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叹息:七十年的用功方向错了,只因没有看透这一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9:38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开示录》等传统典籍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开示录》等传统典籍

虚云老和尚,一代禅宗泰斗,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

这位被誉为近代禅宗第一人的高僧,在百岁高龄时,竟然发出了一声令人震撼的叹息。

“七十年的用功方向错了!”

一个修行了大半个世纪的得道高僧,为何会有如此感慨?

他究竟看透了什么,才发现自己过往七十年的修行都走错了路?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修行智慧?

那是民国三十六年秋日,虚云老和尚正在云居山真如禅寺主持禅七。

禅堂内香烟袅袅,数十位僧众端坐蒲团,个个神情专注。

参加禅七的僧众中,有一位年轻比丘,法名慧明。

慧明已经苦修十余年,却始终难有所得。

眼见师兄弟们纷纷有所悟入,心中愈发焦急不安。

每日打坐时,妄念如潮水般涌来,越想压制越是汹涌。

持咒念佛时,心神散乱,难以专一。

参话头时,更是如老鼠啃棺材,无处下口。

这日晚课后,慧明怯生生地来到虚云老和尚的丈室。

老和尚正端坐禅床,白须飘飘,慈眉善目。

见慧明进来,缓缓抬起头,浑浊的双眼中闪过一丝慈悲的光芒。

“老和尚,弟子愚钝,用功十余年,依然妄念纷飞,不得安宁。”

慧明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挫败感。

“请老和尚慈悲开示,弟子究竟该如何用功?”

虚云老和尚沉默良久,窗外秋风萧瑟,竹叶飒飒作响。

“你说你用功十余年,那你告诉老僧,你是如何用功的?”

慧明恭敬答道: “弟子每日打坐参禅,持咒念佛,严持戒律,不敢有丝毫懈怠。”

“早起晚睡,精进不懈,从不敢放逸。”

“那你参的是什么话头?”

“弟子参的是’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日日夜夜不敢放松。”

慧明如实答道,眼中满怀期待。

虚云老和尚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

月色如水,洒在禅堂的青砖地面上。

忽然,老和尚长长叹了一口气,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感慨。

“慧明啊,你知道吗?老僧今年已是百岁之人。”

“回想起来,前七十年的修行,方向都错了。”

这话如晴天霹雳,慧明惊得说不出话来。

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禅门宗匠,竟然说自己七十年的修行方向都错了?

这怎么可能?

“老和尚,您…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慧明结结巴巴地问道,完全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您的修行境界已经到了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怎么会说修行方向错了呢?”

虚云老和尚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慈悲,也有一丝苦涩。

“孩子,你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用功?”

“弟子不明白,请老和尚明示。”

慧明满心困惑,恭敬地等待开示。

“老僧年轻时,也如你一般。”

虚云老和尚的声音渐渐低沉下来,仿佛在回忆着遥远的过往。

“以为用功就是要拼命参话头,拼命打坐,拼命持咒。”

“每日里绷紧神经,唯恐有一刻松懈。”

“以为修行就是要与妄念斗争,要强行压制妄想。”

老和尚继续说道: “那时的老僧,把修行当成了一场战争。”

“把妄念当成了敌人,每日里刀来剑往,身心俱疲。”

“虽然也有一些境界现前,但总觉得不够究竟,不够圆满。”

慧明听得入神,不由自主地点头。

这不正是自己现在的状态吗?

每日里与妄念搏斗,身心俱疲,却始终难有真正的安宁。

“老僧记得,当年在终南山潜修时。”

“每日子时起床,打坐参禅到天明。”

“白天诵经持咒,晚上继续坐禅。”

“一坐就是几个时辰,腿麻了也不敢动。”

“以为这样就是精进,这样就是用功。”

虚云老和尚的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

“有时妄念起时,就拼命压制。”

“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一遍又一遍。”

“妄念不走,就加大力度,念得更快更急。”

“参话头时也是如此,死死咬住’念佛是谁’不放。”

“以为只要够用力,够执着,就能开悟证果。”

慧明越听越觉得熟悉,这完全就是自己的修行状态。

“那…那老和尚后来是怎么发现方向错了的呢?”

慧明急切地问道,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

虚云老和尚沉默了许久,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的夜空。

“直到老僧七十岁那年。”

“在某个因缘下,才恍然大悟。”

说到这里,老和尚突然停住了,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慧明屏息凝神,等待着老和尚接下来的话。

他感觉到,接下来老和尚要说的,将是他修行路上最重要的指引。

“那是在哪里发生的事呢?是什么样的因缘让您突然醒悟?”

慧明忍不住追问道。

“是在终南山的一个静夜。”

虚云老和尚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特殊的韵味。

“老僧独自在山洞中坐禅,已经坐了整整七天七夜。”

“那时心中烦躁不安,妄念如潮水般涌来。”

“越想压制,越是汹涌澎湃。”

“心中升起巨大的挫败感,甚至想要放弃修行。”

慧明听得心惊,这样的境界连虚云老和尚都经历过?

“就在那个时候,忽然从山谷中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声。”

“那声音清澈如银铃,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响亮。”

“就在听到这鸟鸣的瞬间…”

虚云老和尚说到这里,又停了下来。

慧明的心都要跳出胸膛了,这个悬念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那一瞬间发生了什么?”

“老僧心中所有的对立、斗争、紧张都消失了。”

“鸟鸣就是鸟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没有能听的我,也没有所听的声音。”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如此和谐无碍。”

虚云老和尚的声音越来越轻,但每个字都深深印在慧明心中。

“就在那一刻,老僧才真正明白。”

“原来修行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要回归本来。”

“我们本来就是佛,只是被自己的分别执着遮蔽了而已。”

慧明似懂非懂,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那您说的’方向错了’是指什么呢?”

“就是老僧刚才说的。”

虚云老和尚眼中满含慈悲。

“把修行当成了战争,把妄念当成了敌人。”

“以为要通过对抗来获得安宁。”

“这就如同在水中捞月,越捞水越浑。”

慧明恍然大悟般地点头: “原来如此!”

“我过去总是想要把妄念赶走,所以越赶越多,越斗越乱。”

“不错。”

虚云老和尚满意地点头。

“妄念如水中之波,你越是搅动,波浪越大。”

“若能静观其性,波浪自然平息。”

老和尚的比喻深入浅出,慧明听得连连点头。

“这就是放下的真义。”

“不是放下修行,而是放下那颗紧张对立的心。”

“《六祖坛经》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早就告诉我们了,自性本净,尘埃本无。”

“老僧却愚钝了七十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虚云老和尚再次长叹一声。

那叹息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后学的慈悲关怀。

“老和尚,那您现在是如何用功的呢?”

慧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正确的修行方法。

“还要不要参话头?还要不要打坐?”

“当然要参,当然要坐。”

老和尚慈祥地笑了。

“但用心不同了。”

“过去是带着斗争心去参,现在要带着观照心去参。”

“过去是要强行压制妄念,现在是要观察妄念的来去。”

虚云老和尚的话如甘露般滋润着慧明干涸的心田。

“修行的关键,不在于方法本身。”

“而在于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心本净的道理。”

就在这时,夜色更深了,远山如黛,繁星满天。

虚云老和尚忽然问道: “慧明,你看这夜空中的月亮。”

“当乌云遮蔽时,月亮是否真的消失了?”

慧明顺着老和尚的目光望去: “没有,月亮一直都在,只是被遮住了。”

“正是如此。”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如同这明月一般。”

“妄念起时,如乌云遮月,但月亮从未消失。”

老和尚的声音越来越轻,但每个字都如醍醐灌顶。

就在慧明以为已经听到了全部秘密时,虚云老和尚却话锋一转。

“但是,孩子,还有更深的秘密你尚未明了。”

老和尚的眼中闪过一丝深不可测的光芒。

“老僧刚才说的,只是第一层境界。”

“真正让老僧恍然大悟的,是那一夜听到鸟鸣时的另一个发现。”

“一个连大多数修行人都不知道的根本秘密。”

“正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才会在修行路上绕弯七十年。”

慧明瞪大了眼睛,原来老和尚刚才说的还不是全部?

还有更深层的秘密?

那个让虚云老和尚彻底改变修行方向的根本发现,究竟是什么?

这个连大多数修行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到底隐藏着怎样震撼的真相?

“原来,真正的修行秘密在于:根本没有妄念这回事!”

虚云老和尚的话如惊雷般炸响,慧明瞪大了眼睛,完全无法相信。

“老和尚,您说什么?没有妄念?这怎么可能?”

“我每天明明感受到无数妄念在心中起伏啊!”

虚云老和尚慈祥地笑了: “孩子,这就是老僧要告诉你的最大秘密。”

“那一夜听到鸟鸣时,老僧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所谓的妄念,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本身!”

“我们一直在与自己的心作战,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慧明还是不明白,虚云老和尚继续解释:

“你看这鸟鸣声,它是好是坏?”

“它…它就是声音啊,没有好坏之分。”

“正是如此!心的活动也是一样,本无好坏之分。”

“是我们给它贴上了’妄念’的标签,然后拼命要消灭它。”

“这就如同一个人照镜子,看到镜中的自己,却要打碎镜子一样荒谬。”

慧明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一直在和自己作对!”

“不错!《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心本来就有无穷的创造力,它思考、想象、感受,这都是心的天然功能。”

“我们却要把这些功能当作敌人来消灭,岂不是自相矛盾?”

虚云老和尚的话越说越深入:

“真正的修行智慧是:接纳心的一切活动。”

“不管是清净的念头还是染污的念头,都是心的自然显现。”

“就像海水无论是平静还是起波浪,都还是海水一样。”

“当你真正接纳了心的一切活动,不再对立不再斗争。”

“你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妄念’只是心的舞蹈。”

“而你,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观舞者。”

慧明激动得浑身颤抖: “老和尚,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没有念头。”

“而是在任何念头中都能保持清醒的觉知。”

“念头来了,知道它来了;念头走了,知道它走了。”

“既不排斥,也不追逐,只是清清楚楚地觉知着。”

“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义。”

虚云老和尚又说道: “真正的用功方法是什么?”

“不是消灭妄念,而是培养这种清醒的觉知力。”

“无论在打坐、念佛、参禅,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都要保持这种觉知: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当这种觉知力足够强大时,你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觉知者和被觉知的念头,本来就是一体的!”

“就像波浪和海水,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

慧明彻底震惊了: “原来修行的终极目标,是发现自己本来就是完美的!”

“正是如此!我们从来不需要变成什么,我们本来就是。”

“老僧浪费了七十年时间,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总以为要通过修行获得什么,要通过努力成为什么。”

“却不知道,我们要寻找的,正是现在正在寻找的这个。”

虚云老和尚最后说道: “德山大师有句话说得好:‘平常心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就是不造作,不分别,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

“当你能够在任何境界中都保持内心的平静安详。”

“既不被顺境冲昏头脑,也不被逆境击垮信心。”

“那就是真正的成就了。”

月亮西斜,夜色更深了。

慧明深深地向老和尚顶礼: “感恩老和尚慈悲开示!”

“弟子今日才明白,过去的修行确实是南辕北辙了。”

虚云老和尚慈祥地笑了: “能明白就好。”

“记住,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获得什么神通妙用。”

“而是要回归到最简单、最自然的状态。”

慧明告辞离去,心中却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终于明白,修行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回家的旅程。

虚云老和尚目送着慧明离去的身影,心中涌起无限慈悲。

正如古德所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修行路上的每一次困顿,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突破。

而虚云老和尚用自己一百二十年的生命,为我们指出了这条最直接、最简单的回家之路。

真正的修行,就是发现我们本来就在家,从未离开过。‌‌​​‌​‌​​‌‌‌‌​‌​​‌​​​​‌​​‌‌​​​‌​​‌‌​‌​‌‌​​‌‌‌​‌‌​​‌​​​‌‌​​​‌‌‌‌‌​​​‌‌‌‌‌​​​‌‌‌

来源:修心向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