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全交、荣誉让贤:他去世40年,为何仍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灯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0:49 2

摘要:1982年6月15日黄昏,西安一家医院病房里,47岁的罗健夫让弟弟扶他到窗边。

1982年6月15日黄昏,西安一家医院病房里,47岁的罗健夫让弟弟扶他到窗边。

那会儿他瘦得只剩骨头,刮胡子都得花一小时。

就这么盯着晚霞看了好久,谁能想到,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关键的"图形发生器"之父最后一次看日落。

第二天,他因淋巴癌离世,胸腔里的肿瘤比心脏还大,胸骨脆得一碰就碎。

1935年,罗健夫出生在湖南贫农家,16岁想参军抗美援朝,结果被分到后勤学校学会计,后来还去甘肃当"牧马人"。

搁别人可能觉得憋屈,但他在祁连山草原上,靠着马灯啃完了高中课程。

1956年考进西北大学物理系,入学时成绩中下游,愣是熬夜学到图书馆关门、教室锁门,毕业时专业课全班前几。

1969年冬天,国家导弹研发卡脖子了,没图形发生器,导弹"大脑"就没法造。

这技术国外严密封锁,国内还停留在人工画图阶段。

罗健夫当时在771所,领导问谁能接这活儿,他就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干",带着20多个人把铺盖卷搬进实验室。

核物理跨界半导体啥概念?就像让语文老师教数学。

但他硬生生把睡眠时间压缩到四五个小时,公交车上看书坐过站,加班误把厕所当宿舍脱衣服。

最拼的时候,他在临潼工作,家在西安,每天骑35公里自行车往返,就为了多干会儿活。

1972年,第一代图形发生器搞出来了,看着粗笨,却让中国半导体制图从"人工画"迈进"自动化",导弹终于有了国产"制图工具"。

你见过拿国家奖金全交公的人吗?罗健夫就是。

1978年他去国外学习,和同事愣是给国家省了42%的外汇,回国全上缴。

在国外除了买必需品,几乎不出门,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

生活里他更是"抠"到极致:俩馒头夹臭豆腐就是一顿,常年穿旧军装,家里准备买衣服的钱都被他拿去买书。

生病时单位派救护车接他,他死活不肯,非要骑自行车,说"国家汽油紧"。

后来实在骑不动了,上车还念叨"这油钱我付"。

但对科研他可一点不抠,有同事搞协作忘了公式,他直接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全部技术资料打包寄过去。

第二代图形发生器搞成后拿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填表时他坚决不写自己名字,奖金也全交组织。

领导要给他升职,他拒绝:"我不当官,能专心搞科研对国家更有利。"

1981年Ⅲ型图形发生器研发关键期,罗健夫常捂着胸口整理资料,却一直不肯看病。

后来确诊癌症,医生说有床位先安排他,他还生气:"按病情排队,我是党员不能搞特殊。"

临终前2小时,他忍着剧痛给同事交代图纸修改细节,说哪个笔记本能解决问题。

去世前一周说话都困难了,听到同事说问题解决了,还露出了笑容。

他交代家人把遗体捐献,丧事从简,妻子给他找的下葬衣服,是穿了多年的旧衬衣和发白的棉毛裤。

现在771所园区里立着他的铜像,一手拿图纸一手搭外套。

新员工入职都要学他的故事,有年轻工程师说:"跟他比,我们现在遇到的挫折算啥?"

从图形发生器到如今的CAD技术,他留下的不只是技术,更是那种"国家需要就往前冲"的劲头。

47年人生,罗健夫活成了"中国式保尔"。

他走的时候没给家人留钱,却给中国航天留下了最硬的脊梁。

当现在的科研人员在铜像前驻足,大概都能懂: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国家挺直腰杆。

来源:青溪史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