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东营讯“发现球罐北侧可燃气体报警器报警,请一组到现场查看具体情况!”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教园区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的实训场地内,随着指令下达,两名学员迅速携带装备冲向液化气法兰泄漏模拟现场,一边仔细排查漏点、向“班长”反馈情况,一边熟练拿起防爆工具开展紧
爱东营讯 “发现球罐北侧可燃气体报警器报警,请一组到现场查看具体情况!”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教园区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的实训场地内,随着指令下达,两名学员迅速携带装备冲向液化气法兰泄漏模拟现场,一边仔细排查漏点、向“班长”反馈情况,一边熟练拿起防爆工具开展紧急处置——这场液化气法兰泄漏实操演练,正是我市危化品企业工伤预防培训的生动写照,学员们井然有序的操作背后,是我市对“实战化”安全培训的持续深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教园区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的实训场地内,学员们正在进行液化气法兰泄漏实操演练。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原炼油厂价值6000多万元的生产设备,精准还原了化工企业典型作业场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王广兵说,基地搭建了8个化工生产作业区域、21个特殊作业实训场景,涵盖300多处典型隐患和常见事故,既能开展安全风险分析管控培训,还能模拟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指挥。
作为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重点联系城市,我市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创新为引擎、系统为支撑、数智为突破,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经验”,安全成效已然显现:2024年全市工亡人数较2020年下降10.3%。回溯培训工作推进历程,2021年年底我市被人社部、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联系点后,仅用两年时间便高效完成2.72万人的培训目标,较既定计划提前一年;从去年开始,我市又进一步探索建立危化品行业工伤预防常态化培训机制,针对行业内新调整的5500余名重点人员、一线从业者开展培训,确保安全培训“一个不落”。
“我们的培训始终抓牢‘四个高’原则,从源头保障培训质量,让每一次培训都能真正见效。”市人社局社保中心工伤保险科科长刘真详细介绍,高规格优选专业力量,通过招标引入集学术、教学、实操于一体的顶尖培训机构,深度联动省级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省市级应急专家库资源,精选“化工名师”“金牌工匠”组建权威师资队伍,还配套建设了功能完备的宣教、实训、网培、考核平台。高精度设置课程,基于对行业的深度洞察,细分石油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3大领域,精准覆盖炼油、溶剂油、氯碱等10个细分行业,量身定制差异化培训大纲与课程体系,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分业施训”的转变。高质量课程评价,创新推出课程“四步评价”法,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参训学员、行业领域专家共同开展前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作为项目招标、验收、费用支付和优质课程评选的重要依据,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质量把控。高标准培训考核,采用事故复盘模拟、虚拟仿真、应急实战演练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分类制定学习“套餐”,同时构建覆盖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县(区)安全生产考核,对未按要求参与培训的企业、人员开展重点督查。“以结果为导向的培训新范式,已经成为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效能的有效路径。”市人社局社保中心工伤保险科科长刘真说。
培训效果如何?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以前我只知道公司给交了工伤保险,却从来不清楚工伤认定范围、申报流程这些细节,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东营港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班长陈志超由衷感叹,这次培训彻底改变了他对工伤保险的认知——理论课上,授课老师结合危化品行业的真实工伤案例,把社会保险与工伤保险条例讲得透彻易懂,让他清晰了解到自身在工作中享有的权益与保障,也明确了企业在工伤预防与善后处理中的责任边界;而现场事故演练与自救互救技能实操,更让他锤炼出应急“硬本领”,“老师反复强调,在事故面前‘分秒必争’不仅是要求,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硬标准’。学会自救互救,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对身边同事的生命负责。”如今,陈志超已经把“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预防是最好的保障”的理念深植心中,“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用实际行动把学到的知识教给身边同事,让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守护生命与生产安全的实际力量。”
工伤保险是系统工程,离不开多部门协同发力。据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袁霞介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8个部门印发《工伤预防“暖心护航行动”实施方案》,覆盖危险化学品等5大行业及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五年规划——年度重点——项目细则”全链条制度体系,让工伤预防工作有章可循;在部门协同上,建立10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造“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落实”与“实时共享、联防联控”的立体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资源整合方面,组建217人专家库,深度链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职业学院等高校智力资源,同时盘活中石化胜利建工、山东广域科技等重点企业近10亿元的设施与资产,构建起“工伤预防学院+实训基地+示范园区+企业”四位一体格局;宣教融合上,将工伤预防纳入职业学校必修课,打造融媒体宣传矩阵,每年通过专题文艺晚会、知识竞答、微电影创作、IP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多样化活动,吸引近40万人次参与,相关宣传内容传播量超百万条,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数智赋能成为东营工伤预防工作的突出亮点。我市聚焦打造“全民普法+”模式,通过“黄河口智慧普法”平台开展线上培训11.5万人次,还创新举办“沿着黄河去普法”“工伤保险杯”短视频大赛等活动,让普法培训更接地气、更易接受;在技术赋能上,勇担全省工伤保险一体化智能辅助模型建设试点任务,构建“133N3”社保数智模型,运用AI技术为行业企业精准画像,深入分析工伤风险多维特征,提前预判安全隐患;同时建立全流程智能监管系统,实现培训实名制管理与培训项目穿透式监督,确保培训过程真实、有效;服务创新方面,推出“四联办”服务,在劳动能力鉴定现场同步开展政策宣传、待遇申领、就业帮扶,并专门开设“预防课堂”,把工伤预防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通过数字化手段大幅提升工伤预防的精准性与服务便捷性。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精准施策,将危化品行业积累的工伤预防经验,精准复制推广至建筑施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材、电力、石油天然气开采、涉有限空间工贸企业等重点行业,打造“警示教育+安全培训+实操训练”一体化培训体系,让安全经验跨领域落地;创新实施工伤预防“三进一促”专项行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下沉”,将政策宣讲、知识普及、专业指导精准送达生产最前沿,打通工伤预防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对全市2万家参保单位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费率动态调整,充分发挥浮动费率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倒逼企业主动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从实训场地的“真操实练”到数智平台的“精准防控”,从危化品行业的“先行先试”到多领域的“复制推广”,我市以“实训筑基、数智赋能、精准施策”的组合模式,不仅筑牢了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防护网”,更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实际成效。这份亮眼的工伤预防答卷,既是我市探索安全治理新路径的生动实践,更为全国重点行业工伤预防工作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东营方案”。
来源:东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