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我们不谈短平快的小项目。对于很多成功的中大型项目,比较致命的交付就是:按照既定系统功能反推业务调研,以及,按照系统功能交钥匙。不诊病因、削足适履,结果要么反复在需求和方案之间拉锯,要么硬着头皮、苦上线。
这里我们不谈短平快的小项目。对于很多成功的中大型项目,比较致命的交付就是:按照既定系统功能反推业务调研,以及,按照系统功能交钥匙。不诊病因、削足适履,结果要么反复在需求和方案之间拉锯,要么硬着头皮、苦上线。
所以我一直认为,成功的信息化项目,往往都要带一些管理咨询的味道,而非单纯的IT系统交付。这里的“咨询”不一定是专岗的咨询顾问,更多是指能够对业务痛点直击根因、对需求方案顺藤适配能力的顾问,从需求本身出发、而非从产品角度出发。
拿一个课题举例子:一家离散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与物料管理混乱,具体表现为订单交付延期严重、库存积压与齐套率低、生产计划变更频繁、各部门数据不互通……因此,各部门得出结论:现在的ERP满足不了需求,需要一套更先进的ERP!
第一家实施商的故事……
针对这个需求描述,多轮选型确定了第一家软件商,他家的实施路径是:
①按照合同签署的功能模块进行对应业务部门的调研,核心去匹配功能模块是否满足需求——>②找来一份类似行业与需求的信息化蓝图进行翻新修正,优化少部分流程、电子化了大部分现有流程——>③按照系统功能和ERP原理配置了系统参数、培训、试运行、上线!
结果,垃圾进、垃圾出,由于输入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库存数据不准、工时数据不实、采购提前期拍脑袋……),系统运算的MRP建议毫无参考价值;员工把系统视为负担而不是赋能;交期问题、库存问题丝毫没有改善;更别提业财一体化了……
主管们反应,这ERP系统太差劲,还不如原来的Excel表格。所以,项目宣告失败了,不到5个月,票子打了水漂,IT部门背了一口大锅……
第二家实施商的故事……
机缘巧合,结识了第二家软件商,这次项目启动会,项目目标不再是“成功上线ERP”,而是“提升订单交付率&降低库存”,这家厂商的实施路径是:
第一阶段:诊断与设计(轻咨询)
1、现状调研与根因分析。通过数据分析、需求访谈,发现根本问题在于:①销售预测不准且没有与生产计划联动;②没有清晰的销售与运营规划SOP流程、各部门目标冲突(销售要快,生产要稳,采购要省);③数据基础薄弱(物料编码不统一、BOM不准、工时定额是经验值);④只考核车间产值而不考核齐套率和准时率。
2、设计蓝图方案。
①流程标准化,例如,设计全新的产销协同SOP流程,明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各部门在每个周期的职责和输入输出;
②设计新的管理规则,例如,制定计划冻结期规则,规定多长时间内的生产计划不能变更,以减少扰动;
③设计新的组织架构和KPI,建议强化计划部的权威,并设立“订单准时交付率”、“库存周转天数”、“生产计划达成率”等核心考核指标;
④数据标准化: 制定物料编码、BOM、工艺路线等数据的规范和清洗方案。
第二阶段:系统实现与交付
1、系统配置与开发环节。此时,ERP系统才被作为赋能工具引入。 顾问会根据第一阶段设计好的新流程和新规则,来配置ERP系统中的工作流、权限、参数等;
2、数据准备与迁移:按照新制定的主数据标准,清洗和导入准确的数据;
3、变革管理理念与培训结合。培训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利用系统工具做好你的工作”?向计划员培训如何解读系统MRP的建议,并基于此进行人工调整;让所有员工理解新流程的价值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减少抵触情绪。
第三阶段:持续优化(管理与IT融合)
以前的文章我们说,信息化的目标是上线成功,而不是成功上线。项目上线时开始、不是结束。顾问会持续跟踪管理指标(如交付率、库存周转率)的变化,分析差距,并进一步优化流程和系统配置。
最后,历经5个半月,项目试运行到正式运行,从一把手到关键用户,一致认为“这次选型选对了”!
写在最后:
所以大家看,成功的信息化项目本质上确实是管理咨询,它关注的是“为了达成业务目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流程和组织?技术如何支撑这些新流程?”;
成功的信息化项目,先“医”后“药”。先诊断管理病因(流程、组织、数据、规则),再开出处方(管理优化方案),最后选择和使用药材(信息化系统)来治疗;
系统是工具,管理是核心:ERP、MES等系统是强大的引擎,但如果甲方没有正确的“地图”(战略)和“交通规则”(流程),马力再强的车也会迷路或撞车。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