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举办的“升龙”烟花秀,本欲以山脊龙形火景诠释“生生不息”的精神,却最终沦为舆论漩涡的中心。这场海拔4500-5500米的艺术表演,因选址生态极脆弱区、环保措施形同虚设,引发各界对生态破坏、法
2025年9月,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举办的“升龙”烟花秀,本欲以山脊龙形火景诠释“生生不息”的精神,却最终沦为舆论漩涡的中心。这场海拔4500-5500米的艺术表演,因选址生态极脆弱区、环保措施形同虚设,引发各界对生态破坏、法律合规、责任履行的多重质疑。从高原草甸的不可逆损伤到品牌信任的崩塌,蔡国强与始祖鸟必须为这场烟花秀承担全方位责任,这既是对自然的交代,也是对公众信任的回应。
首先,生态之殇:脆弱高原难以承受的“艺术代价”。
喜马拉雅山脉高寒草甸与流石滩过渡带的生态脆弱性,早已被生态学界明确界定。这里的土壤仅覆盖10厘米左右的草毡层,由密集交织的草根与有机质构成,是维系固碳、保水和防风蚀功能的核心屏障,下方则是几乎不含微生物的贫瘠母质层。这样的生态系统如同精密却脆弱的仪器,任何外力干扰都可能导致系统性崩溃,而蔡国强与始祖鸟的烟花秀恰恰成为了打破平衡的重击。
主办方宣称使用的彩色粉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且通过北京冬奥会等多项检测,但这种“平原标准”在高原环境中完全失效。青藏高原年均温低、缺氧干旱,微生物活性仅为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导致降解周期被拉长数十倍。植物学家顾有容指出,即便材料最终能分解,残留化学物质在高寒土壤中也会形成“污染库存”,持续渗入水源并影响植被根系发育。现场视频显示,烟花沿山脊“贴地燃放”后,已形成连片裸露区域,爆破冲击波造成的草毡层松动,可能引发小规模滑坡或泥石流风险。
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更具隐蔽性。当地是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烟花产生的120分贝以上噪音,远超高原动物的耐受阈值。西藏高原生物研究专家证实,雪豹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可能因应激反应放弃核心栖息地,而鼠兔等小型动物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主办方用盐砖引导迁移的措施被专家斥为“科学笑话”——盐砖反而可能吸引更多食草动物聚集,增加爆破伤害风险。热龙乡村民尼玛多吉的感受更为直观:“味道很浓,夜里能听到动物惊跑的声音,我们担心牛羊吃了沾粉尘的草会生病。”
最令人忧心的是生态修复的漫长周期。杨旭等自然教育专家测算,高原草甸植被每年生长期不足90天,一旦根系受损便无法结籽,恢复需数十年至百年;而流石滩区域的原生植被,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自然再生。这场短短几分钟的烟花秀,留给自然的是跨越世代的“生态债务”。
其次,合规之失:法律红线前的侥幸与疏漏。
2023年施行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在青藏高原开展活动必须遵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禁止破坏自然景观和草原植被,违者将从重处罚。蔡国强与始祖鸟的烟花秀,从审批流程到实际执行,都存在明显的法律合规漏洞。
事件初期曝光的审批细节令人震惊: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江孜县分局一负责人称,活动仅在该局备案,因宣称使用环保材料便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仅经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实施。这一操作直接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环评”的强制性规定,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五十九条更明确,此类行为需承担修复责任与赔偿费用,情节严重者将构成污染环境罪。
主办方所谓的“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在法律层面完全不具备效力。用盐砖引导动物、燃放后翻土修复等措施,既无第三方环保机构评估认证,也未向监管部门提交详细执行细则。更值得警惕的是,现场清理留下的彩色粉尘痕迹与垃圾,印证了其“不留生态隐患”承诺的虚假性。这种“先施工后补手续”“用宣传替代合规”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的公然漠视。
日喀则市成立的调查组已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这意味着蔡国强与始祖鸟需面临三重法律责任:一是依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进行生态修复与经济赔偿;二是因未履行环评义务接受行政处罚;三是若查实造成重大生态破坏,可能触及《刑法》中的污染环境罪,承担刑事责任。法律的刚性约束,不会因“艺术创作”的名义而松动。
再者,责任之缺:承诺与行动的致命背离。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与执行者,蔡国强与始祖鸟在环保责任履行上的缺失,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失望。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措施失效,更暴露了深层的责任意识匮乏。
主办方的环保说辞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所谓“转移牲畜、引导动物”,实则未与当地牧民达成完整的安置协议,部分牲畜因受惊走失造成牧民经济损失;“燃放后清理修复”仅停留于表面清扫,翻土操作反而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加剧地下水污染风险。更讽刺的是,蔡国强工作室曾宣称“在粗粝与神圣之间找到平衡”,却连最基本的生态调研都未做实——他们显然忽略了该区域作为“生态屏障”的核心功能,也无视了高原生态的特殊性。
这种责任缺失背后,是对专业意见的刻意忽视。多位生态专家事后证实,事前曾通过行业渠道提醒该区域的生态风险,但未获主办方回应。始祖鸟作为主打“专业户外”的品牌,本应具备高原生态保护的基本认知,却选择为营销流量牺牲专业操守。这种“选择性失明”,使得其“敬畏自然”的品牌口号彻底沦为空谈。
事件发酵后的应对更显责任逃避。在舆论质疑初期,双方非但未公开环保数据与评估报告,反而紧急下架小红书、社交平台的相关视频与宣传帖,直至日喀则市通报调查后,才仓促发布致歉声明。这种“先删帖后道歉”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其责任担当的质疑。
最后,信任之崩:品牌与职业操守的双重破产。
对始祖鸟而言,这场烟花秀是品牌形象的“自杀式营销”;对蔡国强而言,则是职业操守的严重失格。二者共同付出的,是多年积累的公众信任。
始祖鸟的品牌危机具有必然性。长期以来,其以“敬畏自然”“无痕户外”为核心卖点,吸引了大量注重环保的高端户外爱好者。但在生态脆弱区举办烟花秀的行为,直接与品牌核心价值形成尖锐对立。消费者的愤怒并非偶然:“我们穿着始祖鸟的装备践行‘无痕户外’,品牌却在高原‘炸山’搞营销,这是赤裸裸的背叛。” 这种信任裂痕已转化为实际的市场惩罚,社交平台上的“抵制潮”“退货潮”持续发酵,其母公司亚玛芬体育的股价也因此出现波动。品牌形象的修复,远比生态修复更为艰难。
蔡国强作为知名艺术家,其“艺术至上”的创作逻辑暴露了职业道德的短板。艺术创作诚然需要突破与创新,但绝不能以破坏自然、冒犯文化为代价。喜马拉雅山脉对当地居民而言是“神山圣境”,其文化神圣性不容随意解构,而山脊爆破的“龙形”景观,被质疑为“利用他者信仰实现自我表达”。这种缺乏文化尊重与生态敬畏的创作,违背了艺术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追求,也让其“追问宇宙与灵魂”的艺术宣言失去了精神内核。
从生态破坏到法律违规,从责任缺失到信任崩塌,蔡国强与始祖鸟的烟花秀引发的连锁反应,为所有品牌与创作者敲响了警钟:在自然面前,没有“特殊豁免权”;在责任面前,没有“艺术挡箭牌”。这场烟花秀留下的不仅是高原上难以修复的伤痕,更是对“敬畏自然”四个字的深刻拷问。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生态补救,重建信任根基,是蔡国强与始祖鸟唯一的出路,也是对这片神圣土地最基本的告慰。
来源:红星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