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苏宁浮亏250亿,阿里“割肉”离场?零售江湖早变天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41 1

摘要:9月22日晚,ST易购一纸公告撕开了中国零售江湖最唏嘘的一页——阿里巴巴,这个十年前豪掷283亿入股苏宁的“盟友”,终于要“离场”了。杭州灏月(阿里系)计划减持不超过2.63亿股,按1.78元股价算,套现仅4.9亿。而十年前,阿里入股成本是每股15.23元,如

9月22日晚,ST易购一纸公告撕开了中国零售江湖最唏嘘的一页——阿里巴巴,这个十年前豪掷283亿入股苏宁的“盟友”,终于要“离场”了。杭州灏月(阿里系)计划减持不超过2.63亿股,按1.78元股价算,套现仅4.9亿。而十年前,阿里入股成本是每股15.23元,如今持股浮亏已超250亿。更扎心的是,减持后阿里持股比例将降至17.24%,首次低于张近东个人的17.70%。十年时间,从“新零售”风口的“天作之合”到如今的“割肉式”减持,这不仅是两个企业的故事,更是中国零售行业十年剧变的缩影——当互联网流量见顶,当线下零售效率难破局,当巨头们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主业”,阿里与苏宁的“分手”,早已写好了结局。

一、2015年的“世纪联姻”:当阿里遇上“线下之王”苏宁

2015年的夏天,中国零售行业正经历一场“地震”。彼时,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和3C家电优势强势崛起,一边喊出“三年超越苏宁国美”,一边在电商市场份额上紧追阿里。而阿里,这个线上电商的绝对王者,突然发现自己的“护城河”有了缺口——线下,这个占据中国零售80%份额的“蓝海”,成了必争之地。

就在这时,苏宁出现了。这个由张近东在1990年创立的家电零售巨头,彼时刚走过25年。2004年上市,2008年营收超越国美登顶行业,2013年销售额突破千亿(1052.92亿元),远超阿里同期营收。它有什么?全国1600多家线下门店,覆盖核心城市的家电零售网络,供应链端与美的、格力等品牌的深度绑定——这些,正是阿里最缺的“线下腿”。

而苏宁缺什么?线上流量。2013年苏宁启动“互联网转型”,更名“苏宁云商”,但线上业务始终不温不火,被京东甩在身后。阿里的淘宝、天猫平台,恰好能给它“线上翅膀”。

于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联姻应运而生。2015年8月,双方宣布战略牵手:阿里283亿入股苏宁,占股19.99%;苏宁140亿认购阿里股份,占股1.09%。当时的媒体标题全是“新零售第一枪”“阿里苏宁联手对抗京东”,张近东在发布会上说“这是中国零售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马云则称“未来的零售没有线上线下之分,只有是否数字化”。

那时的市场相信这场“强强联合”能改写行业格局:阿里的流量、数据、支付能力,苏宁的线下门店、供应链、物流网络,理论上能碰撞出“1+1>2”的火花。他们计划共同打造O2O移动应用,让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提货”,让商家“数据驱动选品、供应链降本增效”。连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都说“感到了压力”——这大概是这场合作最“高光”的时刻。

二、十年错位:苏宁“套现”与阿里“坚守”的商业逻辑

没人能想到,这场看似完美的联姻,从第二年就埋下了“裂痕”。

2017年,苏宁突然公告减持阿里股份,套现约56亿;2018年,又分两次减持,合计套现超140亿。三次减持后,苏宁几乎清仓了阿里股份,累计套现超200亿。当时市场不解:不是“长期盟友”吗?为何苏宁先“离场”?

答案藏在双方的“需求变化”里。对苏宁而言,2015年后的转型并不顺利。线上业务投入巨大却不见起色,线下家电零售受电商冲击持续下滑,2016年营收同比仅增0.85%,净利润暴跌98.23%。此时的苏宁急需现金——阿里股份成了“救命稻草”。而对阿里来说,它需要的是“战略协同”,而非短期财务回报。只要苏宁还是那个“线下巨头”,阿里就愿意等。

于是,阿里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坚守”。2018年,阿里向苏宁派驻董事(战略投资部总监沈沉);2020年,苏宁陷入流动性危机时,阿里还参与了苏宁的148亿定增;2024年2月,阿里将苏宁股份从淘宝中国转到杭州灏月,持股比例仍维持20.09%。直到2025年9月,苏宁股价跌至1.78元,较阿里入股成本15.23元跌去88%,持股价值从283亿缩水至33.1亿,浮亏超250亿——阿里终于“等不起”了。

这十年的“错位”,本质是“需求错配”。阿里要的是“线下入口”的战略价值,而苏宁的线下价值却在持续流失:2013年苏宁千亿营收中,家电零售占比超90%,但2025年上半年,其家电营收占比已不足50%,线下门店从巅峰时的1600多家缩减至800多家,且单店效率持续下滑。当苏宁不再是“不可替代的线下入口”,阿里的“坚守”就失去了意义。

更讽刺的是,苏宁减持阿里股份的200亿套现,并没有换来转型成功。它把钱投进了房地产、足球、金融等非核心业务,反而拖累了主业。2021年,苏宁陷入债务危机,股票被ST;2023年,营收跌至336亿,不足2013年的三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仍亏损12.3亿。如今的苏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家电零售之王”,而是市值165亿的ST股。

阿里的“坚守”,终究没能等到苏宁的“复苏”。当苏宁的基本面持续恶化,当“线下入口”的价值被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模式稀释,阿里的减持就成了“商业理性”的必然选择——资本从不相信“情怀”,只认“价值匹配”。

三、不只苏宁:阿里“零售瘦身”背后的巨头战略转向

如果把阿里减持苏宁看作“孤立事件”,就太小看这场“离场”的意义了。事实上,这是阿里近三年来“零售板块系统性瘦身”的延续,一场从“新零售生态”到“聚焦核心”的战略大转向。

2024年12月,阿里以74亿出售银泰百货全部股份——这个2014年以53.7亿入股、持股11年的“新零售标杆”,最终成了“弃子”。银泰曾是阿里“线下百货数字化”的试验田,阿里为其投入了会员系统、支付工具、供应链数字化,但银泰的营收增速始终低于行业平均,2023年甚至同比下滑5.6%。

2025年1月,阿里又以131.38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全部股份。高鑫零售旗下有大润发、欧尚等600多家超市,2017年阿里以224亿港元入股,想借其“线下超市网络”推进“新零售改造”。但八年过去,大润发的数字化改造效果有限,2024年营收同比仅增1.2%,净利润率不足2%——远低于阿里电商的10%以上。

4月,阿里减持三江购物3%股份;6月,清仓丽人丽妆17.57%股权;7月,减持圆通速递2%股份;9月,推进美凯龙3%减持计划……算上苏宁,阿里近一年已减持7家零售企业,涉及百货、超市、家电、美妆等多个领域。

这不是“偶然”,而是阿里的“战略收缩”。2023年,阿里新任CEO吴泳铭提出“回归用户、回归客户、回归商业本质”,核心就是“聚焦主业”——把资源从低效的“生态扩张”转向高效的“核心电商(淘宝、天猫)、云计算(阿里云)、本地生活”。

为什么巨头们突然不玩“新零售”了?

本质是“流量逻辑”的失效。2015年的“新零售”,基于“线上流量见顶,需要线下找增量”的逻辑。但十年后,线下流量也见顶了——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3%,线下零售增速仅3.8%,且运营成本(租金、人力)持续上涨。更重要的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效率提升,远比想象中难:传统零售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时间,巨头的流量、数据能力难以直接“嫁接”,反而可能因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导致协同低效(比如阿里与高鑫零售的“磨合”就始终存在)。

当“生态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巨头们自然选择“精耕主业”。阿里不是个例:腾讯减持京东、拼多多减持国美、美团收缩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的“圈地时代”,正在退潮。

四、苏宁困局:从“家电之王”到ST股,零售老兵的时代之殇

阿里的减持,终究是“果”,苏宁的“坠落”才是“因”。这个曾在2008年超越国美、2013年营收超千亿的“家电之王”,为何会走到今天?

第一,战略摇摆:从“专注零售”到“多元迷失”。
张近东曾说“苏宁要做中国的沃尔玛+亚马逊”,但2015年后的苏宁却走上了“多元化扩张”之路。2016年,苏宁收购国际米兰70%股权,耗资2.7亿欧元;2017年,成立苏宁金融,布局消费贷、理财;2018年,收购万达百货37家门店;2019年,投资房地产,开发苏宁广场……最多时,苏宁业务涵盖零售、地产、金融、体育、文创等八大板块。

多元扩张的代价是“资源分散”。2015-2020年,苏宁累计净利润亏损超300亿,其中体育板块亏损超100亿,地产板块拖累超80亿。当“副业”消耗了大量现金,“主业”(家电零售)的投入自然不足——2020年,苏宁线上研发费用仅占营收0.3%,远低于京东的2.1%。

第二,行业变迁:家电零售的“黄金时代”落幕。
苏宁的崛起,依托于“家电普及红利”和“连锁扩张模式”。2000-2010年,中国家电渗透率从30%提升至80%,苏宁通过“在全国开连锁店,低价销售标准化家电”迅速占领市场。但2010年后,家电普及红利见顶,电商(京东、拼多多)以“更低价格、更便捷服务”冲击线下,苏宁的“连锁优势”变成“包袱”——2024年,中国家电线上零售占比达58.7%,线下仅41.3%,且仍在下滑。

更致命的是,苏宁没能抓住“新家电时代”的机遇。2020年后,家电行业的增长点从“传统家电(冰箱、彩电)”转向“智能家电(扫地机器人、投影仪)”,但苏宁的供应链仍以传统家电为主,智能家电占比不足20%,远低于京东的45%。当消费者需求变了,苏宁的“货”却没跟上。

第三,管理滞后:家族式企业的“转型之难”。
2020年张近东退居二线,其子张康阳接任苏宁易购董事长(后任峻接任),但“苏宁系”仍牢牢掌控公司——董事会6席非独立董事中,张康阳、任峻占2席,张近东个人及一致行动人持股20.45%,为第一大股东。家族式管理的好处是“决策高效”,坏处是“容错率低”——当战略方向出错时,难以通过外部力量及时修正(比如2018年有股东建议收缩体育业务,但未被采纳)。

从千亿营收到ST股,苏宁的故事,是“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失败”的缩影:在行业变革期,既没能守住主业的“护城河”,又没能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增长极”,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

五、结语:零售江湖的“新秩序”,巨头与实体的“再平衡”

阿里减持苏宁,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中国零售行业正在进入“新秩序”。

这个“新秩序”的核心,是“效率为王”。过去十年,零售行业的竞争是“流量竞争”——谁能拿到更多线上线下流量,谁就能赢。未来十年,竞争将是“效率竞争”——谁能把供应链成本降得更低、把数字化效率提得更高、把消费者体验做得更好,谁就能活下来。

对巨头而言,“生态扩张”的时代过去了,“能力输出”的时代来了。不再是通过资本“绑定”实体企业,而是通过技术、数据“赋能”实体企业——比如阿里的“阿里云零售大脑”帮超市做选品,京东的“供应链中台”帮家电品牌降库存。这种“轻资产、高效率”的合作,比“重资本、强绑定”的联姻更可持续。

对实体企业而言,“依赖巨头”的时代过去了,“自我造血”的时代来了。苏宁的教训告诉我们:外部资本只能“救急”,不能“救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靠自己——要么深耕供应链(比如格力的“掌握核心科技”),要么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小米的“生态链+用户运营”),要么数字化转型(比如永辉的“生鲜供应链数字化”)。

回到阿里和苏宁的十年恩怨,没有“对错”,只有“时代”。2015年的“新零售”,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选择”;2025年的“减持离场”,是这个时代的“理性结果”。商业世界本就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价值匹配”。

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看这场“283亿联姻”,会发现它不是“失败案例”,而是中国零售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理性”的“转型注脚”——毕竟,所有的“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