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西长治百尺中学老师打学生”事件、“山东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均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高呼“严师出高徒”,反对者痛斥“践踏儿童权益”。教师手中的“戒尺”究竟该如何落下?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法律底线与教育智慧的严峻考验。
近日,“山西长治百尺中学老师打学生”事件、“山东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均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高呼“严师出高徒”,反对者痛斥“践踏儿童权益”。教师手中的“戒尺”究竟该如何落下?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法律底线与教育智慧的严峻考验。
1. 从“不敢管”到“依法管”的艰难转身
2019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文件,试图破解教育惩戒的困局。2020年试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将教育惩戒细化为可操作的规范。
点名批评、公益服务、课后教导等措施被明确列入合法范畴。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更是传递明确信号:合理惩戒不担责。这些政策试图扭转两个极端:教师因害怕被贴“体罚”标签而“不敢管”,或是依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
江苏某中学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喧哗,采取“课后公益打扫”的惩戒方式。起初家长对此表示不满并提出投诉,但学校依据《规则》支持了教师的做法。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惩戒最终带来了学生行为的积极转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地教师因罚跑学生10圈被认定为变相体罚而受到处分。
这些案例划出了一条清晰界线:惩戒是否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关键分水岭。
2. 戒尺为何频频滑向体罚深渊
尽管《规则》明确了“可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但基层教育中的体罚事件仍时有发生。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不少教师面临巨大的成绩压力和班级管理难题,在“温和手段见效慢”的固有思维下,打骂被错误地当作“捷径”。网络空间里“力挺体罚”的声浪,更让部分教师误将暴力与“负责任”划等号。
教师培训的缺失同样值得关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仅有41%的教师能准确列举《规则》中三种以上合法惩戒方式。一位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坦言:“农村学校教师更依赖传统管教模式,法治培训覆盖率不足30%。”
这种培训缺失导致教师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往往回归到最熟悉、却也最粗暴的管理方式。
3. 教育惩戒需要智慧而非武力
教育惩戒的本质在于“教育”而非“惩罚”。有效的教育管理需要多管齐下。
分层施策显得尤为重要。对偶尔违纪的学生适用“口头警告”,对屡教不改者则需引入“家校联合公约”。深圳某校设立的“行为反思室”提供了新思路,由专业心理教师协助学生分析问题,从根源上解决行为偏差。
技术的赋能也为教育惩戒开辟了新路径。已有学校开发“行为积分系统”,学生通过参与公益任务抵扣扣分,将惩戒转化为成长契机。
北京一位特级教师的做法令人启发:面对长期扰乱课堂的学生,教师要求他“每日记录班级三个优点”。令人意外的是,两周后这名学生反而成了班级的纪律委员。“惩戒的目的不是压制,而是唤醒自尊。”这位教师道出了教育惩戒的真谛。
4.厘清边界才能真正确立师道尊严
有两种舆论需要警惕:一方面是将一切惩戒污名化为“体罚”,导致教师畏手畏脚;另一方面是将体罚美化为“严管”,掩盖其违法本质。
真正的支持应该体现在多方面。家长需要参与班规制定形成育人合力,教育部门则要提供典型案例培训,让教师“有底气依法管,有方法科学管”。
教育惩戒的难题,测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既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权力游戏”,也不是放任自流的“消极妥协”。戒尺的象征意义,不应该停留在疼痛的记忆,而应该体现对规则的敬畏和对成长的引导。
当法律划清底线、教师充盈智慧、社会凝聚共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本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
来源:孩子成长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