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6日,“盖碗茶凉,戏评正热”川剧评论研讨会在成都影视硅谷第四会议室举行。该活动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的组成部分,由四川传媒学院承办。我校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教师与会,共话川剧汇演。
2025年9月16日,“盖碗茶凉,戏评正热”川剧评论研讨会在成都影视硅谷第四会议室举行。该活动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的组成部分,由四川传媒学院承办。我校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教师与会,共话川剧汇演。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四川戏剧评论与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为引领评论方向、打磨评论“利器”,我校成立了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推动青年师生深入一线,积极参与经典与新编剧目的评论与理论研究工作。近期,该中心立足正在进行的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与川观新闻合作,对15场大幕戏,13场折子戏组稿评论,校院联动,推动川剧振兴。
本次研讨,与会教师结合近期的川剧评论文章创作情况,分享了川剧评论写作的心得与思考。陆薇认为川剧《智斩鲁斋郎》以“守本体、重创新、贴时代”的创作逻辑,让古老的公案戏突破娱乐性局限,成为承载正义思考的文化载体,为川剧传统题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刘海琨关注现代川剧《热血芳华》,认为该剧通过回首初心来时路,展现了交错时空中的叙事力量。通过青春风骨映人间,实现了立足戏曲本体的人物塑造。通过写意山河寄忠魂,创新了古典美学的舞台运用;高月分析了《跪门吃草》《凤还巢》《困荥阳》等3部折子戏,认为汇演的成功更印证了川剧振兴的必由之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既需要省级院团的标杆引领,也离不开民营机构的市场探索,更依赖基层剧团的血脉滋养;刘畅提出传统戏曲的传承要“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是对先辈们艺术智慧的珍视。知新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戏曲艺术适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保持生命力的关键;王奇关注川剧《君子光第》中君子精神的当代表达与情感共鸣,认为该剧以知行解码君子本色、以君子精神照见当代生活、以魂载壳彰显技艺融合;王雪梅则整体分析了第三届川剧汇演情况,认为其彰显了近年来川剧传承与发展的三个发力点,即在青春化传播方面让年轻人爱上川剧、在川剧自身造血功能方面让川剧“能赚钱”、在川剧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让传承不断代。
四川传媒学院校长助理陈锦宣讲话,充分肯定了此次系列评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强调应以该项目为契机,继续推进戏剧与影视研究中心建设,加强校院、校地合作,将评论实践有效转化为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助推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建设,为四川文化强省战略提供评论支持和人才支撑。
本次活动不仅是“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孵化项目的重要阶段小结,也是一次集结专业声音、传递批评温度、探索川剧当代传播路径的有效实践,为后续深化评论创作、促进学科交叉与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