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夜微凉,宁都县石上镇文明实践广场上正上演着一出好戏:以“中国好人”崔月女夫妇为原型创作的宁都采茶戏《好人妈妈》,以悠扬的传统曲调将新时期的好人故事娓娓道来。两个小时的演出,现场无一人离席,笑声、哽咽与掌声此起彼伏。
秋夜微凉,宁都县石上镇文明实践广场上正上演着一出好戏:以“中国好人”崔月女夫妇为原型创作的宁都采茶戏《好人妈妈》,以悠扬的传统曲调将新时期的好人故事娓娓道来。两个小时的演出,现场无一人离席,笑声、哽咽与掌声此起彼伏。
“老戏装、新灵魂,乡土之声也可以很‘潮’,群众追着看,我们也有劲。”宁都县石上镇宣传统战委员杨晶晶笑道。
深挖红色沃土,让基因 “活”起来
面对传统文化创新乏力等困境,宁都县选择以“时代化表达”为突破口,借助戏曲、快板、道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专业力量创排《宁都起义》《授旗前夕》《送盐》等现代宁都采茶戏。创作者以“接地气”的语言重构叙事,精心设计“共情点”与互动体验,让红色故事从“书页”跃入“人心”,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县3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流动的文化舞台,传统曲调在新时代精神血脉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递文明与信念的文化纽带。
唱响文明乡音,让善行 “暖”起来
“看了新编《卖女》,才明白感情不能用金钱衡量!”宁都县翠微街道居民曾慧娟的感慨,道出了“老戏新唱”的魅力。而原创采茶戏《好人妈妈》则以群众熟悉的乡音唱腔,将朴实的向善力量传遍城乡。
崔月女夫妇是宁都县大雅坪村的普通村民,也是一对登上“中国好人榜”的模范夫妻。1994年,同村的陈吉秀因精神失常,丈夫又不幸病逝,家庭陷入绝境。面对这样的变故,作为邻居的崔月女与张流明毅然扛起了照顾陈吉秀的重担,只为兑现当年对陈吉秀丈夫的一句临终承诺。
这一守,就是整整三十年。他们信守诺言、默默奉献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崔月女夫妇不仅荣获“中国好人”称号,他们的故事还被宁都当地改编成采茶戏《好人妈妈》。通过亲切的乡音唱腔,这部戏将朴实而真挚的向善力量传递城乡,持续温暖和鼓舞着更多的人。
不止于传递善行,宁都更巧用采茶戏这一传统,将“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理念融入剧目创作。其中,《茶树垇风情》用勤劳朴实演绎创新创业新风貌,《戏新风》用采茶曲调引导人们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当文明的理念借由传统曲调“唱”进日常生活,曾经贴在墙上的标语,便化作浸润人心的乡音乡韵,成为口耳相传的“文明公约”。在这一氛围的带动下,宁都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抵制铺张浪费,简约婚礼逐渐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当地已涌现出180余名(户)“宁都好人”和“最美家庭”,文明新风如细雨般无声浸润,正悄然遍及梅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跨界破圈出海,让文化 “扬”起来
昔日“走村串户”的宁都传统剧团,如今在网络直播间焕发新生。宁都县卫东文宣队是一家扎根宁都本土的民间剧团,2023年年底改制成公司后,将戏台搬进互联网直播间,不仅留住了老戏迷,更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入圈”。改制后短短半年,公司营收实现5倍增长,青年演员占比已高达75%。
而在线下,宁都文化传承同样生机勃勃。全县29所学校开设“非遗课堂”与校本课程,孩子们亲手制作“宁都三杯鸡”、肩扛迷你版桥帮灯……在一堂堂沉浸体验中,民俗文化的种子悄然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更令人振奋的是,宁都采茶戏与宁都道情登上了西班牙“欢乐春节·中国庙会”的舞台。从云端直播间到国际舞台,宁都文化正不断跨越边界,书写属于自己的“破圈”传奇。
暮色降临,宁都州城文化街戏台灯光亮了起来。新编宁都采茶戏《山乡蝶变》正讲述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当采茶调再次悠扬响起,传唱的不只是戏词,更是一个时代文明新风的故事。这片红土地上,老戏台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舞的璀璨篇章。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