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自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法律的出台,为我国法治宣传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力,意义非凡。
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自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法律的出台,为我国法治宣传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力,意义非凡。
本期AI说平安
AI小编豆包送上一节普法课
让大家快速了解这部法律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共7章65条,包括总则、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工作人员法治宣传教育、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
一、明确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法治宣传教育法规定,法治宣传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第3条明确指出:“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国家编制全国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本行政区域相关规划。
二、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
法律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第5条规定:“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二)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三)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和法律常识;(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成就;(五)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六)其他应当纳入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
三、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国家机关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实行普法责任制。该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应当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本部门、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并组织落实。”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开展和参与法治宣传教育。”
四、开展多种形式法治宣传教育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第16条规定:“国家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法律法规的公布施行,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基层治理和日常生活,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法治观念。”第18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服务、执法和争议解决过程,综合运用释法说理、疏导回应、指导示范、组织听证、发布解读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五、突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对象
把“关键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和“未来多数”(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用单独两章作出具体规定。例如该法第33条规定:“国家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传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宪法学习,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第39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协同配合,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对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及青少年在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六、创新宣传形式与保障监督
有关部门、单位、新闻媒体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等需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的法治需求精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53条规定:“负有法治宣传教育职责的部门、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的法治需求精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采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发挥法治人物、见义勇为人员等典型示范作用,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中国法治故事,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支持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与监督措施。如第55条提到:“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安排经费,保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
AI说平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是全民普法工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大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