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亿砸美国!库克放话“多米诺骨牌”要倒?亚洲工厂笑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9:42 1

摘要:6000亿美元、79家工厂,蒂姆·库克说这会是推倒美国制造业的“多米诺骨牌”。但当富士康郑州工厂的35万工人每天组装50万部iPhone时,美国本土40万制造业岗位正空着——这张骨牌,真的推得动吗?

6000亿美元、79家工厂,蒂姆·库克说这会是推倒美国制造业的“多米诺骨牌”。但当富士康郑州工厂的35万工人每天组装50万部iPhone时,美国本土40万制造业岗位正空着——这张骨牌,真的推得动吗?


一、苹果的“多米诺”豪赌:从亚洲到美国的供应链迁徙梦

“这就是连锁效应,”库克在CNBC的镜头前加重了语气,“会有更多企业跟进,这本质上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位苹果CEO口中的“效应”,指向的是一项堪称激进的计划:未来四年砸下6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起79家工厂。对习惯了“美国设计、亚洲制造”的苹果而言,这不仅是数字的跳跃,更是一次试图改写全球制造业版图的豪赌。

库克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自2007年iPhone诞生起,苹果的制造中心就牢牢扎根亚洲——富士康郑州工厂35万工人日产50万部iPhone的规模,撑起了美国市场80%的iPhone供应。但现在,苹果想把故事改写为“美国制造”:从特朗普时期就喊出的“制造业回流”目标,到本届政府对本土产业的政策倾斜,美国似乎正迎来制造业复兴的窗口期。库克甚至直言,投资者看到这项计划会说“太棒了”,仿佛已经看到无数企业跟着苹果涌向美国工厂的场景。

这场豪赌的背后,藏着苹果的多重考量。一方面,规避关税是现实需求——此前转移部分供应链至印度,已涉及4.33亿美元芯片交易,而将更多生产环节迁回美国,能直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美国市场的“政治示好”:无论是特朗普的“回流目标”,还是当下政府的制造业扶持政策,苹果的6000亿投资都像是一张精准切入的“投名状”。

但最核心的诱惑,或许是库克眼中的“多米诺骨牌”——苹果相信,自己的入场能打破美国制造业的沉寂:当79家工厂在全美铺开,配套的供应商会来,上下游企业会来,就业岗位会被创造,最终带动整个制造业生态的复苏。就像当年富士康郑州工厂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一样,苹果想在美国复制这种“一家工厂激活一座城”的奇迹。

二、骨牌的第一张:为什么是现在?制造业回流的“天时地利”

要理解苹果的选择,得先看清美国制造业的“时与势”。过去十年,“制造业回流”在美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共识:从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到如今政府对本土产业的补贴(比如芯片法案的千亿资金),政策风向正推着企业把生产线搬回美国。苹果的6000亿计划,更像是顺势而为的“借东风”。

数据也在为这场“东风”添柴。尽管今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3.3万个,但劳工统计局显示,仍有40万岗位处于空缺状态——这意味着并非没有需求,而是缺乏合适的劳动力和产业生态。库克显然认为,苹果的入场能填补这个缺口:79家工厂需要工人,工人需要住房、餐饮、交通,这些需求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工厂-就业-消费-更多工厂”的正向循环。

更现实的是,苹果需要分散供应链风险。过去三年,全球疫情、地缘冲突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暴露无遗——当富士康郑州工厂因疫情一度停摆,iPhone全球供应立刻吃紧。从印度工厂20亿美元iPhone出货量创纪录,到如今加码美国,苹果的逻辑很清晰:供应链不能只依赖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外,必须有一个“安全备份”。而美国,既是最大消费市场,又是政策支持的“主场”,自然成了首选。

当然,苹果也没打算“一刀切”。正如Gabelli Funds投资组合经理约翰·贝尔顿所言,6000亿中的大部分早已纳入长期规划,“重构复杂供应链需要时间”。这意味着,苹果的美国建厂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现有布局上的补充——就像往全球供应链的天平上,给美国一端悄悄加了个砝码。

三、骨牌能否连锁?现实的三道坎:劳动力、成本与供应链惯性

“很难想象,富士康在美国何处能找到30万可用劳动力?”软件平台Kandji的威尔登·多德一句话,点破了苹果“多米诺”计划的第一道坎——劳动力规模

对比太鲜明了:富士康郑州工厂35万工人,相当于美国当前制造业空缺岗位的87%;而美国哪怕最大的制造业城市,也难以短期内聚集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更关键的是,iPhone组装需要的是“熟练工”,而非普通劳动力——从零部件焊接到成品检测,每个环节都需要培训。但美国劳工市场的现状是: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服务业或科技行业,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滑。40万空缺岗位中,有多少能转化为苹果需要的“组装能手”?这仍是未知数。

第二道坎是成本。美国工人的薪资水平,是亚洲的数倍:中国制造业工人月薪约600美元,印度约300美元,而美国同类岗位月薪普遍超过3000美元。即便苹果财大气粗,也难以承受全链条“美国制造”的成本压力。金融顾问斯科特·比克利直言:“劳动力成本差异会让亚洲继续成为iPhone制造核心区域。”

最棘手的,是供应链的“惯性”。苹果的供应链是一张遍布40多个国家的复杂网络:芯片来自台湾,屏幕来自韩国,盖板玻璃来自中国……这些供应商深耕亚洲数十年,形成了“小时级响应”的默契。比如富士康郑州工厂,从零部件到成品的全流程只需48小时,这种效率背后是数千家配套企业的集群效应。要把这套体系复制到美国,绝非建79家工厂那么简单——供应商愿不愿意迁?迁过来能不能跟上节奏?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

四、骨牌的另一面:不是革命,是“渐进式调整”

“这应被视为渐进式调整,而非革命性变革。”投资组合经理约翰·贝尔顿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苹果计划的真相。仔细拆解6000亿投资,会发现苹果的“美国制造”并非全盘迁移:

迁回的是什么? 大概率是高附加值环节:比如盖板玻璃、部分芯片的生产。这些零部件技术含量高,对劳动力规模要求低,适合在美国本土生产以享受政策红利。

留下的是什么? iPhone最终组装仍会留在亚洲——中国承担主力,印度分走少量份额。毕竟,35万人的流水线不是说搬就能搬,而美国找不到“日产50万部iPhone”的劳动力池。

6000亿是“新钱”吗? 贝尔顿透露,其中大部分早已纳入长期财务规划。对年营收超3800亿美元的苹果而言,这笔钱更像是“分阶段投入”,而非突然追加的“额外开支”。

这种“挑肥拣瘦”的迁移策略,既回应了美国政府的“回流要求”,又避免了供应链动荡。正如专家斯科特·比克利所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亚洲仍是iPhone制造的核心区域。”苹果的计划,更像是在全球供应链中增加一个“美国支点”,而非彻底取代亚洲。

五、多米诺之后:全球制造业的“新平衡”

尽管现实挑战重重,但苹果的“多米诺骨牌”仍可能推倒一些东西——不是美国制造业的彻底复兴,而是全球制造业的“新平衡”。

对行业而言,苹果的入场会“逼”着其他企业行动。人工智能电商平台Sotira首席执行官阿姆丽塔·巴辛就认为:“若苹果成功推进计划,将迫使其他科技企业投资‘美国制造’模式。”这就像当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一样,苹果的79家工厂可能成为美国制造业的“鲶鱼”,刺激更多企业跟进。

对全球供应链而言,“多元化”将成为新趋势。过去“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模式,正在被“多区域备份”取代:中国仍是核心,印度、越南承接部分产能,美国则承担高附加值环节。这种“分散布局”能降低风险,但也会推高成本——未来,消费者可能要为“供应链安全”支付溢价。

而对美国工人来说,苹果的计划或许是一次“技能升级”的机会。美国制造业的40万空缺岗位,很多是因为传统工人无法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苹果的工厂大概率会采用更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这意味着需要的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掌握AI、机器人操作的技术工”。若能借此推动劳动力技能升级,美国制造业或许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尾声:骨牌已立,未来看“连锁”还是“卡壳”?

6000亿、79家工厂,库克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立了起来。它能不能连锁倒下,取决于三个问题的答案:美国能否培养出足够的技术工人?配套供应商愿不愿意跨洋追随?苹果能否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计划都已超越商业本身:它是科技巨头对地缘政治的回应,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更是制造业在“效率”与“安全”之间的艰难平衡。

或许,苹果的“多米诺骨牌”不会如库克预期般完美倒下,但它至少推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拉扯中,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只有不断调整的“新平衡”。而这,可能就是未来十年全球制造业的常态。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