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螃蟹丨这些“违背祖宗的决定”,正让非遗火出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22:21 1

摘要:长沙的湘绣、衡阳的油纸伞、株洲的蒙眼蓑衣花刀、张家界的砂石画……你没走错“剧场”,这确实是湖南规模最大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

长沙的湘绣、衡阳的油纸伞、株洲的蒙眼蓑衣花刀、张家界的砂石画……你没走错“剧场”,这确实是湖南规模最大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

4月18日晚,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株洲落下帷幕。上千名选手同台竞技,除了智能制造等硬把式,非遗绝活也足够吸睛。

比如,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庆云在现场制作洞庭木雕。这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在202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洞庭木雕展演现场。

近年来,非遗的出镜率持续增加。就连马上要在5月和大家见面的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非遗也将是一个重头戏。

事实上,哪怕抛开官方活动,非遗这个“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早就再次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以短视频为例,非遗究竟有多火?

今年春节为首个“非遗版”春节,据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春节期间,抖音非遗相关内容总播放量1679亿,分享量同比增长78%。

而此前,抖音发布《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00后和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同时,30岁以下的传承人年增长72%。

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新玩法”随之而来。

川剧变脸“爆改”脸谱盲盒、皮影戏上演动画片、唢呐吹出了摇滚范……

如果你在短视频中看到这些让人大跌眼镜、直呼“次元壁破了”的画面,不用怀疑,大概率是00后出手了。

正如有网友调侃:“给00后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能把新时代的人变成守旧派。”

不可否认的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作者关注非遗,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且喜爱传统文化。

而这一项项看似“不靠谱”,甚至“违背祖宗”的尝试,何尝不是一条通向文化传承的新路。

多一点创新性,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魅力就在于多元性,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其多元性。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而湖南,有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湖南先后有137项入选,居于靠前位置。

湘绣。(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数字背后,一场传承的危机如影随形。

据报道,2018年新增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一半以上在当年已超过60岁。

很多手艺人感叹:后继无人。

要使非遗重新闪耀,光靠政府的支持、财政的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输血性保护”变成“造血性传承”。

文化传承,有传才有承。

比如,根据抖音《2024非遗数据报告》,抖音热搜的非遗话题榜前五位中,包括“请你看浪漫的打铁花”。其作者为江寻千(原名刘雅晴),是一位95后的湖南衡阳妹子,被媒体称为“第一个打铁花的女性”。

年轻人对于非遗的运用,其形式很多时候会颠覆大众的思维,但先用起来,才不会使之“束在历史阁楼上落灰”。

川剧变脸变出表情包、皮影戏复刻影视明星和动漫人物、国风变装视频……这些由年轻人创作、在短视频平台“硬控”年轻人的创意内容,构建了非遗在当代社会的“高光”时刻,也正是非遗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呈现。

多一份亲近感,走进来才能走下去。

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那么,衡量文化优劣、时代取向的晴雨表也握在青年手中。

文化传承离不开年轻人。这一方面是以青年之力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实现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则是要让青年发自内心的理解、欣赏、认同中华文化,以激活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举个例子,广东潮汕的英歌舞火出圈,离不开年轻的传承人对英歌舞的阵法、招式、脸谱、服饰、队形等进行改良,还引入了“英歌+摇滚”“英歌+街舞”“英歌+电子音乐”等新形式。

而这些充满趣味性的创新形式,也让更多年轻人有了亲近英歌舞、了解英歌舞的渠道与方式。

2024年8月,千万粉丝博主“南翔不爱吃饭”发布了一条关于湖南非遗炭花舞的视频,在全网收获超百万点赞,一举带火了这个小众非遗。

当年夏天,南翔来到湖南隆回县,向七江炭花舞第六代非遗传承人胡光旦拜师学了近1个月,终于学会了这项非遗表演。

有网友说,他们好像想把这项非遗深深刻在每一位观众的脑子里,而不是像炭火一样,转瞬即逝。

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日益火爆,除了“专职”的非遗创作者,许多网友的“随手拍”也常常能收获不低的流量。广泛的曝光量,让人们不再将其贴上高门槛、老古板的标签。

因为亲近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所以喜爱。在这样一种全民共创共享的文化氛围中,非遗也得以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多一些包容心,不怕错才能更出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看到,伴随着年轻人的加盟,传统文化以想象不到的方式“出圈”,甚至“出海”。

不久前,成都一舞团凭借街舞混搭川剧变脸、武术的舞蹈节目《蜀山剑气》,在美国VIBE世界街舞大赛中夺得季军。

川剧变脸、中国功夫再一次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舞团中最年轻的表演者,只有11岁。

年轻化的叙事,改写了非遗的底色,能实现“传统不古,创新有根”,让其活起来更火起来。

如今,非遗的传播渠道日益增多。

比如,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其中一个创作计划便是“微短剧里看非遗”。

可以说,年轻人一个个看似“剑走偏锋”的创新举措,却能拉近人们与非遗的心理距离,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一些对非遗的“恶搞”,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讨论,担心如此玩梗是否太浮躁。

对此,我们不妨多一份包容,让有想法的年轻人大胆尝试,是骡子是马都牵出来遛遛。

毕竟,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那些经不起考验的,终将被浪潮拍向岸边。而只有历经洗刷,才能打磨出最光滑圆润的鹅卵石。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