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中国篆刻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以石材为纸,刻刀为笔,汉字为墨,将书法之韵、雕刻之技、文化之魂融为一体,于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这门古老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中国篆刻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以石材为纸,刻刀为笔,汉字为墨,将书法之韵、雕刻之技、文化之魂融为一体,于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篆刻的奇妙世界。
中国篆刻:溯源千年,印韵流转
中国篆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三千七百多年前,殷墟出土的铜质古玺,实证了商代晚期已经具有了初级的玺印商玺。到了秦汉时期,印章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汉印风格多样,或平正端庄,或浑厚朴实,印文以小篆和隶书为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唐宋元时期,楷书、蒙文入印,文人开始参与印章创作,自篆自刻之风渐起,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由此萌芽。明清时期,篆刻家辈出,“皖派”“浙派”等流派纷呈,篆刻艺术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篆刻讲究刀笔交融,匠心独运,素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要精心构思布局,使文字线条统一、典雅,字体疏密有致,通过刀与石的碰撞,产生不同的线条质感,将书法之美通过刻刀在石面上完美呈现。
中国篆刻与中国古代的文字学、历史学、美学等紧密相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方印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从印章的文字、图案以及风格中,可以窥探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
中国篆刻:跨界为现代品牌赋能
中国篆刻助力文旅发展,在杭州、西安、昆明“三城联动·焕新消费”暨老字号嘉年华活动现场,拥有120年历史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带来了多款创新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陈介祺奖”潍坊城市精神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已经成为潍坊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第五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的有效投稿2238件,投稿数量、整体艺术水准、参与国家与地区广度均刷新历届纪录。
第9个中国品牌日,北新建材“印记北京中轴线”活动举行,以“雨燕衔新·沪上印迹”为主题,借北京雨燕这一城市候鸟象征,联动北新建材的北新雨燕工坊,融合北京中轴线文化、篆刻艺术与海派建筑基因,打造科技与人文共生的沉浸式体验,展现新型建材在篆刻艺术、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一条轴线,跨越千年匠心传承;一枚印记,链动南北创新基因。
在“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全国巡展盛大启幕之际,人参科技革新者小参尊,以科技之力对话千年中轴,以科技滋补致敬皇家文明,在篆刻方寸之间,镌刻文化传承与健康守护的共生篇章。
第五人格×故宫观唐联动,此次联动物品主要包括宿伞之魂金皮礼包、舞女金皮礼包、画家紫皮,其中画家的紫皮-掌中篆记,是由清乾隆时期的碧玉制印玺设计而来,将陪伴访客共赴庄园文物探索之旅。
中国篆刻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正通过与现代商业的跨界合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为商业产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形象,还借助商业的力量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中国篆刻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中国篆刻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中国篆刻大师
李建忠,中国篆隶第一人,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镌刻者,冬奥会申奥徽宝篆刻者。
应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镌刻会徽“中国印”,将传统印章、书法艺术与运动特征创新融合——通过夸张变形手法,将“京”字幻化为向前奔跑、舞动胜利的人形,既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又传递北京欢迎世界的盛情;其刀法精准,以金石印章承载中国诚信与自信,使“舞动的北京”成为奥运史上标志性符号。其作品被多国机构收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金石桥梁”。
胡俊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品荣获“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大赛一等奖,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七届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11次;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文字博物馆集刊》《西泠艺丛》等专业刊物20余篇;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优秀者作品集·胡俊峰卷》。指导学生在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奖入展30余次。
骆芃芃,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治印近2万枚,独创“不过稿、无印床”技法,代表作《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被用于中国援法抗疫物资标识,融合天坛、埃菲尔铁塔及和平鸽元素。2009年主导“中国篆刻”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申遗文案并制作国际宣传片。创立中国首个篆刻艺术硕士点及博士点,培养高端人才,推动篆刻学科独立化。策划“印章记录奥运”主题展,将篆刻与茶器、建筑标识结合,拓展应用场景。
张会利,现任中国书画印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亚洲书法家联合会(中国)副主席,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缪篆书法第五代传承人。
自幼习唐楷,兼修颜体碑帖与二王行草,后研习秦篆汉隶及北魏碑刻,融汇宋元明清诸家技法。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及国际展览,出版《张会利书法集》《篆刻选》等专著二十余部,数百幅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刊物。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及海外机构收藏,获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作为缪篆书法传承人,其提出“印是有魂的”理念,设计方正字库缪篆体,并参与制作传世玉玺等汉文化研究项目。
邓存琚,雅安邓氏金石篆刻第四代传承人。
雅安邓氏篆刻为市级非遗,与父邓德业合作《国魂》组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打破家族传承限制,收非邓姓弟子赵简博(第五代传人),推动“金丝楠木+篆刻”的“双金计划”。
贾宗赤,中国微刻师,贾氏微刻第四代传承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创两项吉尼斯纪录,在20.15平方厘米光碟刻写89000字《老子·庄子》,获“上海基尼斯微刻书法作品之最”并入选故宫博物院收藏,其微刻密度最高达每平方厘米7万字。用三年时间在一百二十块纯金片上微刻《红楼梦》,再次获得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历时近三年完成纯金微刻线装书《三国演义》创作。作品采用自制合金钢针刻笔,笔尖达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作品并获吕济民题词“笔法遒劲、微刻恢宏”,多家新闻媒体将其誉为“世界微刻大师”。
王勋,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代表性传承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安印社社长,临安书画院院长。
其作品或古朴厚重,或灵动飘逸,古玺印风格简练而丰盈,笔画纤细入微,深入探寻了先秦古玺的原始韵味,可谓与古为徒。而他的边款设计则以整齐稳健的节奏,带来一种欢快而豪爽的艺术感受。曾获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三届篆刻大展银奖。
孙力,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延安红色篆刻”传承人
创作《篆刻红色革命·延安印》四卷,以碑刻、壁画手法再现延安13年革命史,作品藏中国美术博物馆,作品全长13米,以碑刻、石刻、版画、壁画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可谓气势宏大,令人震撼。
企发发文化:让非遗IP为现代品牌赋能
企发发文化是非遗内容与IP综合服务平台,以“让非遗传承下去”为使命,以“IP化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为目标, 专注于民间非遗工艺保护与发展, 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文创及IP授权业务, 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挖掘与传播。团队6年实地走访1877位非遗传承人, 推动非遗IP与游戏、动漫、影视、消费品等跨界融合,通过价值挖掘使传统手艺市场化释放。
来源:愙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