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导说这是‘此生仅有的机会’,我信了。"9月23日,37岁的王凯盯着手机里与左某某的聊天记录,声音发颤。三个月前,他刚把12万元"入职指标费"转给这位相处了近十年的辅导员;如今,左某某因涉嫌诈骗被刑拘,他才意识到,所谓"带编制的国企稽查岗",不过是一场精心设
"左导说这是‘此生仅有的机会’,我信了。"9月23日,37岁的王凯盯着手机里与左某某的聊天记录,声音发颤。三个月前,他刚把12万元"入职指标费"转给这位相处了近十年的辅导员;如今,左某某因涉嫌诈骗被刑拘,他才意识到,所谓"带编制的国企稽查岗",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近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左某某涉嫌诈骗的消息引发热议。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2022年前后,左某某与其丈夫朱某以"安排国企工作""提升学历""投资理财"为由,从百余名学生及家长手中骗取700余万元。直到8月27日左某某被警方带走,这场持续两年的"就业骗局"才彻底浮出水面。
▲与左某某见面时,受访者拍下其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左某某是"最不像老师的老师"——身材微胖、常年穿旧T恤、用着两三千元的旧手机,走路时总是步履匆匆;但又是"最贴心的辅导员":她会凌晨陪发烧学生去医院,会在毕业季逐个改简历,甚至能叫出每个学生的乳名。
"2015年我入学时,左导就总说‘以后工作有困难找我’。"王凯回忆,2024年初,他因"厌倦三班倒"在朋友圈吐槽求职难,左某某立刻私信他:"省内有国企稽查岗,带编制,24万包入职,年龄别超38岁。"
为打消疑虑,左某某搬出"成功案例":她拨通一个"已入职郴州某国企"的男子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待遇挺好,到手二十多万"。王凯至今保留着这段录音——后来他才知道,电话那头是左某某的丈夫朱某。
2024年3月,王凯在左某某办公室签了"培训合同",当场转去12万元。合同中写着:"协助通过企业考核,分配至指定稽查岗,一年内交清余款。"左某某还承诺"8月前办完手续",并加盖了"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公章。
"她连合同都能‘搞到’学校公章,我们谁能不信?"另一名被骗学生唐松杰说。他比王凯更早交钱——2024年底,他为"常德某国企稽查岗"转去40万元,左某某承诺"2025年3月入职"。
类似的"成功案例"在学生群中被反复传播:有人晒出"国企体检通知",有人展示"盖着公章的调函",甚至有人接到"国企领导"的电话。直到2025年7月,入职时间一拖再拖,家长们才慌了神:"左导说‘体检报告不合格’‘领导调岗’,每次都有新借口。"
▲2022年前后,左某某在班级群、朋友圈多次发表提升学历、推荐工作的言论。受访者供图
随着调查深入,左某某的诈骗网络逐渐清晰:她与丈夫朱某分工明确,一个利用辅导员身份"精准获客",一个扮演"能人"收钱"办事"。
朱某早年与左某某同校毕业,曾在工厂做机械操作工,婚后与左某某共同经营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据其前员工透露,公司曾宣称"能搞定国企、事业单位编制",但"办成的没几个,退钱的却总被拖延"。
左某某的"话术库"更是五花八门:从"指标有限,先到先得"到"体检要三甲医院标准",从"马上寄调函"到"入职前领导吃饭",甚至伪造"国企聘用合同"——王凯提供的合同照片里,甲方公章被打了码,落款处写着"湖南省某国企",但经核实,该国企从未与该学院合作过。
更讽刺的是,左某某连"人脉"都是假的。多位被骗者反映,所谓"已入职的学长""对接的国企领导",均是朱某一人扮演;而左某某口中"能搞到学院公章"的能力,也被校方证实:"湖南省某国企就业工作专用章是假章,学院公章可能被她钻了流程漏洞,也可能是私刻的。"
▲左某某向学生家长出具的加盖学院、就业招生处公章的文件。受访者供图
9月19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袁姓负责人回应称,校方已对左某某停职,并配合警方调查。但对于"公章管理漏洞""辅导员言行监管"等问题,校方的回应引发更多质疑。
"我们没有权限监测辅导员的个人账户或朋友圈。"袁姓负责人表示,左某某的诈骗行为"超出校方监管范围",且"学生及家长配合交钱,自身也有过错"。但他同时承认,学校此前未掌握左某某"买卖工作""伪造公章"的情况,直到警方介入才知情。
这一说法引发受害者不满。"左某某发的就业协议群里,@全体学生的消息校方看不到?她在办公室盖的公章,学校没有任何登记?"一名家长质疑,"辅导员本应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如今却成了‘诈骗犯’,学校管理失职难辞其咎。"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暑假,就有人向学校纪委举报左某某的异常行为,但"举报后来没了下文"。对此,校方表示将"进一步核实",并承诺"全面清查辅导员工作,杜绝类似事件"。
从"热心帮忙"到"精准收割",左某某的骗局持续两年,涉及百余人、700余万元,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的贪婪,更是高校辅导员监管的"真空地带"。
正如法律专家所言:"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亲近的老师’,其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学校若只重‘就业指标’,忽视‘职业操守’监管,最终只会透支学生的信任。"
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对于王凯、唐松杰们来说,被骗的700余万元能否追回仍是未知数;但更让他们痛苦的是:"以后再遇到困难,还能相信老师吗?"
来源:河南经济报焦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