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投了十多份简历,要么卡在‘缺乏实践经验’,要么岗位要求和学的知识对不上,找工作怎么这么难?”每一位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陷入这样的求职焦虑。一边是企业捧着高薪却招不到适合的技术人才,一边是毕业生握着文凭却跨不进职场门槛,这种“供需错配”成了就业市场的
“投了十多份简历,要么卡在‘缺乏实践经验’,要么岗位要求和学的知识对不上,找工作怎么这么难?”每一位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陷入这样的求职焦虑。一边是企业捧着高薪却招不到适合的技术人才,一边是毕业生握着文凭却跨不进职场门槛,这种“供需错配”成了就业市场的老大难。
而“订单班”的出现,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学校的人才培养,一头接着企业的真实需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正是把这座桥搭得稳、搭得实的佼佼者,用“定制化培养” 让学生从“毕业即失业”的焦虑里走出来,直奔“毕业即入职”的安心。
能把订单班做得有成效,离不开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产教科创融合的办学底色。这所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从不是“关起门来教书”,而是把企业车间搬进课堂,把产业需求写进培养方案。
就像广城职常说的“因城而生、伴城而长”,它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始终跟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脉搏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课程就教什么;行业流行什么新技术,实训就练什么。这种“课堂即工坊、课程即工单”的思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跟着企业导师做真实项目,也正是这份 “实战经验”,成了学生打破就业屏障的“硬通货”。
2025年4月,广城职与中集集团联手推出的“智造蓝领”定制专班,更是把这种融合做到了极致。中集集团作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其青岛冷箱工厂220 秒就能造出一台冷藏箱,数字化生产线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极高。
为了让学生能跟上这种“智造速度”,企业不仅掏出20万元建智能化实训工坊,还派工程师和学校老师一起当“双导师”: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车间练操作,从工业机器人运维到智能装备调试,每一项技能都瞄准岗位“刚需”。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让首届39名专班学生还没毕业,就成了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很清楚,帮学生打破就业屏障,从来不是“办一个专班就结束”的事,而是要跟着产业变化不断升级的“进行时”。
这不,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力的同时,数字商贸学院也走出了自己的就业破局路。学院拉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一起,搞出了“四元协同”的育人体系:和珠江啤酒共建新零售体验中心,学生能直接操盘线下门店运营;把京东“618 大促”的真实订单搬进课堂,对着后台数据优化营销方案;甚至还帮连山农产品搭虚拟销售场景,用直播电商“新农人”卖货。
近三年,这里培养的3200多名数字商贸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还能快速适应跨境电商、新媒体运营等新兴岗位,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早就把 “工作” 摸透了。
从智能制造车间里的“师徒结对”,到数字商贸战场上的“项目实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订单班,从来不是简单的“就业包分配”,而是让教育真正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学生们在企业、工厂的实践,收获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能支撑长远发展的 “硬技能”。
综上所述,这样的培养模式,既为产业升级输送了“新鲜血液”,也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破解就业难题、助力区域发展的“金钥匙”。而这,或许就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让“好就业”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来源:日暮竹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