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通辽市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玉米种子芽率测试,评估种子质量,确保播种出苗效果。技术创新中心由通辽市农科院牵头组建,目前已转化中辽1号、中辽2号、TK601、T397、LK19等十余个玉米新品种,品种转化量占全
在通辽市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玉米种子芽率测试,评估种子质量,确保播种出苗效果。技术创新中心由通辽市农科院牵头组建,目前已转化中辽1号、中辽2号、TK601、T397、LK19等十余个玉米新品种,品种转化量占全区玉米转化的90%,转化资金500万元以上。
(通辽市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玉米种子芽率测试)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品种在市场已经累计推广了1500万亩,增加社会效益超过10亿元。从品种的研发到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好的。”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建华告诉记者说。
2020年,在“科技兴蒙”重大专项支持下,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并联合区内外大学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种业公司等十多家单位,整合了区内外玉米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形成由123人组成专业玉米育种、种质创新、栽培技术、验证熟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团队。
(通辽市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在辽河镇玉米试验田调研出苗情况)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跨度长,区位差异大的问题,技术创新中心栽培团队,配合新研发的品种,集成出适合内蒙古西部和东部的配套栽培技术各一套,并通过单产提升行动、沙地保育等项目的共同支撑,提升玉米产量,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2024年,技术创新中心承接通辽市本级科技突围工程,聚焦生物育种和沙地保育两大关键领域。“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咱们通辽市场暂时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玉米品种的问题。”提到生物育种技术,张建华自信地说,未来一到两年内,要尽快育成具有通辽市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沙地保育项目自2024年开展以来,综合运用高留茬、免耕、茬口交替播种、浅埋滴灌、精准施肥等技术,在通辽沙区推广171万亩,平均产量达900多公斤,最高产量达1224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以来,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示范推广”项目,共创制玉米种质资源44个,选育优良自交系27份;构建黄瑞群的新型核心种质基础群体1个;培育高产优质绿色宜机收新品种13个,专用青贮玉米品种2个;集成内蒙古东部、西部玉米高产高效关键技术模式各1套。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项,完成专利10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种粮大户等3244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栽培技术模式125万亩。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开展中早熟、中晚熟及特用玉米品种研发,通过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实现自负盈亏、独立运营。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其打造为内蒙古集育种、栽培、推广、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最大玉米研发中心,为内蒙古种业创新全方位赋能助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