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报道芬迪已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8:58 4

摘要:一只退役导盲犬突然“人间蒸发”,基地一句“已收回”就全网静默,这背后藏着多少条工作犬可能重蹈覆辙的命运?

一只退役导盲犬突然“人间蒸发”,基地一句“已收回”就全网静默,这背后藏着多少条工作犬可能重蹈覆辙的命运?

芬迪不是第一只消失的退役犬。

去年大连的艾迪被领养后遭虐待,照片里瘦得肋骨分明,而领养协议上明明写着“定期回访”。

再往前翻,2019年青岛一只叫“黑豹”的导盲犬退役后失踪,三个月后被人发现拴在工地看门,皮肤病烂到见骨。

这些案例像同一道裂缝,反复出现,只是名字不同。

基地说“已收回”,却拿不出任何影像,连最基本的健康证明都没公示。

网友不是故意找茬,而是见过太多“文字游戏”。

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基地人手不足,说是“全程监管”,实际一年打一次电话都算勤快。

更尴尬的是,全国真正具备退役犬跟踪能力的机构不超过五家,其余全靠领养人自觉。

导盲犬退役时平均8岁,相当于人类60岁。

它们的后半生需要关节保养、低敏狗粮、每季度体检,花费是普通老年犬的2到3倍。

上海的做法是建立“终身档案”,领养家庭每月上传视频,基地随机抽查,一旦缺勤立即上门。

这套流程看着麻烦,却实打实保住了每只犬的尊严——去年上海一只叫“糖糖”的退役犬,基地发的讣告里连它晚年爱吃什么零食都写清楚了。

对比之下,芬迪的基地连一张近照都不给,很难不让人往坏处想。

更揪心的是,全国每年退役的导盲犬约30只,按现有监管缺口,可能有三分之一正在重复芬迪的老路。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根据公开报道统计出的比例。

有人觉得“不就是条狗”,但对视障人士来说,导盲犬是用了十年的战友。

一位全盲的程序员说,他的犬退役那天,他摸着狗头哭了半小时,“像送走了自己的眼睛”。

如果连退役后的基本保障都成奢望,以后谁还敢把命交给这些机构?

现在最该做的不是骂战,而是把流程摊在阳光下。

基地可以开个直播,带网友看看犬舍环境,展示芬迪的体检报告,甚至让它在镜头前走两步。

上海的经验证明,透明不会损害权威,反而能赢得信任。

毕竟,狗不会说谎,但沉默会。

来源:幸福豆浆d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