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咳不止 警惕RSV病毒来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8:36 1

摘要:最近,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诊室外,抱着咳嗽、喘息孩子的家长增多。医生检查后发现,引发孩子不适的“元凶”正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RSV)。RSV被称为“秋冬呼吸道常客”,往年寒冷季节是感染高峰期,可今年却打破“常规”,在非高发时节掀起感染小高峰,让不少家长捏

■本报记者罗颢

最近,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诊室外,抱着咳嗽、喘息孩子的家长增多。医生检查后发现,引发孩子不适的“元凶”正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RSV)。RSV被称为“秋冬呼吸道常客”,往年寒冷季节是感染高峰期,可今年却打破“常规”,在非高发时节掀起感染小高峰,让不少家长捏了把汗。为此,记者采访了该院儿科副主任、重症监护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树稳,为你解开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真面目。

警报拉响 这个“呼吸道杀手”为何逆势流行?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第37周(9月8日至14日),全年龄段住院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RSV阳性率飙至9.8%,较上周猛增3.7%,比2024年同期足足高出7%~8%;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里,RSV阳性率也达到5.6%,周环比上升2.1%,同比涨幅4%~5%。

据统计,市妇幼儿科住院部从2025年6月至今,收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人527例,同比去年增长了一倍。

RSV到底是什么病毒,为何感染率那么高?其实,它是一种专门盯上婴幼儿和免疫力薄弱人群的常见病毒。黄树稳表示,名字里的“合胞”二字,源于它感染细胞后会让细胞融合成多细胞核的合胞体,听起来吓人,却是它区别于其他病毒的典型特征。更棘手的是,它的传染性极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都能让它“乘虚而入”。孩子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再揉眼睛、摸鼻子,就可能被感染;幼儿园、游乐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更是它快速扩散的“温床”。

家庭自测 孩子咳嗽喘息如何分清轻重?

“孩子偶尔咳嗽,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RSV感染?”“夜里听到宝宝呼吸有点粗,要不要去医院?”这恐怕是家长们最犯愁的问题。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感染RSV后,症状差异明显,掌握这些“信号”,就能帮孩子把风险降到最低。

黄树稳说,轻症患儿症状和普通感冒很像,无非是鼻塞、流涕、咳嗽,伴随38℃左右的低热,一般1~2周就能自行好转。但如果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内的宝宝,家长就要警惕,这部分孩子是RSV重症的高发人群。近期,市妇幼儿科就接诊了不少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危重病例。“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呼吸明显急促(1月龄内新生儿每分钟呼吸超60次,1个月至1岁婴儿超50次,1~5岁幼儿超40次)、鼻翼扇动、吸气时胸口出现明显‘小坑’(肋骨间凹陷),甚至拒绝吃奶、精神萎靡。就要赶紧就医。”黄树稳提醒道。

“怀疑孩子感染RSV时,医生通常会用两种检测方式:鼻咽拭子快速检测抗原和核酸检测,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需要做检测。”黄树稳进一步说明,医生会结合患儿年龄、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家长不必盲目要求“抽血化验”。

在治疗上,目前尚无RSV特效药,轻症靠家庭护理,多喝温水、用生理盐水清理鼻腔,发烧时按剂量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重症则需住院,通过吸氧、雾化、输液甚至呼吸机支持缓解症状。“千万别自行给孩子用抗生素,也别滥用止咳药,遵医嘱才是王道。”黄树稳说。

科学防护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面对来势汹汹的RSV,家长该如何应对?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才能给孩子筑起最牢固的“防护墙”。

黄树稳表示,目前还没有预防婴幼儿RSV感染的疫苗,但国内已批准上市了用于预防婴幼儿RSV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长效单克隆抗体,只需给即将进入第一个RSV感染季的1岁内新生儿和婴儿接种一次,就能起到保护作用,填补了我国RSV预防领域的空白。尤其对于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危宝宝,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另外,日常防护的“细节功夫”绝不能少。黄树稳强调,勤洗手、少聚集、常清洁、多通风,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措施,能让孩子感染RSV的概率大幅下降。值得一提的是,RSV感染后不会产生终身免疫,孩子可能反复感染,但再次感染时症状通常会减轻。黄树稳说:“家长们不必过度焦虑,多数孩子感染RSV后都能顺利康复。关键是学会识别重症信号,早发现、早护理,该就医时不犹豫。”

来源:南宁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