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延续1200年的王朝:从战国到北宋,名字听起来耳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6:57 10

摘要:天下很久以前,分与合就没停过。话说,九州划定之后,“九鼎”也随历史不停颠簸,从大禹到夏商周,辗转腾挪总是那点事。夏亡鼎归商,商灭又跑去周,说起来都要把人绕晕。到底这九鼎有什么说头?总归挂着大禹的名号,谁拿住它便觉得能安天下,反复无常。后来嘛,秦始皇听说九鼎归秦

天下很久以前,分与合就没停过。话说,九州划定之后,“九鼎”也随历史不停颠簸,从大禹到夏商周,辗转腾挪总是那点事。夏亡鼎归商,商灭又跑去周,说起来都要把人绕晕。到底这九鼎有什么说头?总归挂着大禹的名号,谁拿住它便觉得能安天下,反复无常。后来嘛,秦始皇听说九鼎归秦,结果秦只活了十来年,这传说透着几分讽刺。真丢了鼎就短命?多少人心里都打问号!更神奇的还有一茬,西域某国活了1200年,跟风头最劲的中原封建王朝比,显得格外另类,一点都不讲道理。

分疆裂土那一出,大家都知道是在内里折腾。一直到西汉一统,把玉门关外叫“西域”。但是“西域”这词其实很宽泛,从阳关、玉门再往西,连伊朗、阿富汗、中亚都快沾上边,有时候甚至把罗马塞进去。官书里抖出来的“西域三十六国”,其实乱得很,经常拼了命抢资源。土地贫,水少,谁手里多几块肥田谁就撑起一国。那边成天闹,汉武帝时,才略安稳。张骞跑了两回把路开通,丝绸之路热闹起来,可西域的格局,也随时在变,一点不带客气。

楼兰和精绝古国红透一时,《史记》里总要拿他们当例子。楼兰神秘消失,精绝古国也没留下啥正经遗迹,只有点考古人敢下手翻一翻,一团迷雾。相比之下,要说“于阗”最让人瞟一眼的,是它活得特别长——从战国存到北宋,换了多少朝代。

按现在的地图看,于阗就在塔里木盆地南边,“和田”就是原来于阗的地盘。这里不像北方那样能放马奔腾,也不像西北适种谷黍。起初没资本搞庄稼,大多靠牧羊为命。可也有点意思,公元二世纪,尉迟氏在这定了家,偷偷琢磨着种植、养蚕两门手艺。技术这玩意儿不嫌早,学到点门道就往外扩。棉花种出来,加工手艺跟着起来,在西域三十六国里冒了大头。

商人一批批来,丝织品、玉石搬出来卖。于阗不光地里生玉呀,佛教也扎堆。成了贸易繁忙的重镇,人们说南道最强非它莫属。汉朝没少插手,班超出使那阵,于阗赶紧靠上来,入账方便。其实要不是汉王朝撑着,于阗地界天天打,早就没影了。汉王朝在西域那会儿,三十六国互相挤兑,谁家有点实力都要膨胀一下。莎车王能耐大,去楼兰抢人;楼兰没法,向刘秀呼救。可刘秀方忙着内斗,懒得理会边事。楼兰熬得苦,莎车继续闹。一茬接一茬,谁也吃不消。

没过几年,于阗把莎车干掉,楼兰立马镰刀收割,把南道边角捡了一遍。国界推到尼雅河,自觉气粗,和于阗双雄并立。其实楼兰的好运气也就是蹭口饭吃,敌强我弱接着又弱。汉明帝时,班超跑去西域,知道楼兰跟匈奴勾连狠,带了三十来人,竟然杀了匈奴一百多人。这事儿搁现在都得上头条!楼兰被吓得不轻,马上投降,班超又往里面塞了五百人,出征可不含糊。你要细看,书上说于阗这会儿能拉三万士兵,和汉王朝那种阵仗比不起,却已算天大势力。没错,兵马不多,可在西域也是人中龙凤。

于阗和大国保持关系,不是一天两天。魏晋南北朝那些年,于阗还在朝贡。兴衰不停,乱世焉能安宁?看唐朝时,安西四镇成立了,龟兹、于阗、疏勒等都成了聘礼。不等于这些国家就消失了,一些继续活着,旋转跳跃直到宋。但到底什么时候完全被灭,其实还有分歧。有人说早在黑汗王朝那会儿,于阗就换了主人;宋史只说公元1009年黑韩王派人朝贡。于阗有没有在那之后再熬几年,没人说得清。

不过说到怎么活得那么长,有人解释于阗地理夹缝里不太招风,有人怪贸易做得好,钱袋鼓,也有人扯技术传承,养蚕种地谁也追不上。不过要换个角度看,西域那么破天气,怎么就撑了那么久?不少学者查卫星数据和田土壤,指着现在“于阗遗址”说还在挖,考古图像展现古渠系统,难怪粮食能长,说实话,资料堆得密密麻麻,一眼都看不穿。近两年科学家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做碳十四测定,和田地区发现的古于阗遗物,大多能拉到公元900年前后,荒漠里连棉纺织料都能找到,还真是没骗谁。

于阗流转过程中,民族膨胀,佛教和伊斯兰都有影响,细节复杂到说一天。比如唐宋时,有学者说于阗融入了东突厥部落,城堡防成几层墙,考古队又翻出不同时期的砖刻,变成多民族拼盘。还有网络流传的“于阗王室血缘说”,假的不少,偶尔添点新料,反正热闹。这里头到底真真假假,数字说了算。中国科学院文件显示,2017年新疆喀什出土于阗文书,可对比吐火罗语,说明语言也不是单线发展。历史折腾来回,不定哪儿冷哪儿热。

至于手工业,有点说法认为于阗实际上靠丝绸染织扶着上天,不是玉石出口就值钱。不过经济总有波动,元代时和田玉才大批流到中原,前头并不是主线贸易。有人苟且猜想于阗人与周边部落也会做小买卖,养羊换绸,全是“街坊生意”,别拿王朝牌面去套,反而活得踏实。反过来,另一些学者坚称玉石和佛教互相加持,偶有皇族来追玉,其实于阗早就混成多元型。经济和宗教双轮驱动?看起来很稳健。又有人说,人口迁徙频繁,王朝交错,遗址发掘难成系统,也许实际寿命没那么长,这一堆观点互相嘟囔,一下子就扯乱了。

怎么讲,于阗的消亡到现在其实还在琢磨里。宋史已然没有明细,周遍考证也就拉到黑汗王朝,和田却一直响当当地活在当地人生活里。有点说不清,那些遗迹和口述故事,估摸着还留下点余香。

“和田”两个字,至今在新疆,仍旧是贸易要地,人们做生意买买玉,摆摊卖绸缎。于阗没了,可历史扎根在细节,不用多说。

合也好,分也罢,时间不会等人。

历史真的不是只有中原在演戏,西域小国的长寿,有它自己的办法。

来源:当归故事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