刻那个钢板,腐蚀、刀刻就这一系列功夫,开始呢 不是说给你一稿子、你就刻,开始就是说仿刻,仿刻国外有名的那些雕刻、大风景,自己的那个基础就是在这一阶段,就是练这个基本功、仿刻比较多,这样你的脑子里就知道怎么样去刻山水、山的线条是怎么刻,草的线条怎么刻,脑子都非常熟练了,这样呢你才能到、给你一个任务,你在完成的时候、就可以完成这些个作品。高振宇在中学时期曾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绘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如今再加上老师吴锦堂的悉心指导以及高振宇自己的勤奋与刻苦,所以他进步很快,1954年、高振宇的第一个钢凹版雕刻作品问世了,这个作品被应用在了一枚邮票的印刷上。第一个作品是《天兰铁路》,从现在看、好像比较简单似的,它就是一个铁路,有一个桥大概是、有一个铁桥,那个景、不是像刻大风景那么复杂,但是它画幅比较小,在小的这个面积创作、因为邮票很小的尺寸,在很小的面积里把这东西表现出来、就是远近,虚实要注意到。虽然年纪轻轻就能独立完成雕刻任务了,但是高振宇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来练习雕刻,以便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一个是每次任务、任务下来,自己完成这个给的任务;另外任务中间也有些个空隙,自己利用这个空隙的时间、我还要刻些东西,所以这样、自己的时间就比别人要多一些,就是有时候刻的比较入了神了,人就忘记累了、不知道累,那时候也年轻、根本不知道累。由于高振宇在印钞厂的表现突出,领导曾经想提拔他做厂里的管理工作,可高振宇却一口回绝了,高振宇告诉我们、他这一辈子就喜欢钻研业务 搞技术、不想当领导,这也许和各高家的传统有关吧,原来高振宇祖上历代都在清廷销算房做工程预算工作,高振宇的祖父高兰亭就曾经在清朝做过天坛维修的预算工作。预算的特别精细,最后天坛维修完成任务以后、就剩了两块砖一块瓦,这说明就是预算得精细,这个一般任务下来以后、也好像招标似的,好多的这个算房的这个单位来拟算用多少料,我们计划怎么做,完了就挂起来、从这里头选,选呢最好还是选的这个算房高的、算得比较精细,钱用的又少、错的又精致,就这样就中选了。1956年,高家再次与天坛结缘,高振宇接到了雕刻邮票《天坛》印版的任务。自己爷爷那时候就是修建天坛,自己就更感觉挺有意思的,这个他的后代又刻天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从高振宇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种家族承传下来的精准,细腻的创作精神。当时刻的时候、比较精致,怎么样把它琉璃瓦的那个质感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说这个面积是比较小,所以刻起来就是必须要小而精的那种刻法。在这枚邮票印版的雕刻中,高振宇有意识地运用间距较宽、深而粗的线纹刻画近景,使其与祈年殿主景拉开了距离,整个画面的层次显得相当的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振宇的雕刻水平突飞猛进,作品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1980年7月1日、《关汉卿》纪念邮票组票中的《望江亭》,在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选为最佳邮票,这一作品也成为高振宇的又一代表之作。这个它反映的也是一个古代的、也是有一个故事 望江亭,表现这个呢、它不是一个写实的作品,它是一个古代的木雕的一个方法。高振宇用钢板雕刻表现出了古代木雕的质感,作品让人看了眼前一亮,1954年至1959年、高振宇先后雕刻了十八块邮票印版,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钢凹版雕刻家。1959年北京邮票厂成立,在北京印钞厂上班的高振宇从此不再雕刻邮票,转而为国内外钞票、证券以及大型画册雕刻人物、风景,他曾为古巴、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雕刻钞票及证券图案,这些作品形象逼真、内容生动,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