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当她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很多人惊呼:这哪像65岁的人?明明还是气质清冷的“仙子”,仿佛时间从未在她脸上留下痕迹。
她65岁了。
可当她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很多人惊呼:这哪像65岁的人?明明还是气质清冷的“仙子”,仿佛时间从未在她脸上留下痕迹。
几十年前,她只是《西游记》里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角色,却让观众记住了一辈子。
她没有拼命接戏,也没在娱乐圈厮杀,却偏偏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她就是“嫦娥”——邱佩宁。
出生在大院的女孩
1958年,北京的军区大院里,诞生了一个白净的小姑娘。
她叫邱佩宁。
在那个年代,大院里的孩子大多调皮捣蛋,可她却显得格外安静。
大眼睛清澈,性子却倔。母亲发现她喜欢舞蹈,就给她报了兴趣班。
小姑娘练舞并不轻松。劈叉、下腰,疼得直掉眼泪。可哭过之后,她还是咬牙再练。
正是这种韧劲,塑造了她后来的气质。
十六岁时,她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中央民族学院的舞蹈专业。
大学四年,她每天和舞鞋、把杆打交道,舞蹈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毕业后,她进入了战友歌舞团。舞台上的她,轻盈婀娜,宛若飞天。可年轻的她心里清楚,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路。
从场记到嫦娥
80年代,她离开了舞团,进入广播电台。稳定体面,却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不久,她又跑到《红楼梦》剧组,做了一名场记。
场记的活儿又累又杂:搬道具、做记录,常常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别人觉得委屈,她却觉得能在剧组学东西。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遇上了改变一生的机会。
那时候,杨洁导演正在筹拍《西游记》,可“嫦娥”这一角迟迟找不到人。
要求太高:漂亮,气质要超凡,还得会舞蹈。几百人试镜,都差了点意思。
有人提到:“导演,我们剧务有个姑娘,长得挺美,还会跳舞。”
杨洁半信半疑,见了她一面。
这一眼,杨洁就愣了:这不就是“嫦娥”吗?
清冷,脱俗,像从月宫走下凡间。
于是,邱佩宁就这样被定下了。
惊鸿一瞥
1986年,《西游记》开播。电视机前的观众,第一次看到“嫦娥”出场:白衣胜雪,手持团扇,轻舞飞扬。
她几乎没几句台词,镜头也不过四分钟。可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让人记了一辈子。
团扇半掩,衣袖翻飞,那股子清冷劲儿,直击人心。
观众不觉得她在演戏,而是觉得真的看到了月宫仙子。
《西游记》播出后成了神剧。哪怕几十年过去,重播了无数次,观众依旧觉得:邱佩宁,就是嫦娥本尊。
许多导演向她伸出橄榄枝,冯小刚更是直接开口相邀。
只要她点头,就能顺势成名,成大明星。
可她偏偏拒绝了。
巅峰时刻转身
别人拼命想抓住的机会,她却转身离开。
她没有接戏,没有留在娱乐圈。反而听从父母安排,走进了一段婚姻。
对方出身显赫,条件优越,按理说,她该过上“阔太太”的生活。
可婚姻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光鲜。性格不合,缺乏交流,她很快感到压抑。
与其困在名利和豪门之间,不如重新选择。于是,她果断提出离婚。
很多人觉得她疯了。可她清楚,人生得自己掌握。
离婚后,她没有依赖任何人,而是开始创业。
那时的中国,正是下海潮最热闹的时候。别人做纺织,她偏偏选择影视设备进口。
别人眼里是冷门,她却敏锐地嗅到机会。
她曾白天跑市场,晚上啃商业书籍。舞蹈演员出身的她,把台上的韧性带到生意场。
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
她的客户里,不乏当年的老导演、老同事。靠着信誉和努力,她的公司越做越大。
后来,她遇见了一位美籍华商,两人成为合作伙伴,最终携手走进婚姻。事业、家庭,逐渐都稳定下来。
到九十年代末,她已经身家上亿。
慷慨的“嫦娥”
很多人以为她会就此享受富太太的生活。可邱佩宁没忘记,那些贫困地区渴望读书的孩子。
从1995年开始,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慈善。
几十年间,她累计捐建了100多所希望小学,让十几万名孩子重新有了读书的机会。
她从不刻意张扬,也不喜欢上镜宣传。常常低调地去山区,看孩子们上课,看他们做操。
有一次,她站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齐声朗诵《嫦娥》,眼泪在口罩下止不住往下掉。
那一刻,她大概真正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当明星,而在于能点亮别人。
如今,邱佩宁65岁,依旧气质优雅,神态从容。
不同的是,昔日银幕上的“嫦娥”,如今成了现实里的人间仙子。
她用智慧和勇气,走出了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从舞者到演员,从演员到商人,从商人到慈善家。
她一生只演过一部戏,却足以封神。
她不迷恋名利,却在公益里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
结语
有人说,传奇的定义,就是在别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敢于转身。
在别人犹豫徘徊的时候,敢于放弃。
在别人追逐名利时,敢于选择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路。
邱佩宁,就是这样的人。
她没有用几十部戏证明自己,却用几十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气质与格局。
岁月能带走容颜,却带不走一个人骨子里的清冷与善良。
当年《西游记》里那个轻舞的仙子,后来把一生的舞步,跳到了大山里的校园。
那一袖清风,最终化作孩子们课本的翻页声。
这才是真正的美。这才是“嫦娥”在人间的样子。
来源:万树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