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关于鳜鱼的故事:从前,李某上街买菜,看中了一条鳜鱼,嫌价钱有点贵。卖主边过秤边奉承说:“贵人吃鳜鱼。”李某拎鱼回家剖开后,发现里边竟然藏着一根铁棍,非常气愤,忽记起自家炉子里头有两根铁齿断了,于是拿去试了一下,结果长短刚好合适。第二天,他要
鳜鱼,又名桂花鱼,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鱼之一,以活鱼虾为食,体色总体棕黄,腹部灰白,在国内分布较广。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关于鳜鱼的故事:从前,李某上街买菜,看中了一条鳜鱼,嫌价钱有点贵。卖主边过秤边奉承说:“贵人吃鳜鱼。”李某拎鱼回家剖开后,发现里边竟然藏着一根铁棍,非常气愤,忽记起自家炉子里头有两根铁齿断了,于是拿去试了一下,结果长短刚好合适。第二天,他要求再来一条,对方愈加奉承说:“真是贵人吃鳜鱼呀!”李某笑着答道:“我哪里想吃鳜鱼哟,是屋里还缺一根炉齿。”这个故事尽管有些夸张,却把“鳜鱼之贵”演绎得淋漓尽致。
“鳜”是个生僻字,我第一次见它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唐朝诗人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里描写的景物大多见过,理解起来并不难。闭上眼睛一想,那简直就是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墨画。
受故事和古诗双重影响,我对鳜鱼一直挺在意,可平时除买菜时留意一下其价格和形态之外,似乎鲜有收获,直至前年受派到通海口镇驻村,发现鳜鱼养殖在当地很普遍,相关见闻才逐渐多了起来。
对比饵料问题,养殖模式更让人纠结。鳜鱼很娇嫩,喜欢清新的水质环境,对溶氧量要求很高。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专养,资金投入高,风险也大。某农户首次试养鳜鱼挣了10多万,次年立马扩规数倍,饵料支出起初还能对付,越往后就越扛不住了,结果不仅未赚到钱,反倒蚀了本。还有一户渔池增氧机因线路故障停摆而发现不及时,导致“兜底翻”(指鱼因缺氧全部死亡)。另一种是在四大家鱼或龙虾中进行套养,“广种薄收”,风险小,效益有限,往往成为业主们的首选。
最难的要数孵化和繁育了。孵化温度要求控制在21℃-30℃,为应对气候变化,业主们通常采用工厂化模式,专门进行调控。同四大家鱼一样,鳜鱼排卵育成水花后需进行标苗至一定规格才能销售,而标苗技术难度大,简直是水产繁育领域的“芯片制程”,操作得好,可提高成活率并提早上市,实现量价齐飞;否则量或价不理想,利润也会缩水。
可能是物稀为贵吧,受技术、饵料、气候、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各地鳜鱼产能提升缓慢;加之肉质丰腴细嫩且富含优质蛋白,导致其一直受宠,被视为淡水鱼中的“天花板”。其烹饪方式有多种,其中臭鳜鱼采用专门的腌制工艺,风味独特,似臭还香,深受食客青睐;而鳜鱼和白萝卜煲汤更是浓酽味美,口感极佳,妥妥的“一锅鲜”。
关于鳜鱼的故事还真不少,且鲜活有趣,难道不是吗?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