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面上以及在登陆的水 际滩头上,进攻一方处于开阔无遮拦的地理空间中,完全暴露于敌 人的火力打撃范围内,而自己则看不到敌人,处于被动挨打、防护 薄弱和还撃能力有限的危险境地。在此情势下,攻守易势。
作者:王洪光
四个第一梯队突撃团
渡海攻岛作战,易守难攻。难就难在进攻一方背水攻坚,必须 先把自己的人员和装备运抵滩头才能打。
在海面上以及在登陆的水 际滩头上,进攻一方处于开阔无遮拦的地理空间中,完全暴露于敌 人的火力打撃范围内,而自己则看不到敌人,处于被动挨打、防护 薄弱和还撃能力有限的危险境地。在此情势下,攻守易势。
前几年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重现了诺曼底登陆战第一梯队抢滩上 陆时的情景,登陆部队被动挨打的画面,想必在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震 撼 !
世界各国军队都 认为登陆作战是组织 最为复杂、成功率最低的作战样式。
登陆部队第一梯 如果没有强悍的战斗作风、不怕 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只要第一梯队能够「上 得去、站得住」,在滩头开辟一块足够大的登陆场,后续梯队就可 以从这里源源不断上陆,超越第一梯队向纵深发展进攻 。
因此,渡 河、渡江、渡海作战的第一梯队向来都是非同凡响的,能够被挑选 出来作第一梯队的都是主力中的主力。
大金门岛林厝海滩
在红军长征路上,大渡河上那由13根铁链组成的卢定桥,就曾 经见证了由红1军团2师4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1营2连连 长廖大珠率领的22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是如何冒着对岸敌军碉堡 的火力爬过这座铁索桥的。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想象这是怎样艰 难的一个任务。
但是,这22名勇士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之躯夺下了这 座桥,使中央红军没有成为第二个石达开。那真是「狭路相逢勇者 胜」!这是湘南起义时由林彪任连长带出来的连队,是「红军中着 名的英雄连队,主力中的主力,尖刀上的尖刀」。
今天我们看金门之战,也要永远地记住金门之战的我军第一梯 队,他们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同时又是充满悲剧色彩的部队。
他们的 悲剧在于,被错误地要求去执行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这 支第一梯队之后并没有第二梯队跟进支持,是「壮士一去不复还」 的悲壮!
他们是战役决策机构盲目轻率决策、粗疏错误指挥的代 价!
这个代价是惨痛的。他们都是英雄好汉,他们本都属于常胜部 队。人们通常都喜欢记住胜利之师。
今天,让我们也永远地铭记这 支9086人全军覆没的第一梯队!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三野战军战史》的表述:
攻撃的具体部署是:
以第28军第82师第244团、
第84师 第251团、
第29军第85师第253团共3个团为第一梯队,由第 82师统一指挥……
如果只看这段表述,读者可能以为一梯队就是由来自2个军3个 师所属的3个团构成。事实上,还有一个团被省略掉了。
除了三野战史之外,在《粟裕年谱》中记载的粟裕、袁仲贤、 周骏鸣在1949年10月28日致10兵团的电报中,是这様说的:
二十七日八时电悉。你们以三个团登陆金门岛……
其他,诸如《第三野战军征战日》、《粟裕文选》等也是同 様的表述。
我们再看肖峰在《回顾金门登陆战》 一书第25页中的表述:
具体作战计划是:由82师的244团、84师的251团、85 师的253团担任第一梯队。
事实上,有一个团也参加了一梯队。
他们仗也打了、血也流 了、很多人都英勇牺牲了,有些人先被俘、后被遣返,带着屈辱走 完余生;他们的团长孙云秀是唯一在战场上舆敌人短兵相接、拔枪 自尽的团级干部,他们的副团长刘汉斌也是在战场上阵亡的;他们 中一些人是在明知要去做无谓的牺牲的情况下,按照上级领导的错 误指示而义无反顾地走上不归路……
这个团,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被「省略」掉的第28军82师246 团。
这个英雄团的英雄团长,就是置生死于度外、奉命增援金门后 兵败自尽的孙云秀,副团长兼参谋长就是随一梯队登陆并在战场上 阵亡的刘汉斌。
在此,我们不能责怪有关资料记述不准确。因为,第246团随 一梯队登陆的第3营,当时是配属给第244团的,第246团自己的首长 机关并没有随一梯队登陆。团长孙云秀则是后来增援时上去的。
因此,教条一点来讲,说一梯队只有3个团也是可以的。
但是,由于计划中的第二梯队没有上去,人们谈论金门之战就只谈论第一梯队。 如果人们在讲一梯队的时候再不提这个团,而只说3个团,那第246 团的战斗历史就这样被埋没了!
但是,他们也牺牲了,而且他们是 明知必死、义无反顾增援的,所以他们的牺牲让人更为心痛!
当今 天我们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从情感上来讲,实在是无法把第246团 就这样给「概括掉」的。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不平凡的人、很多不平凡的事,都是在大纵 深、大跨度的历史记载中,被无情地「概括」掉了。但仔细一想也 不能过于苛责,毕竟有太多的历史事件、太多的人物要记述,而历 史典籍不可能无限覆盖,只能以精炼的语言,择其要而録之,记历 史之轮廓而已矣。
这就是历史的无情,这就是史书的局限。
金门战后,有人在分析战败原因时,认为第一梯队的编成过于 分散,难以有效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的确,攻金总兵力共2个加强师8个步兵团,分别来自2个军4个 师,其中第一梯队是2个军3个师4个团(番号)。
各团战前几乎没有 协调,第82师首长战前甚至没有机会组织攻金各团开协调会研究, 都是肖锋「一竿子捅到底」,直接越级指挥到团。这种情况下,第 82师首长实际上已被晾在一边,没法指挥。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第一梯队各团及其主要首长。
第244团,其前身是山东渤海军区1945年成立的特务1团。
1946 年改隶渤海军区第7师。
1947年华中、山东部队合并整编后,该团编 入华野10纵,成为10纵28师所属第82团。
1949年整编,改称为第28 军82师244团。这个团是第28军的基干团、主力团。
华野的历次主要战役,该团几乎都参加了,并产生了7位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涌现了 「渡江先锋营」、「泰安连」等模范部队。战争年代的功勋,尤其 是这种重大功勋,那可是实打实的,来不得半点迁就照顾、弄虚作 假,没有真本事绝无可能获此殊荣。
打金门时第244团的团长兼政委是邢永生,副团长宋家烈,参谋 长朱斐然,政治处主任孙树亮。之前,邢永生专任团长,政委由龙 飞虎担任。打金门前龙飞虎升任第82师副政委。
第244团当时的副团 长宋家烈,也是一员作战勇敢的骁将,因在打平潭时负伤,故未能 参战。
邢永生是山东寿光县人,在山东老家入伍当兵,从基层部队逐 步成长。任过渤海军区特务团1营教导员,华野10纵28师82团政治处 主任、副团长,三野第10兵团28军82师244团团长兼政委。牺牲后, 邢永生在大陆留下一双女儿。
参谋长朱斐然是邢永生同一个县的老乡。两个人在打金门时乘 坐同一条船。在抵近岸滩时,他们的船被来源不明的炮弹撃中,朱 斐然负重伤,在别人搀扶下跳入刺骨的海水艰难涉岸。因伤重,同 志们将他放在一个被我军攻下的碉堡里休息,敌人反攻时朱斐然被 敌人发现、俘虏,并误以为他是团长。
邢永生在解放战争中原来的搭档龙飞虎比邢永生大5歳,是红军 干部,长期在军委总部机关工作,阅历丰富。
解放战争开始后,龙 飞虎从中央「空降」到邢永生所在团任副政委、政委。后在福州军 区副政委职务上退下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251团,也是第28军的一个基干团。解放战争华野历次重大 战役该团也都参加了。
打金门前,该团还打下了福建沿海第一大岛 平潭岛,协同第259团解放了金门北面的大嶝岛、小嶝岛。
这个团的前身,是山东警备第6旅(旅长肖锋)11团,于1945年组建于山 东陵县,是由渤海军区二分区的地方部队「升格」组成的,后来编 入渤海军区第11师(师长肖锋),1947年改成华野10纵第29师(师 长肖锋)86团。
淮海战役后,10纵扩编,新组第30师,第86团调入 该师,整编后改称第28军84师251团。
该团是师主力团,从1945年 山东部队整编起,就一直在肖锋的直接领导下,是肖锋的「嫡系部 队」 该团团长刘天祥,是肖锋信得过的部属。后来在金门岛上有4 个团长,肖锋让刘天祥统一指挥,也不是没有渊源的。
当时第251团的团干主要是:团长刘天祥,政委田志春、副团长 马绍堂、参谋长郝越三、政治处主任王学元。
刘天祥、田志春被俘 后遇害,马绍堂被俘后遣返历尽坎坷、极为不幸,郝越三和王学元 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金门岛上,我军牺牲了4个团干,两个是第246 团的,两个是第251团的。
在金门战斗前,上级已经决定调团政委 田志春到第10兵团政治部工作。他说:「打完这一仗再走吧!」结 果,他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团长刘天祥,山东无棣人。1938年参加游击队,1943年任独立 营教导员开展抗日游撃战。
1945年起,先后任警备第6旅11团2独立 营教导员、副团长,10纵第29师86团团长,第28军84师251团团长。
可以说刘天祥一直追随肖锋,是肖的得力干将。第29师广泛使用的 枪弹筒、用82迫撃炮抛射炸药包、挖猫儿洞等技战术,对攻坚作 战、保存有生力量起了重要作用,刘天祥都参与了发明创造,为师 长肖锋争了不少光。
打金门前,第251团刚参加过大、小嶝岛战。因此军前指起初 并未要求该团参加攻金作战,是刘天祥主动请缨求战,向上级要下 来的任务。当然,刘天祥也深知,打好这一仗,对他的进步也是至关 重要的。因为在攻金战斗前,肖锋已经向他暗示过,打下金门后,将升到师的领导岗位。
金门之战打响的前一天,刘天祥的未婚妻前来送行,临走时刘 天祥一再叮咛她:
假如我在这次战斗中犠牲了,遗腹子可送贡大姐(肖锋之妻,笔者注)抚养, ……打完金门回来结婚。
由上可见,刘天祥和肖锋不仅工作关系紧密,两个家庭之间的 关系也很融洽。
刘天祥被俘后,去向不明。28军战后对失跳、阵亡人员有一个 统计表,内称:
刘天祥,去台湾被敌调走现况不明。
第253团,是第一梯队4个团中唯一的一个属于第29军的团。也 是唯一 一个红军团,是以叶飞领导的闽东独立师第3 除一个红军 营,以及湘鄂赣边东北分区的红军和红军游撃队各一部,逐步发展 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两部分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1旅(旅 长叶飞)1团的第2营和第3营7连、9连的1个排。
第253团作为一个团级单位的历史,最早源于1944年4月在江苏 盥城东台县成立的苏中军区特务第3团。1945年华中野战军成立时, 组建了第6、7、8、9共4个纵队,其中7纵是由苏中军区主力组成, 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姬鹏飞47。该纵下辖5个团,其中就包括由苏中军 区特务3团改编的第55团。
1946年9月,7纵原来的第55、59、63三个团编组为第31旅,3个 团依次改称为第91、92、93团,旅长段焕竞、政委刘毓标。接替段 焕竞担任31旅旅长的就是打金门时85师师长兼政委朱云谦。所以他也是253团的老首长。
1947年华中、山东部队合编,华中7纵改称华野11纵,姬鹏飞由 司令员兼政委改为专任政委,由管文蔚任司令员。第31旅和下属各 团番号不变。直到1949年整编才改为第29军85师253团,是第29军主 力团。
打金门时,第253团团长徐博、政委陈利华、参谋长王剑秋、政 治处主任张茂勋(未上岛),徐博和王剑秋被俘后遇害,陈利华下落不明。
在我登陆部队战败后,第253团团长徐博(浙江海宁人)当时没 有被俘,他的下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个谜。
战后,参舆审查金门归俘的某部保卫干事曾根据归俘的介绍对 此作了记载:
被敌军发现鸣枪,陈(利华)当场喊了「哎」而被 撃中,徐(博)即掉头就走,徐在山洞里坚持到100来天, 在睡眠中为敌搜去,押往台湾集中营,没几天就失踪,下 落不明。
以上情况是徐团长到集中营后告诉我军被俘之253团 干部的。陈政委的确切而彻底情况恐难获悉,因这非敌人 所释放回来的人员所知道……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记述徐博战后情况的材料。
此后,在金门战役30年之际,1979年8月31日台湾《近代中国》 杂第12期,发表了《金门大捷30周年特辑》,辑中的「金门大捷 30周年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中突然披露了徐博的消息。参加这个 座谈会的,有高魁元、刘云瀚、石觉、刘廉一等十余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还有数十名师、团及团以下基层军官。
此后,该特辑被台湾国史馆史料处收録于民国68年(1979年) 10月编辑出版的《金门古寜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 一书中。
战时任金门守军第12兵团19军18师54团团长的文立徽,在该书第161 页有这様的表述:
野人偷食地瓜:
三十九年(1950年)二月下旬,住在太武山麓的民罪 向金防部反映,他们种的地瓜常在夜晚被部队偷吃。经查 附近部队绝无此事,判断可能是匿藏的敌人所为。于是出 动一个师的兵力,对太武山实施搜山。
在一个山洞里,搜到一个匪干,长髪长须,形同野 人,据说,已匿居山洞一百天以上。经说服后,他承认是 共军某团团长,叫徐博,每天晚上他下山偷吃地瓜维生, 妄想等待他的军队登陆,期作内应。但终为我俘获,未能 得逞。
这舆前一封信中我保卫干部的记述基本吻合。
后来原251团1营 营长李同顺也曾回忆说:
我在台湾集中营中见到了徐博。 一次我在茅房解手, 碰到一个人,觉得好生面熟。走出茅房时,突然想起,这 不是徐博团长吧?我一看,周围没旁人,就又转身回到茅 房,小声地问:「徐团长,你怎么也来了?」
徐团长说:
「我突围出来后,躲进太武山。白天下来扒地瓜吃,晚上 藏到山洞里。后来老百姓把地瓜都收了,没地瓜可扒了, 我出来找吃的,被敌人发现,叫搜山搜出来了。」
徐博和 我碰头后没几天就失踪了。
这几份材料相互印证,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徐博在战后的遭遇。 至于徐博失踪后的具体情况,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但当时在集 中营失踪的基本都是被国民党处决了。让我们向信仰坚定、坚韧不 屈的徐博团长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舆徐博搭档的第253团政委陈利华是广东梅县人,在兄弟五人中 行四,本名丽华,家境殷实。
1938年,陈利华成为梅县南口第一批中共党员。次年夏,他舆 其他4位同志受我党闽西潮梅特委之命,打入国民党军吴奇伟第9集 团军总部政治工作队,不久就升任副分队长。
一年后,组织安排他 去皖南新四军军部报到。1941年春,陈利华被调到重组的新四军3旅 (陶勇、刘先胜部)政治部。1945年调到苏中军区特务3团,任团 总支书记、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47年该团成为华野第11纵91团 时,他是副政委,并于1948年升任团政委。
金门战败后,被俘的陈利华改名陈开中,不知通过什么途径, 以普通士兵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军。后来由士兵考上军校,从少尉一 直做到台湾国防部保密局上校。
在台军中,与陈利华同村的陈瑞林 常去陈利华家吃喝、要钱。引起陈利华在台湾的妻子不快,夫妻二 人为此常闹矛盾。
陈瑞林临终之际,断断续续对人说:「我对不起 党(国民党)。有一件要紧事,几十年来,我一直知情不报,没有 跟党讲。现在我就要死了,我要把它说出来。陈开中,不叫陈开 中,叫陈利华,他是共军团政委,共产党员。」
结果原本打算1980年退休,后因孩子多、负担重就想再多干几 年的陈开中,在1981年被逮捕。被捕后,上半年家人还可探监,后 来就不让探监了。国防部把他的家也抄了,还说找到电台。陈利华 去世5年后,他的台籍妻子忧劳交加也过世了。
陈利华在狱中已知自己难免一死,给家人留下一封信:
××爱妻如晤:一切都是天意命中注定的,你一定要 更坚强,把孩子抚养成人,我们结婚这么多年,对我大陆 家裹的情形从未详细谈过,并非有意瞒你,实在是我自民 28年(1939年)离家之后,就未通信,情况不明。现在 将我记得的写出来,要他们兄弟抄起来记住,将来有朝一 日,也好认祖归宗。
我家住在广东梅县 ……
家谱如下: ……四子陈丽华(利华)在台改陈开中, 妻范××,子××,××,××吾儿××,××,××, 爸不能照顾你们,幸有坚强有爱心的你妈妈照顾,你们一 定要听话,要立志争气,不要使她失望伤心,祝福你们!
心爱你们的开中
十月十一日下午2时许
陈利华牺牲后多年,其在台湾的二子来到深圳的一家台企工 作,根据陈利华遗书中写的地址找到陈利华在大陆的家人。上述情 况,就是他在深圳舆陈利华的五弟陈达华谈话时所讲的。
陈利华在台湾的上述情况,来自《海漩》 一书,其真实情况 是否如此,一时不易考证。
在第29军战后对失跳、阵亡人员统计表 中,关于团级干部陈利华一栏,标注的是「阵亡」,徐博和王剑秋 各自的名字下都标注着「失踪」。
前面提到的第246团,在登陆金门的我第一梯队团中,是历史最 短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主力团。
该团所属各连从山东阳信县、 沾化县、滨县、蒲台县、利津县、垦利县等县大队所辖连队改编而 来。
4月该团编入华野10纵改称纵队特务团。1949年3月改编为第28 军82师246团。
金门战役时,246团团长孙云秀、政委胡惠之、副团长兼参谋长刘漠斌。三人中仅团政委胡惠之没有登岛。金门战后, 胡惠之出任第1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攻金当晚,第246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刘汉斌率3营配属第244团登 岛。
随同刘漠斌登岛的还有3营长王军、教导员寇永德、副营长于文 田、副教导员高志洪等营干。
当第一梯队陷入困境后,第28军前指 要派兵增援。由于船少,少量增援无济于事徒增伤亡,因此第82师 师长钟贤文在电话中明确表示反对,但肖锋执意让第246团团长孙云 秀率1个营过去。
25日夜、26日凌晨,第246团团长孙云秀率1营教导 员侯振华、副营长徐占林,1营2连、迫击炮连1排、2排部分及30多 名全团挑出来的战斗骨干,共300多人上船登岛。
临出发前,身患肺结核病、体质虚弱的孙云秀知道此行有去无 回,他对第28军侦察科长张宪章说:「我这次革命成功啦!」并把 钢笔和手表摘下来递给张宪章,叮嘱说:
「我没有别的东西,只一支笔和一块表,我老家在洛 阳。我如果回不来,叫我老婆愿随部队就随部队,愿回家 就回家!
26日天微微透出一丝暗弱的光线,孙云秀等在敌人毫无觉察的 情况下,在古宁头以东海滩登陆成功。第251团参谋长郝越三到沙滩 迎接他们,把他们带到了第251团在古宁头的指挥部。
在路上,他们 意外地见到24日当晚随第244团登陆的刘漠斌副团长,他趴在滩头一 个土坎上已经牺牲了。
登陆后的第246团在孙云秀团长带领下立即投入战斗,部队打得 非常勇猛、坚决。「一位同志的下颌骨被炸掉一大块,鲜血直流, 他端起轻机枪,向逃跑的敌人一边打一边追」。有的同志眼睛打瞎 了看不见,就向身边战友要手榴弹投向敌人。
截至26日傍晚时分,登陆的300余名指战员牺牲100多人,剩余 的200多人只有50多人没有负伤。
27日,这50余人在古宁头西南的 山沟里打打藏藏,到黄昏时只剩下了12个人。
孙云秀意识到阵地不 保、增援来不了,于是决定率余部向金东的北太武山地区转移,试 图依托山区积蓄力量,持久抵抗,固守待援。
在转移的路上,他们又饥又渴。据随孙云秀一起增援的迫撃炮 连连长孟令义说,他摘了些农民地里的新鲜花生解渴,并递给孙云 秀一把,孙云秀捏了一粒放进嘴里,马上又吐了出来,自言自语地 说:「他妈的,吃饱了作俘虏去吗?」
28日天亮后,躲在田沟里的孙云秀一行12人被搜山的敌军发 现。当大批敌人一步步逼近的时候,本就抱着有来无回准备的孙云 秀知道已经无法幸免。
生死关头,孙云秀握着仅余4粒子弹的那支20 响匣子枪站了出来,高声喝道:
朋友!过来吧!我就是团长!
听到这话,敌人抱着「生擒共军团长」的念头,一窝蜂地冲了 上来。孙云秀举起枪连打3发子弹,放倒冲在最前面的两三个敌人, 然后用最后一粒子弹自尽身亡。
孙云秀牺牲时倚靠山崖作掩护,自杀后仍屹立不倒,连敌人也 为之动容:
孙匪云秀极为彪悍,饮弹自尽后,尸体兀自屹立不倒。
几乎舆此同时,孙云秀身边的一营教导员侯振华也以同様的方 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时,他们都还只有20多歳。
60年后,当我读完这些史料,瞑目遐思这段激情燃烧的歳月、 火热而蒸腾的历史,孙云秀、侯振华他们那年轻而鲜活的生命,那 似曾相识的音容笑貌,那战斗里格外亮丽的青春,悠然浮现在我的 脑海中,久久不散。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