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同耕新画卷——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8:14 2

摘要:七月的骄阳下,桦南县五道岗新民村徐丽娟家垦地合作地块的玉米长势喜人。今年,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南县五道岗乡垦地合作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3100亩,玉米单产有望提升10%。在红兴隆分公司,一场打破体制藩篱、加速垦地融合发展的农业新图景正在上演。

七月的骄阳下,桦南县五道岗新民村徐丽娟家垦地合作地块的玉米长势喜人。今年,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南县五道岗乡垦地合作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3100亩,玉米单产有望提升10%。在红兴隆分公司,一场打破体制藩篱、加速垦地融合发展的农业新图景正在上演。

顶层设计推动,固化服务模式,曾经界限分明的农垦与地方,正通过创新联合体的模式,走向深度融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管理者思维转变、地市主动应变、村民主动求变的“三重转变”。

大豆“千亩方”示范田内,自走式喷药机正在进行叶面肥喷施作业。李士会 摄

红兴隆分公司所辖13个农场,与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3个地市的土地插花,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明显,可多年来示范带动成效不尽如人意。如何破解?这是摆在红兴隆分公司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分公司党委一方面积极向内沉淀,一方面向外探索。分公司党委书记鹿文革就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深入所属农场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难点与堵点。难题一是农村土地碎片化、发挥不出农垦大机械作业优势。其二是部分农民出于降低成本的固有思想,不愿意进行托管,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引导。8天时间两千多公里的行程,无不彰显着分公司党委加速推进垦地合作的决心。

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分公司党委先后拜会了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三个地市市委书记,谈融入思想、直面融合“深水区”难题,共商破解之道。

带着满满的干货和跃跃欲试的干劲,一场旨在将先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本土化”、赋能垦地深度融合的专题研讨会在北大荒国际饭店会议室热烈召开。此前,红兴隆分公司党委牵头邀请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等3个地市的领导赴绥化分公司进行了深度考察学习。与会者们将学习成果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共谋基于社会化服务创新的垦地合作新路径。

“震撼、启发、紧迫感!”谈及考察感受,各地市领导深受感触。 这些经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垦地合作在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方面的提升空间。转折发生在经验分享环节,“我们有农服集团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强大的农机能力。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推进垦地融合!”鹿文革的发言点亮了会场。他展示手机里的航拍图——曾经零散的田埂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绵延千亩的方格良田。会场响起一片窸窣的笔记声。

经过三小时激烈磋商,一份凝聚多方智慧的合作草案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乡、村、新型经济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来解决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农垦通过种植技术赋能,来解决种植标准化的问题。

红兴隆农服与各县农业农村局密切配合,召开垦地合作推进会4次,联合调度8次,为农场下发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提示函3次。分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开展一场场对接、一次次协调,彻底打开了垦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心门”。

在双鸭山市的“顶层推动”下,2024年12月4日,双鸭山市宝清县人民政府印发《2025年深化垦地合作“大托管”试点提升粮油高质量生产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集贤县推行以村集体为主体,实现包种、包钱、包赔、包收的“一主四包”,千方百计调动农户积极性。一套套组合拳联合出击,撬动了“托管”引擎。思想的深度融入、政策的精准赋能,正为这片热土的垦地融合注入澎湃新动能,一条互利共赢、充满希望的协同发展新路径,在共识与实干中清晰延伸。

八五三农场夏管科技接力进田间。徐雪巍 摄

老百姓的积极性上来了,垦地合作的热情在红兴隆大地持续升温。一项项合作书、一份份合作协议相继签订,一组数据呈现出红兴隆垦地合作的阶段性成果: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4.62万亩,环节托管面积52万亩次,技术服务覆盖面积227.7万亩。

红兴隆是如何将北大荒种植模式复制到各市县、村屯的呢?

在今年签订垦地协议后,二九一农场农业生产部主管张文鹏誓要做出个样子给农民看看。为此,张文鹏开通了以“奔跑的小张”为昵称的视频号,定期更新账号上的短视频。“集贤微言”公众号采用后总播放量快速增长到数万次。

这便是红兴隆“1133”农服模式的其中一项:搭建一个垦地合作技术指导服务平台,以实用便捷、时效性强的优势破解垦地合作中农技推广及时响应难题,培育本土农业技术“网红”,通过发布针对性强的专项农技宣传片来响应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已与宝清县、集贤县、饶河县、勃利县、桦南县、悦来镇农业农村局完成共建垦地合作技术指导服务平台,发送分公司、各农场垦地合作农技术指导视频19个。

炎炎夏日,红兴隆农服工作业务培训班“开”进了田间。在垦地合作示范点开展典型经验交流。这便是另一个“1”。编制完成了1套红兴隆分公司农服服务标准,更创新设立差异化服务清单,精准识别小农户、合作社、种植基地等不同主体的生产痛点。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机车在田间精准中耕,误差不超过厘米;植保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均匀喷洒着叶面肥,新型的智能化农机开进自家土地,让农民赞叹不已。

夏管时节,一方面,为打消农民顾虑,分公司组织一支混编的作业小分队,带着农民打赢夏管攻坚战;另一方面,更灵活的“田间小课堂”随时开讲,带着农民练,领着农民干……关键环节托管如“点餐”般盛行。农机、农技、农资的3支服务队带着对应的3个农服套餐,以成熟技术“上门问诊”,“百名专家进田间”行动提供定制种植方案和定期巡田服务。

八五二农场通过农资服务队的专家授课,为托管地块提供“垦农34”豆种5.6吨;曙光农场与3个乡镇组建的农机、农技、农资“党建联盟”,已开展技术服务5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户;饶河农场依托3支服务队在6个乡镇开展农技培训34次,培训634人。垦地融合不断注入新动能,广袤田野上正展现着勃勃生机。

九一农场农服现场会。时胜雪 摄

“农场出技术、出农机、出管理,农民出土地、出部分劳力。托管后,每亩地成本降了10%,产量增了5%,扣除服务费,每亩可多赚200多块!农场则通过规模化服务摊薄成本,提升了农机利用率和效益。”五九七农场副总经理李边海算了一笔账。

这便是融合后的第一重嬗变——农场管理者的思维转变。他们的管理思维从“内循环”转向“外循环”,主动寻求与地方开展规模化托管等种植型合作,并将融合思维延伸至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树立了“一盘棋”、“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观。

曙光农场农服办主任牛真去年多了一个新身份——桦南县五道岗乡“垦地融合特派员”。最初进村推广托管时,他被泼过冷水。牛真索性住进村里,帮留守老人修农机、教年轻人调试无人机。暴雨夜带头跳进排水渠清淤保苗,彻底扭转了村民对这个“农场人”的看法。“现在进村,家家喊‘牛老弟’,比叫我主任还舒坦!”他拍着晒得黝黑的胳膊笑道。过去作为农场人的“优越感”,正在被成为现代农业服务者的“新认同”取代。

“今年开展垦地合作重点是耕地轮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垄密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出台的政策重点向垦地合作的地块倾斜,搭建起小农户、合作社和农垦合作的平台,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今年双鸭山市垦地合作面积突破了120万亩,通过苗情来看,预计粮食单产较去年提高10%左右。”双鸭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红娟说道。

垦地融合后的第二重嬗变,是地方政府、村屯的主动迎变。在宝清县青原镇,去年已经尝到合作甜头的村屯、合作社进一步加大了垦地合作力度,除此之外,青原镇兴业村今年也计划加入到合作的行列中来。“去年,我们村大垄千亩方连片有着非常好的抗旱抗涝效果,采取了统管统购种子化肥、统一管理机械、耕种防收一条龙产业化服务和统收统销等措施,老百姓卖粮时每斤比市场价格高出二分钱。今年,我们村计划整村推进千亩方,种植面积大概是2.7万亩。”青原镇兴业村党支部书记李胜光说。

第三重嬗变便是农户思想的转变。“连播种深度都精确到5厘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二九一农场与东兴村垦地合作的地块,农民王江道出了融合带来的变化。前年此时,他对托管还心存抵触。去年,试点的土地以1.1米大垄栽培技术创造着新纪录:亩均播种株数从传统种植的4886株提升至5775株,按往年产量测算,亩产增加200斤以上,让王江尝到了甜头。如今,他主动签下45亩托管合同。

像王江一样的农户们从怀疑托管是“套路”,到懊恼“参与太晚”,背后是对红兴隆“1133”模式的逐步了解和信任。像曙光农场牛真一样的“服务员”们的“身份焦虑”被新价值感化解——以技术为纽带,农场农服办主任成了周边农户可以信赖的种地专家。

托管合同上的签名易得,人心的签名却需时间淬炼。当农民开始用“咱北大荒的标准”要求自家土地,当农场技术员能喊出每个托管户孩子的乳名,当地方干部主动把垦区规划纳入乡镇蓝图——这些细小的嬗变,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印证:垦地融合的深层次破界,正在黑土地上真实发生。

正如集贤县丰乐镇新刷的标语:“土地不会骗人,合作才能共赢。”这朴素的共识,或许正是这场变革最深厚的土壤。

“顶层设计不是画在纸上的蓝图,是要落到地头、惠及农户的实招!”分公司党委书记鹿文革总结道,“垦地融合是国家、省委和北大荒集团确定的重大战略,各层级‘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我们既要当好‘指挥员’,科学谋划;更要当好‘施工队长’,为一线解决具体问题,确保这盘棋下活、下赢,让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稳固,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胀!”

作者:闫学峥 高玮

作者单位: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党委工作部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