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渭北农村传承着这样一种习俗:妇女“坐不动”。就是说,每当一年中几个特殊的日子来临时,妇女们可以放下农活针线,彻底放松一下疲惫的身躯。这是对农村劳动妇女的褒奖,是农村妇女自己创造的重要节日。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坐不动
在渭北农村传承着这样一种习俗:妇女“坐不动”。就是说,每当一年中几个特殊的日子来临时,妇女们可以放下农活针线,彻底放松一下疲惫的身躯。这是对农村劳动妇女的褒奖,是农村妇女自己创造的重要节日。
在渭北,人们把“坐不动”叫“坐不deng(灯)”。解放初,有一首影响广泛的歌曲叫《妇女解放歌》。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歌词:“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看不见那太阳,看不见那天,数不清的日月,数不清的年。做不完的牛马,受不尽的苦,谁来搭救咱?”
解放前广大农村妇女除了要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外,还比男人多了一项夫权的奴役。她们白天要和男人一样在田野里播种收获,回到家还要洗衣做饭管孩子。夜晚来临,伺候男人孩子睡去后,她们又开始自己的劳作——纺线织布做衣服,为一家人的穿衣苦苦挣扎。我们村比我大几岁的王苑芬说:“在她的记忆里,从没见过母亲脱衣睡觉。总是打个屯又起来干活。”经年累月没日没夜,那小小的纺车,那古老的织机,成了她们无穷无尽看不到头的终生劳役。
“多少年,多少代,盼的那铁树把花开”。千百年奴役压迫下的妇女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以迷信为幌子,和封建礼教展开斗争。创造发明了自己的独特节日,为广大农村妇女赢得难得的忙里偷闲机会,这便是 “坐不动”。
“坐不动”一词,由于长期演变,被读成了“坐不灯”。意为这一天不能劳动,必须休息,否则会有祸事降临。“坐不灯”的日子多安排在农闲季节。一年的“坐不灯”开始于正月二十三。流传下来的民谚有:“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闲一天”。此时元宵节刚过不久,天气乍暖还寒,农活还没开始。农村妇女这一天便聚在一起或打牌、或拉家常,欢度自己的节日。偶尔碰上哪位做针线活,伙伴们会说笑着从她手里夺走,强迫她放下活计,一起放飞心情。
“坐不灯”的日子还有正月十一——老鼠摆陪纺,正月十二——老鼠嫁女。正月底:“年尽月满,做活瞎眼”。二月初一是土地爷的生日,见白不吉利,不能纺线。二月二,龙抬头,得把纺车头用砖头支起来,别碍着龙王抬头。二月初三,文曲星放蛾。大概是怕纺线的嗡嗡声影响了文曲星的文思而获罪吧。再下来就是清明节了,前三天后三天都不能纺线。这应该是给妇女一个到田野踏青的机会。传说谁若是纺线,死后就会学驴叫。那不是来世变畜生吗?谁还敢不讲究!
“坐不灯”再多,自家的活计还得从自家手里过,没人帮得了你。伙计多的人家,也总能找到干活的借口。“千不灯,万不灯,点着灯,没不灯”。天一黑,灯一亮,什么讲究都没了,还要点灯熬油把时间赶出来。过去大年三十晚上,那家母亲不是为孩子第二天能穿上新衣裳忙到鸡叫!
解放后,广大农村妇女盼了千百年的理想才真正实现。“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许多妇女还和男人一样参与国家管理,但千百年来为保护农村妇女形成的“坐不灯”,还在许多地方继续着,已经形成了一种民俗,用这种形式向后人讲述着农村妇女曾经的不幸和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王安宁,网名乡野村夫。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初中生,青春被军营染绿,一生在乡镇工作,爱好旅游唱歌,亦喜读书写作。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作品被十多种国家级图书收录。著有散文杂文集《蝉儿声声》、《梦里故乡》,乡土文学《临渭地名故事》、《渭北民俗》和《话说寇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渭南日报签约作家。《渭水之光》签约作家。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