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的深秋,黄土高原的寒风裹挟着沙粒,在陕北黄河边上的小城—府谷,一对年轻夫妇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仨幼小的孩子站在黄河边(两个姑娘还未到上学年龄,小儿子还在襁褓中),望着滔滔黄河水。那是父亲陈金顺和母亲申宝娥第一次踏上陕北的土地,他们作为支边的青年,带着
扎根府谷的他乡人
——怀念父母陈金顺先生和申宝娥女士
苏瑛、陈书娜
1964年的深秋,黄土高原的寒风裹挟着沙粒,在陕北黄河边上的小城—府谷,一对年轻夫妇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仨幼小的孩子站在黄河边(两个姑娘还未到上学年龄,小儿子还在襁褓中),望着滔滔黄河水。那是父亲陈金顺和母亲申宝娥第一次踏上陕北的土地,他们作为支边的青年,带着满腔热血与满腹学识,将青春镌刻在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上。
父亲陈金顺,1927年7月出生在河北保定市清苑县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五人,父亲排行老二,自幼家境贫寒,家乡又遭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因此童年时期遭受了很多苦难,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白面”。在困苦的条件下只断断续续上了几个冬学,能简单认识一些常用的字。日本投降以后,举国欢腾,民族解放事业也露出了曙光。因此1946年冬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时,父亲毅然决然的穿上军装,告别父老乡亲,成为刘邓大军所属晋冀鲁豫第一纵队的一员。因为能识点字,被分配到卫生部,成为一名学员。
入伍之后,父亲很快投身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第一线。1947年3-6月随大部队转战山东,被送入卫生教导大队学习了三个月,成为调剂员 。8月份随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敌人后方。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跋涉作战后,队伍缺吃少穿、不时还有国民党小股部队的骚扰,形势严峻。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依旧不惧牺牲、冲锋在前。无论在从阵地上抬担架、给伤员包扎伤口,还是在临时医疗点救治看护伤员,父亲都没有畏缩。这段经历父亲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个字“累”,因为部队经常要在山野、森林中运动来躲避敌人,半年多时间几乎没有睡过个囫囵觉。1948年从大别山出来后,又转战郑州、阜阳、开封、徐州、宿(许)县,在宿县(今安徽宿州)双堆集围敌两个多月,最终取得了双堆集战役的全线胜利。宿县战役扭转了依托根据地抗击敌军进攻的情形,把战争引向了蒋管区。使得晋冀鲁豫根据地在长期的战争中得到恢复,也使陕北和山东根据地度过了难关。宿州战役之后,部队进行了休整,所在的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和豫皖军区独立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 隶属于第五兵团。原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分别升任第五兵团司令员、政委,原一纵副司令员尹先炳任十六军军长。父亲也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一枚。
父亲好学上进、边打边学,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要求进步,于1947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在大别山跟宿县战役中表现突出,48年12月被党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被晋升为司药员,排级干部。
1949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部队也开拔从安庆过江到玉山市。父亲有幸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战役,并获得渡江胜利纪念章及渡江工作模范奖章各一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然而新生的共和国仍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上百万的国民党军队还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解放和建设这些地区,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刘邓所属部队来不及洗去仆仆征尘,随即率部挺进大西南,经过湖南进入贵州遵义,转向西北重庆,后又回到贵阳。所到之处随即被获得解放。
华中南解放后,1950年成立贵阳第五兵团医专,父亲又获得一次学习机会,被送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然而还没等到毕业,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又响起来了,父亲毅然请求再上朝鲜战场。第五兵团16军(46师47师)奉命北上赴朝。途径河北石家庄时,父亲被编入186师(原西北部队)卫生科任军医,连级干部。继续北上到吉林凤凰城,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来保家卫国。在朝鲜作战期间,战事十分激烈、焦灼。父亲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至今在父亲留下的箱子里,还保存着当时装炒面口粮的布袋。这个上面印着“祖国和人民在关怀着您们”的布袋,正是当时全国人民全力支援朝鲜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重要见证。1953年中美签订停战协议后,部队从朝鲜撤出,返回国内。父亲跟随部队驻扎在营口、大连一线,时刻防备着境外敌人从海上的入侵。由于工作表现优良,父亲被升任为后勤卫生助理员。
1954年7月,因为部队调整,父亲被编入高射炮101师508团卫生所任军医,营级干部。当时508团驻守辽宁鞍山,保卫新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也正是这段时间,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知并相恋,两人于1955年7月喜结连理,彼此都进入了崭新的人生阶段。
说起母亲,就不得不提她的姓氏。母亲名叫申宝娥,1935年12月生于辽宁鞍山。申这个姓在东北之外不是很常见,在东北相对多一些。母亲是满族人,申是改成汉姓的姓氏。满汉不分家,母亲一口标准而又亲切的东北话,让人很生亲近之意。母亲也是生逢乱世、饱偿苦难艰辛。家中姐妹兄弟八人,母亲居长,自幼聪慧。1945年日本投降后,母亲有幸得以入学,经过刻苦学习,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鞍山师范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执教于兴安小学。跟父亲结婚以后,互学互帮、琴瑟和鸣、共同进步,于1957年生下大姐陈利艳。父母亲在鞍山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幸福时光,期间父亲还被团里通令嘉奖两次。
1958年,为了阻断美军给被国民党控制的金门岛与马祖岛的军事供给,我人民解放军发动了炮击金门的战役,父亲跟随高炮101师508团南下至福建、厦门、漳州、永安、连城、平潭岛、周宁、蒲城,四处流动炮击台金门、马祖等蒋控岛屿,展开不间断的拉锯战。期间常有国军的飞机来回侦查、袭击。因此部队有时在这个山头,有时又转移到另一个山头,在坑道穿行、迷彩伪装的战斗中坚持了整整六个年头,多次荣获所在部队的嘉奖,并获师里三等奖。父亲对工作积极负责,对待伤病员亲切和蔼,服务周到。上级根据他做出的优异成绩,特别是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断追求,1963年3月提拔他为团卫生主任,1964年授予他大尉军衔。
这期间母亲也随军南下,被安顿在福建连城的江芳小学任教,次女陈书娜跟弟弟陈书强都是在福建出生。当时海防不稳定还在打仗,人民生活还不富裕,财力物力都比较匮乏,父母又都是北方人,初到南方气候不适应,供应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大人小孩严重营养不良,书娜跟书强从小身体就弱,经常闹病。父母工作又忙,孩子们基本上都是白天交给托管阿婆,晚上自己带。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后来父母回忆这段时光,仍觉得满是心酸遗憾。
1964年10月,为响应国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父亲毅然从海防第一线漳州转业来到穷乡僻壤的陕西府谷,被任命为府谷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刚刚踏上府谷这片荒凉落后的土地,就得到地方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信任,更激发出他为府谷人民办好这所全县顶级医院的信心和决心。
父亲一来到府谷就全身心投身于工作。由于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一直领导着府谷的卫生工作。1966年府谷成立县医院革委会,父亲任革委会书记兼主任。1967年县医院和府谷县卫生学校合并成卫生站(政府八大站之一),父亲任书记兼站长。1968年卫生站解散,继续任县医院书记兼院长。1969年任院长(赵峰任书记)。父亲在府谷县医院担任党务、医务一把手的这几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县级医院。虽然受到了一些冲击,但父亲“根红苗正”、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能够采纳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建议,始终没有偏离治病求人这一光荣遵旨。因此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的各个方面均有长足发展。,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办公室、宿舍、洗衣房、阅览室、食堂、药库、救护车从无到有,一应俱全。府谷人即使有了大病,也基本不用出县;而且还吸引了周边保德、河曲、神木、准格尔旗等旗(县)的群众前来就医。
文革期间,府谷县两派群众组织斗争激烈,都想拉父亲加入他们各自的组织。父亲为眼前的动乱痛心疾首,耐心细致说服造反派:以大局为重,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重,府谷县人民医院基本没有遭受造反派的过度冲击。
文革刚刚结束,父亲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医护人员的住宿条件。1978年,经城关镇批准占用基地开始修建职工家属房(现海巴茆梁2号址)。1982年县医院第一批家属房建成,共12套,供主治医师和双职工居住。虽然仅五六十平米,但也极大地鼓舞了医护人员的信心,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当年在海巴茆梁医院(现在府谷电大址)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约资金,父亲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带领全院的干部职工亲自去河边挑水、担沙子、去东门湾背石头。除了建筑物以外,地面及几道坡上的路面都是干部职工用义务劳动一砖一石铺出来的。父亲作为医院的一把手,始终没有脱离医疗第一线。除了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他仍然甘做一名普通医生,每周坚持出门诊,为患者检查治疗。他的医术精湛,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建树,还发表过不少医学论文,府谷县医院跟他本人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市、县的奖励。
1984年父亲光荣退居二线。在府谷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为县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坚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为医疗中心事业服务,坚持不加重病人负担”作为府谷医院发展的三条原则。同时狠抓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医疗工作和经济管理制度,在整顿中逐步建立了医疗、总务、办公三大科,并分设了医疗业务科,使大家各尽其职,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87年9月,他因在20多年的征兵工作中成绩显著,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国防部给他颁发证书和纪念章一枚,以资奖励。在离休以后的2015年又获得了榆林市委颁发的“五好老干部”奖章一枚。
母亲1964年亦随父亲来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府谷。由于母亲是师范科班出身,加上在福建几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刚一到府谷就被任命为城关第一小学副校长。因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深钻业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2年城关二小建成之初,母亲就被任命为二小第一任校长,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如期入学的要求,只能实行二部制教学。整个校园也只有三排房子,其中前面两排是教室,最后一排是办公室、伙房、和会议室(白天供学生上课用,晚上用于教师开会)。整个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一边带头参加勤工俭学,整理校舍、参加植树、学农基地劳动等,一边向县政府、地区、省上的相关部门筹集资金。为了学校的建设,母亲夜以继日,以校为家,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在她的努力下,二小又增添了一栋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办公楼,学校也被评为县重点小学。
母亲本人工作作风过硬,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带头执行,像普通教师一样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备、教、批、辅、查,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同时,她还把各年级的教材用麻绳串在一起随身携带,不定时带个小凳、拿一个听课笔记、不打招呼进行推门式听课。在她的身教和言传下,二小的教学质量在全县也是首屈一指,特别是有转学到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学生,成绩也是出类拔萃,没有因为是从小县城出去的而影响正常学习进度,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校也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的先进单位。
母亲一面抓教育教学管理,一面把她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发表,先后发表有“学校管理”、“小学教学概念教学”、“运用尝试教学法的点滴体会”、“如何上好一堂作文讲评课”、“学赖宁见行动”等多篇对教学有指导性的文章。母亲在群众中威望很高,曾多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奖励。党和人民也给了她本人很高的荣誉:1979年10月、1983年6月两次被评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1983年4月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1990年3月我们家庭被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省妇联、陕西日报社联合授予“陕西省爱国之家”荣誉称号;1991年6月被评为陕西省“学赖宁的最佳支持者”,受到省教委奖励;1991年、1993年教师节两次分别获“首届府谷县教育精英奖”和“第三届府谷教育精英奖”;1993年11月被评为“榆林地区模范教师”等奖项。
直到晚年,因事故最小的儿子不幸离世。单位领导多次登门拜访,嘘寒问暖,二老谢绝朋友和组织的好意,没跟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没添过任何的麻烦。甚至在临终前还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允许收取前来为他送行的任何人的礼金,简单而纯粹。如今二老已相继去世,我们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才发现老人留下这么多奖章、证书以及珍贵的文件资料。就觉得应该为二老写点什么,以此来纪念他们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以鞭策后人继承祖辈的遗志,学习他们的精神,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父母这两个外乡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和亲人,千里迢迢来到大西北,在府谷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洒下了汗水和泪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和人民。他们用一生诠释:真正的奉献,不是短暂的燃烧,而是永恒的守望;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温暖的延续。如今,黄土地上的杏花依旧年复一年的绽放,就像他们留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
我的爷爷奶奶
——写在爷爷离世一周年之际
陈越
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转眼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一个年头了。但爷爷的音容笑貌,却仿佛从未消逝过。时常还能在梦里,再次感受到爷爷奶奶对我们的悉心照顾和谆谆教诲。就像爷爷常说的:“人这一生要过好,就必须要辛勤劳动,要吃苦耐劳,要给家庭创造财富,要给社会多做贡献。人总是要死的,但是要留下一些事迹,一些精神和物质财富,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爷爷奶奶把意志和期望,都寄托在我们后代身上。在爷爷离开的日子里,我们悉心整理了爷爷奶奶留下的遗物、信件以及聊天录音,睹物思人,两位老人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生也由着这一件件遗物、一条条信息又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心中的信仰和脚下的土地。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风雨坎坷,以及光辉事迹、荣誉奖励,是那么令人动容,却又那么振奋人心。看着二老留下的一枚枚记录着曾经奋斗过满载艰辛与辉煌的奖章和证书,总有一种该为他们写点什么的冲动,一则是记录他们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二则是勉励后辈,把爷爷奶奶的优良品德和光辉精神传承下去。
印象中的爷爷高高瘦瘦,身子骨很硬朗,经常穿着老式的白衬衫和军绿色长裤,眼神中总是有着军人的坚毅,但又不失幽默慈祥,是一个标准的老干部。爷爷为人正直,虽然思想比较老派,但是遇事总是喜欢摆事实、讲道理,很受大家尊敬。但遇到奶奶有特别要求的时候,也能及时让步,维持家庭和睦。奶奶个子不高,气场却很强大,即使年纪大了也会主动把花白的头发染黑,一头短发显得年轻又精神。奶奶为人处世主动活跃,有能力有追求,而且很善于团结和领导大家。逢年过节,经常会有教育系统的同事来家里做客串门,气氛融洽。奶奶还有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会抽烟斗和纸烟。我小时候曾经问过,奶奶说:“这是东北三大怪之一:姑娘叼个大烟袋。奶奶这辈子戒不了了,你将来可不能抽烟,抽烟对身体很有害”。爷爷本是当兵出身,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后来到府谷,担任县医院的一把手。作为领导,爷爷持身守正,团结奋进,对县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爷爷和奶奶在鞍山相遇后,两人一路风雨同舟,携手一生。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同支援边远山区府谷,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奶奶则是那个年代妇女解放的代表,她刻苦勤奋,并且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妇女能顶半边天”。她在府谷的教育一线发光发热,担任一完小副校长和二完小的校长多年,把府谷的小学教育搞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二姑就回忆到,她小时候经常一天到晚见不到爷爷奶奶,因为早上起来的时候,爷爷奶奶早已离开家到了工作岗位上,晚上总是把工作全部搞定,很晚才能回到家里。甚至有时候忙起来,直接住在办公室了。爷爷奶奶工作的认真负责,可见一斑。
爷爷奶奶在事业上尽职尽责,在生活上则崇尚节俭克制。爷爷就常说,“饮水思源,居安思危,当年我们连高粱面糊糊都喝不上,现在顿顿有大米白面,要懂得知足”。因此尽管在九十年代以后生活质量提升了很多,爷爷奶奶收入也不错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凡事讲究够用就好,多余的资源一般都是存起来以备需要时再用。因此吃穿用度,都是非常的简朴。离休之后,爷爷有时间了,就天天接送我们姐弟俩上学,带我们学习和玩耍,花很多时间陪伴我们。爷爷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空闲的时候喜欢看看电视,尤其喜欢看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以及京剧。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假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看《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边看,爷爷一边给我讲解,爷爷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奶奶则喜欢听她们那个年代的老歌,VCD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奶奶就去楼下音像店里买了一台,顺便买了几张五六十年代的歌碟,经常在家里听。我就跟着学会了不少经典歌曲。有反映美好爱情的《敖包相会》,有反应抗日救国的《大刀进行曲》,有爷爷奶奶相遇时最流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以至于在历史课上学抗日战争这部分的时候,班上只有我真的会唱《大刀进行曲》。当时我就为有这样优秀的爷爷奶奶感到超级自豪。
及至父亲英年早逝后,爷爷奶奶悲痛欲绝。愈加将思念和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高中时我有幸到西安求学,家里担心我住宿舍休息不好,便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民房由妈妈陪读,期间妈妈单位有事回去一阵子。七十多岁高龄的奶奶还不放心我,跑来接替,每天帮我做好饭,收拾好家,不让我有任何学习之外的后顾之忧。奶奶和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毛毛,你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有个好前途”。后来我大学考的不错的时候,奶奶也非常为我骄傲。虽然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了,但是没有一天不打电话给我,问我吃穿用度够不够,叮嘱我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奶奶一辈子教书育人,就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成为人中龙凤,只要我们成绩好她就开心。姐姐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直接参加了工作,奶奶总感觉有点遗憾,希望能进一步深造,后来姐姐也没有辜负爷爷奶奶的期望,一举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省城西安。我们上学期间,二姑一家也给了爷爷奶奶和我们姐弟非常多的关怀和支持。在西安念书时,条件不是很好,二姑夫和二姑来西安的时候也经常关照我,给了我很多很多帮助。一有空就带我出去改善伙食,还给我买了手机以及很多学习生活用品,每次走的时候还要给我生活费。二姑一家(大姑一家移居北京)对爷爷奶奶也是事事上心,经常上门看看缺什么,需要跑腿办的事也是随叫随到。爷爷奶奶对二姑一家也是很满意欣慰的。而爷爷则是经常叮嘱我:“咱们做人不能靠别人,要自立自强,不要让别人瞧不起,要给咱们家争口气”。现今思之,如在昨日,令人泪落如雨。
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让我们背诵他们的祖籍,那段很长的地址因此也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爷爷的家乡是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大李各庄,奶奶的家乡是辽宁省鞍山市判甲炉村。从家乡到府谷,从少年到白头,爷爷奶奶这两个府谷的外乡人,已经在这个边远山区生根发芽。这种饮水思源的思想,提醒我们这些后辈,要把爷爷奶奶的精神和品格传承下来。今奶奶和爷爷相继谢世,我们开始着手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小的时候虽然天天在爷爷奶奶身边,但由于少不经事,也不懂得留心记录、沉淀,加之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不了解,故不清楚爷爷奶奶曾经走过的岁月里会有那么多超越我们想象的非同寻常的经历。直到后来为学业奔忙、求学在外,每每假期回家,二老总是嘘寒问暖、谈话的重点也是要求我们学业有所长进。二位老人一辈子低调节俭,聊起当年的生活经历,两位老人也是轻描淡写,我们只了解个大概。加之父亲英年早逝,这层“过渡”的传承缺失,更没有完整的了解过这些意义重大的奖章跟证书。直到奶奶去世后的这几年,我们回家的时候爷爷才开始絮絮叨叨过去的岁月、曾经的人和事,我们脑海里留下来的也是残存的碎片式的记忆,近两年由于疫情及学业繁重,回家的次数越发减少,岁月的痕迹逐渐无法掩盖,明显感觉爷爷再也不是我们心目中那棵可以遮风挡雨的大树了。为了能长久留着爷爷的声音,间或想念的时候能够打开来听听,我们这两年每每跟爷爷聊天总是打开手机的录音键把聊天内容录下来。
脑海中一次又一次打磨,一次次提笔又停笔。总感觉无论怎么写都无法真实记录爷爷奶奶的吃苦、敬业、勤奋、廉洁,无法清晰描述爷爷奶奶曾经给予我们的爱护、关心与养育之恩,无法表达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思念及感恩之情。岁月是需要怀念的。我们虽未经历曾经,但我们姐弟和妈妈、姑姑一起相互印照,还原了很多过去的经历和故事,凭借爷爷奶奶留下来的奖章、证书还有脑海中碎片式的记忆及手机里爷爷谈话的录音粗略整理出这些文字,供我们后辈的亲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知道他们这一生是多么伟大与不平凡。让我们高擎他们的精神火炬,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不负韶华、更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此方是对爷爷奶奶最好的怀念。
作者简介
苏瑛,籍贯陕西府谷,大专学历,曾任公务员,现已退休。热爱生活,笃行简约,钟情文学,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陈书娜,府谷二小退休教师。为人积极阳光,兴趣广泛,始终热爱生活,追求更好的自己。
陈越 : 1993年生人 ,祖籍河北,在府谷出生。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
来源:府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