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结束的2025高考评价会议明确,上海语文卷正沿着“反套路、重素养”的路径深化改革,结合最新试卷可见三大关键转向。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份试卷,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呈现今年高考语文的特点,并对26年高考语文试卷做出相应建议。
刚结束的2025高考评价会议明确,上海语文卷正沿着“反套路、重素养” 的路径深化改革,结合最新试卷可见三大关键转向。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份试卷,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呈现今年高考语文的特点,并对26年高考语文试卷做出相应建议。
(2025年9月上海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会照)
统计范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一般高中、民办高中等四类学校前95%考生,参考人数54823人,较去年增加近9000人。
分数情况:平均分104.3分,中位数104.5分,众数105.3分,均值与中位数较往年上升。最低分85分,最高分137.5分,分差52.5分,较往年缩小。
分数分布定位:总分后25%(第四层次)学生:分数在85-97.5分之间。后25%50%(第三层次)学生:分数分布内容未完整提及。
写作:得分率最高且稳定,二类卷及以上占比50%,说明基础表达能力普遍达标。
(写作部分评分标准)
文言文阅读一:因试题“友好”且贴合教材,得分率大幅提升,区分功能显著。
社科类现代文:得分率位居第三,契合师生预期,逻辑分析能力成为提分关键。
积累运用:因转向理解迁移,成为得分率最低板块,0分考生多因忽视语境分析。文言文阅读二:对文体特征与文化背景的考察较深,学生普遍缺乏针对性积累。
古诗鉴赏:得分率低于两类现代文,套路化鉴赏难以应对“语言细节+情感体悟”的考察要求。
03文学类阅读第10题(分析贺友直书信)得分率0.65,主要问题集中在:
9%的低分段考生忽视“寒舍”“过早”等语言特点,用笼统词汇描述人物;多数考生未利用书信“一手语料”的特质,错失深度分析角度。
命题大方向:3 大核心变化藏深意刚结束的2025高考评价会议明确,上海语文卷正沿着“反套路、重素养”的路径深化改革,结合最新试卷可见三大关键转向:1. 立德树人贯穿全卷,传统与现实双聚焦
古诗文板块延续文化传承底色:默写题考《老子》《论语》等经典,文言文一凸显人物孝顺正直品质,文言文二推崇道德至圣理念。现代文则紧扣现实,社科类文本探讨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价值”,写作题以“专转传”为核心,引导思考经典传播与时代需求的关系,实现文化自信与现实观照的统一。
2. 机械记忆退潮,理解迁移成主角
积累运用板块堪称“减负典范”:简单识记题分值降至1分,理解性默写占4分。第2题以“快思考与慢思考”为情境,考语句衔接与成语运用,彻底告别孤立考字词的模式。命题组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倒逼教学从“死记硬背”转向“语境中积累”。
3. 情境化命题深化,综合能力成考察核心
全卷以真实任务为载体:社科类现代文给出演讲词与上海图书馆案例,要求分析逻辑并反驳“不用去图书馆”的观点;文学类文本通过贺友直书信细节,考察“由言及意”的阅读能力。这种设计呼应了新课标“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中考察素养”的要求。
命题组点名要“坚持”与“改变”01结合范飚、张慧腾等名师观点及命题方向,2026备考需精准调整策略:锚定课标与教材:紧跟“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落实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多文本组合等任务,如借鉴单元梳理课的“一表一问两活动” 方法。
强化逻辑与思辨:针对写作题“专转传”的思辨要求,平时需训练 “概念界定→分层论证→联系现实” 的思维链条,避免非黑即白判断。
重视真实语境积累:将古诗文背默与阅读、写作结合,如用古诗意境仿写现代文片段,在运用中深化理解。
02打破试卷固化思维:高一高二避免用“高考模板卷”刷题,按阶段设计侧重不同的试题(如高一重基础积累、高二重情境运用)。优化高三复习模式:取代“教师梳理后学生套用”的做法,在一模、二模前引导自主梳理知识体系,培养迁移能力。
弱化套路化训练:古诗鉴赏少记“借景抒情”等术语,多从语言风格、意象细节切入;作文摒弃“万能素材”,聚焦 “现实体验+文化思考”的结合。
03不同层次学生提分重点基础薄弱生:在日常语境中积累言语经验,聚焦文本细节与作者表达的关联。
中等生:强化文体意识,区分实用文、文学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与解读逻辑。
尖子生:提升概念解读精准度与思辨深度,尝试结合跨媒介素材(如图书馆数字化案例)拓展论证维度。
26年备考建议高考评价会议透露,2026年命题将持续探索三大领域:任务群全覆盖:目前已侧重部分任务群,未来将扩大考察范围,备考需兼顾实用阅读、整本书阅读等12个必修任务群。
文体灵活组合:可能出现“当代散文+古代诗歌”等跨文体命题,强化综合性考察。
主观题评价优化:针对开放性试题增多的趋势,评分标准将更注重 “思维层次”与“表达精准度”,避免“广种薄收”式答题。
来源:不可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