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PCB就是存储芯片板块,特别是企业级存储SSD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8:36 2

摘要:9月初,存储芯片巨头闪迪向客户发出涨价函,宣布闪存产品价格上调10%以上。 随后,美光阶段性暂停报价,计划提价20%至30%,三星也通知大客户第四季度DRAM和NAND价格上调。

海外大厂调价函密集送达,国内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飙升,一场由AI算力驱动、供需重构带来的存储芯片行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9月初,存储芯片巨头闪迪向客户发出涨价函,宣布闪存产品价格上调10%以上。 随后,美光阶段性暂停报价,计划提价20%至30%,三星也通知大客户第四季度DRAM和NAND价格上调。

短短几周内,多家国际存储大厂相继调价,这一系列动作引爆了资本市场——存储芯片概念股震荡走强,德明利率先涨停,万润科技、佰维存储等个股跟涨。

存储市场的这场风波并非偶然。在AI算力军备竞赛的推动下,企业级存储需求正迎来结构性转变,尤其是企业级SSD,成为这场变革中的焦点。

01 价格波动背后的供需之变

市场价格的波动始终遵循着供需这一基本经济学原理。当前存储芯片市场的涨价潮,正是供需两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供给端,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头部厂商自2025年4月起开始将产能从DDR4转向DDR5、LPDDR5及HBM高带宽内存,导致DDR4供应缺口扩大。

这一转变导致了一个罕见现象——价格倒挂。2025年6月下旬,DDR4 16Gb现货价格飙升至12.3美元,而同容量DDR5价格仅为6.05美元,前代产品价格反而比新一代产品高出一倍。

供给端的收缩不仅发生在利基型存储市场。NAND Flash行业在经历供过于求阶段后,海外大厂自2024年12月以来陆续公告减产10-15%,并加快将产能向200层以上产品迁移,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供应量。

在需求端,全球AI算力竞赛愈演愈烈,国内外头部科技厂商大力增加资本支出规模加码AI投入。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腾讯2025年AI资本支出或达千亿元级别。 这些巨额投入直接拉动了对存储芯片的需求,特别是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所需的大容量、高性能存储产品。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从存储芯片自身的行业周期看,自2024年第三季度触底后,2025年第二季度已进入明确复苏通道。

02 企业级存储的独特机遇

在各类存储产品中,企业级SSD呈现出独特的需求景气度。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源于多种因素的叠加。

AI服务器需求持续高增是核心推动力之一。2025年第二季度,海外科技巨头对2025年整体资本支出指引上修,对2026年展望也更加积极。

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预计2025/26年北美四大云服务提供商合计资本支出为3836/4613亿美元,同比增速达52%/20%。而在AI服务器领域的投入规模更为可观,预计2025/26年将达到1513/2483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81%/64%。

存储环节来看,一方面推理需求暴增创造了庞大数据存储需求;另一方面,存储冷数据的最佳方案近线硬盘受产能限制影响已出现明显供应短缺。

西部数据和希捷没有短期扩产计划,导致近线硬盘交期已延长到52周,这促使海外云服务提供商开始考虑采用企业级SSD存储冷数据,带动NAND需求超预期。

企业级SSD的需求增长有具体数据支撑。根据TrendForce预测,2023-2025年企业级SSD容量需求将从1378亿GB增长至2486亿GB,2024-2025年容量增速分别为50%和19%。

到2026年,企业级SSD需求预计将达3392亿GB,同比增加35%,其中AI服务器企业级SSD需求将达2180亿GB,同比增速高达55%,占全球NAND需求比重有望提升至20%。

03 行业周期规律的重构

存储芯片行业历来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但当前的周期与以往截然不同,传统的规律正在被重构。

过去三十年,存储芯片市场遵循着“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厂商减产-供需平衡-价格回升-产能扩张-再次过剩”的周期性规律,一个完整周期通常为3-4年。但从2023年至今,这一规律被彻底打破。

本应在2024年进入下行周期的存储市场,因AI需求爆发和头部厂商控产,价格在2025年意外反弹;而传统消费级市场的低迷,又让周期复苏的“普适性”消失。

当前周期的驱动逻辑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调控主导”。 2025年全球DRAM位元需求同比增长13%,但产能增长达16%,且产能集中投向HBM、DDR5等高端产品,中低端产品产能收缩15%。这种“结构性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态,让供需缺口收窄节奏充满不确定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得异常剧烈,市场稳定性大幅下降。在传统周期中,DRAM价格的最大涨幅通常不超过50%,最大跌幅不超过40%,且价格波动呈现“渐进式”特征。

但在此次周期中,以DDR5-4800内存颗粒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价格处于每颗1.2美元的谷底,2025年第二季度就飙升至每颗2.1美元,短短6个月内涨幅达75%,远超传统周期的涨幅上限。

HBM价格的波动更为极端,2024年第三季度HBM2e的价格为25美元/GB,2025年第二季度已涨至45美元/GB,涨幅达80%。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不仅让下游厂商面临成本压力,也加剧了整个产业链的经营风险。

行业专家指出,存储市场正处于周期逻辑重构的关键阶段。短期来看,原厂调控与补库行为或维持价格高位至2025年年底;但到2026年第一季度,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与中低端产能释放可能推动市场进入调整阶段。

04 国产替代的结构性机遇

海外存储巨头的价格调整和市场策略变化,为中国存储企业打开了发展窗口,国产替代正迎来结构性机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Omdia的预测,2025年全球DDR5市场规模将达到620亿美元,而中国厂商有望占据30%以上的份额,全球市占率将从目前的不足5%提升至12%。

国盛证券指出,随着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从存储厂商的减产停产,到第三方渠道商的涨价缺货,都在共同推动市场供需双方加速向DDR5时代产品转换。在此背景下,国内存储厂商在利基型DRAM市场的机遇正在显现。

多家国内上市公司在存储芯片领域已积极布局。香农芯创在2025年半年报中透露,公司自主品牌“海普存储”建设、开发进展顺利,已完成企业级DDR4、DDR5、Gen4 eSSD的研发、试产,产品性能优异,可用于云计算存储(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领域。

澜起科技在内存互连领域深度参与了JEDEC相关产品标准制定,在技术实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公司也是三家内存接口芯片供应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基于产品性能和本地服务的优势,澜起科技有望受益于国产DRAM厂商的快速发展。

兆易创新则不断优化产品结构,DDR4系列产品收入占比提升,盈利能力有望增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存储芯片实现营收28.45亿元,同比增长9.2%。

中银国际证券在最新的存储行业报告中建议关注三大方向的国内企业:一是利基存储,如兆易创新、普冉股份、聚辰股份、东芯股份;二是模组厂,如开普云、江波龙、德明利、佰维存储、香农芯创;三是存储配套芯片,如澜起科技、联芸科技。

05 风险与挑战并存

存储芯片行业虽然迎来复苏迹象和国产替代机遇,但投资者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是主要风险之一。当前存储市场的涨价很大程度上由AI需求驱动,但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AI应用落地进度延迟,可能导致需求不及预期。

特别是消费电子市场对中低端存储的需求持续低迷。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在2025年同比增长仅为1%,增速较第一季度的1.5%进一步放缓,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亦呈现下滑态势。

海外大厂经营战略及产能调整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存储巨头们的产能调配决策对市场供需有显著影响,如果其战略发生变更,可能打破现有的供需平衡。

行业竞争加剧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国内企业加大存储芯片领域的投入,市场竞争可能日趋激烈,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也是行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存储芯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涨价趋势可能引发中小厂商的误判。存储芯片设计公司群联电子、慧荣科技在第二季度加大了对消费级NAND控制器的备货,却因下游终端需求不足导致库存积压,群联电子第二季度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至62天,不得不下调第三季度营收预期。

TrendForce预测,2026年第一季度存储芯片价格将进入下跌周期,其中NAND因消费端需求未达预期,价格环比跌幅可能达10%-15%,这表明当前涨价缺乏可持续需求支撑。

展望未来,存储芯片市场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中信证券强调,在企业级SSD的需求高增下,NAND涨幅有望超预期,企业级存储进展快、涨价受益逻辑强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市场变化瞬息万变,但主线已然明确。企业级SSD作为AI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需求增长势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数据经济的深入发展,存储芯片,特别是企业级存储,将在数字基础设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把握行业机遇的同时,务必警惕其中风险,理性决策,方能在这轮存储芯片行业的变革中稳操胜券。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内容与涉及标的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作推荐,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

来源:百姓养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