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风化雨,桢干常青——评川剧《丁宝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2:48 1

摘要:在2025年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新编历史川剧《丁宝桢》作为重点剧目之一登上舞台,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清代名臣丁宝桢为主角,将廉洁文化、家风传承与历史使命融入川剧程式之中,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承载着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启迪。作为一部新创大幕剧,它不仅

在2025年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新编历史川剧《丁宝桢》作为重点剧目之一登上舞台,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清代名臣丁宝桢为主角,将廉洁文化、家风传承与历史使命融入川剧程式之中,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承载着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启迪。作为一部新创大幕剧,它不仅是川剧艺术的一次新探索,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当下的文艺创作语境中,传统戏曲往往面临“如何传承经典”“如何吸引观众”两大难题。《丁宝桢》运用“温故知新”的创作思路,将历史人物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在舞台表现上既保留川剧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融入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段。《丁宝桢》既是一部历史剧,又是一部现实意义深远的文化作品。

一、清正廉明的人物塑造

本剧的叙事核心,是人物精神的展现,而非单纯的历史故事复述。全剧紧扣丁宝桢一生的两大事件:一是主持修复都江堰,泽被万民;二是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最终以一腔热血为国为民。

《丁宝桢》以“人物性格与精神价值”为主线,重点凸显丁宝桢的廉洁家风和忧国忧民的担当。剧情节奏紧凑,每一个事件都指向核心人物性格的深化。例如,在都江堰修复一幕中,舞台通过群体性动作展现治水场景的宏大,同时以“桢楠树”作为舞美意象,暗示其坚韧不屈的品格;而在反对权贵腐败的情节中,则以对峙性的台词与动作凸显他孤忠无畏的气节。

内容上最具特色的是“家国一体”的叙事逻辑。剧中不仅写丁宝桢的为官之道,也写其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家风建设。舞台上多次呈现“家书”“庭训”等细节,使廉洁不仅是一种政治品质,更是一种生活伦理。这种叙事设计,使丁宝桢从一个历史人物,转变为可亲可感的品德榜样。

二、程式化与复杂性的表演呈现

川剧最打动观众的,往往是“唱、念、做、打”的表演功夫。《丁宝桢》在人物塑造上极为讲究,通过行当分工和表演程式,赋予人物鲜明的舞台形象。

丁宝桢的“文官武相”。主演王超采用“长靠武生”的形象来表现丁宝桢,一方面展示其文臣身份的端庄肃穆,另一方面也体现其刚直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气质。他的台步稳健,眼神坚定,唱腔低沉有力,特别是在弹劾权贵的一折中,声腔高亢,板式转换频繁,烘托出人物的铿锵气节。

家庭戏中的柔性表现。与其“刚”的一面相对,剧中也展现了丁宝桢“柔”的一面——对子女的训诫、对家人的温情。演员在表演中刻意弱化程式化的威严,而采用更生活化的眼神与台词,让人物更接近观众的日常经验。这种刚柔并济,使丁宝桢的舞台形象丰满立体。

配角群像的丰富性。剧中塑造了多个配角,如治水工匠、朝廷权臣、丁氏家族成员等。他们不仅是叙事推进的辅助,更通过程式动作形成舞台对照。例如,权臣在登场时常以夸张的唱腔与舞步突出其骄横;而普通百姓的合唱则显得质朴有力,与丁宝桢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人物群像化”的表现,使全剧张弛有度,避免了人物单一化。

三、意象化与现代性的艺术表现

《丁宝桢》的舞美设计颇具匠心,特别是“桢楠树”的反复出现,成为全剧的核心意象。桢楠树挺拔坚韧,象征丁宝桢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灯光、布景、动作的配合下,这一意象贯穿全剧,让观众在视觉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心理认同。

音乐方面,作曲周玉以川剧高腔为主,辅以现代配器手法,中西合璧的乐队编制为舞台注入了新的质感。特别是在表现治水与家训场景时,传统锣鼓与大提琴、低音提琴交织,形成厚重而丰富的音响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灯光与服装设计也力求突破。灯光在表现不同情境时,色彩转换鲜明:治水场景用蓝色调烘托江水浩荡;弹劾场景则用冷色调凸显肃穆氛围;家庭场景则用暖色调营造温情。服装则以清代官服为基础,适当加入艺术化处理,使人物既符合历史身份,又富于舞台美感。

四、历史剧的当代表达

新编历史剧往往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窠臼,而《丁宝桢》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避免了单纯的道德化叙述,而是通过舞台艺术手段,使廉洁精神自然流露。在叙事逻辑上,它把“廉政”与“家风”结合起来,使其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具体的生活场景。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清官形象,更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这使其精神品质更具现实感。在舞台表现上,它融合了传统川剧程式与现代戏剧美学。无论是音乐的中西合璧,还是舞美的意象化设计,都使川剧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丁宝桢》的社会意义与当代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创新,更在于文化启迪。在当今社会,廉洁自律、家风建设、公共责任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通过舞台艺术形式,把历史人物的精神价值具象化,使观众在审美享受中得到道德启发,这正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独特功能。

川剧《丁宝桢》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艺术创新与现实意义的佳作。它通过紧凑的叙事、多样化的表演呈现、意象化与现代化结合的舞美设计,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富于现实意义的舞台形象。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刘伟,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徐伦博,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来源:时代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