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卖几千万,那个天珠到底咋回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7-28 15:13 3

摘要:一直想围绕“天珠”深聊一回,这两年网上关于天珠的信息突然爆炸式增长,有点猝不及防。不少流行科普都像流水线文章,互相抄几句没啥新意。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自己翻资料、结合生活见闻,系统把天珠那些鲜为人知的事说一说——资料确实不少,论文遍布中英数据库,从外观到微观结构

一直想围绕“天珠”深聊一回,这两年网上关于天珠的信息突然爆炸式增长,有点猝不及防。不少流行科普都像流水线文章,互相抄几句没啥新意。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自己翻资料、结合生活见闻,系统把天珠那些鲜为人知的事说一说——资料确实不少,论文遍布中英数据库,从外观到微观结构都有人专攻,加上我刚好认识一位“天珠造假家族”出身的台湾朋友,干脆聊点内幕。

随手来一组插图:李连杰早年亲自追捧天珠,几乎成了近代天珠风靡的标志性人物。他下半生心系藏传佛教,甚至为了一颗九眼天珠据说豪掷两千万。从那时起,世人为之疯魔,天珠变成市场热点。

必须先厘清一点:在1980年代之前,市面上没人用“天珠”这三个字。古籍其实管它叫“瑟珠”,说白了名字就不够跳脱,怎么都没有类似“军统”“保密局”这种气场。后来,台湾一些捣腾营销的商人给它换了包装叫“天珠”,字面和气质都上来了,身价直接以幂级数飙升。据胡润2023年市场描述,十几二十年内部分天珠价格涨了至少千倍。

坊间流传的“天珠都是西藏人生产的,唐朝工艺失传,近年才被破解”的说法几乎成了共识,这种讲法其实未必站得住脚。我当初也相信,后来查海外数据库的时候发现,很多出土天珠的年代线索分布极广,不止是藏地造,也极少能准确锁在唐朝之前或之后。

真实情况是:天珠压根不是藏民自产自造的。他们在喜马拉雅两侧偶遇这种珠子,一直以为这东西“天生”或者类似虫变的宝贝(就像冬虫夏草一样)。别说,这类民间传说很有误导性。

顺便小科普——冬虫夏草其实真的是蝙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发芽后顶出一枝草状体。这玩意高价炒得飞起,但2016年市场监管局明确告诫:冬虫夏草实质上砷含量过高,有中毒风险。资本的故事归资本,真吃起来未必有宣传里那些神奇。

但说回天珠,从上至下,学界多倾向它100%属于人工制品。主流推断是:古西藏政权(比如象雄王朝)外战掠夺中亚带回大量天珠,其造型和宗教传统完美贴合藏传佛教,于是摇身一变成圣物流传、甚至作为贡品带入大唐(唐书有记)。早期天珠只在小圈子流通,数量很有限,其身份感和稀缺性曾令人趋之若鹜。

那“唐朝工艺失传”到底怎么来的?台湾造假世家那位朋友大方承认,这是他爷爷那一代人和江湖同业一起编的。人为设限,制造断代焦虑,往往能让普通收藏者帮助宣传“稀有”“不可再得”的概念。实际操作上,你拿着一颗品相不错的珠子,只要能顺利忽悠对方“唐前老物”,就有可能成交高价。这种话术到2000年之前几乎没有普及,但台湾那帮做市场的愣是炒了起来,谁还没点故事啊?

严格说,象雄天珠唐朝后绝产也属实——因为象雄在这王朝末年为吐蕃所灭,时间点基本对应李世民生命的尾声,玄奘西行入印归来也在那年。不再扩张掠夺,产地流转即断。

可制作天珠技术真的失传或难度逆天么?其实未必。原材料主要是白玉髓、玛瑙等硅质宝石,这些矿石的摩斯硬度在7左右,比铁都硬。古代缺乏现代机械,就用更硬的矿物磨料(即“解玉砂”),混进水反复研磨、切割。古工匠用有点像锯盘的装置蘸砂“解”,需要极高手艺才能做出圆润外形和通透线条。

那些去博物馆的朋友想必见过古玉器,有不少线条歪斜不规则,这正说明工艺难度大,连高手都免不了翻车。天珠的传统成型,要先切成长方体再倒棱修成圆台,整个过程是体力活儿又烧技巧。特别是钻孔,古代没有金刚石,靠弓钻一边加砂一边抛磨,一个眼能钻数月,难免偏心错位,反倒成为现代仿品难以复制的“优良瑕疵”。现代用电钻机床制作,虽工整不过带流水线味——会做旧也难仿古韵。

外形搞定,下一步就是上色。天珠刚“出厂”其实纯色,比如白玉、褐玉。黑白纹路靠的是染色、蚀刻工艺。古人观察到白玉髓类石头微观多孔,就把原石泡进染液让颜料“深渡”,之后用碱性蚀剂做“眼”、画圈,最后仔细抛光收官。据敦煌博物馆专家陈建平团队2022年论文,部分天珠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颜料渗透晶隙的特征,真假难伪装。顺带一提,市场上供着顶级古珠的多为考古发掘,带轻微褪色情况,真正多年传世者十不存一。

古代按眼数(比如一眼、二眼、九眼……)作等级。九眼需求最大不完全是因为“眼多值钱”,而是“九”文化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里象征至高无上。做一批高品相天珠,大致耗时需数月;中原匠人也非不能仿,只是历史上都更热衷制作别种华丽艺术品,天珠产量长期稀缺。更要命的是,那些传世天珠还常见烧裂、摔损,成色无一完美。

所以现在“正宗”天珠基本都是古墓、陵寝发掘得来。天珠的陪葬属性很足——收藏家、贵族、宗教要员过世后随身带走,万千流传百世的传闻最终定格在地下。流转市场的存世量是极少极少的。

宋元两朝天珠文化反而没再大热,宋人推崇宋瓷、书画,反倒嫌天珠“土里土气”。直至明清,天珠制作才再度流行。市场流通的古董级天珠,绝大部分都属明清制品。有人统计,现今市面99%的“古天珠”其实都是近20年河南、台湾、云南作坊新产——老物寥寥,真假难辨。

天珠之所以重获新生,绝大部分归结于藏传佛教产业的迅速扩张。与其它佛教如禅宗普遍讲“出世”,藏传佛教与财富几乎同步吸引。你看雍和宫求财队伍、北京房市唐卡潮流,富人圈子基本都要拜上师、供天珠讲缘分。据新京报2023年盘点,仅北京朝阳区就聚集着上万“仁波切”,真假难辨、神棍横行。

天珠热潮台湾早于大陆20年,台湾造假业相当成熟。朋友讲,他家三代自小做天珠,到了他这一辈,由于利润被大陆作坊摊薄,已经“转战计算机业”。河南、义乌、四川等地凭借工业化规模,一年能生产数百万仿天珠,材料、工艺、做旧全套升级,可高仿烤箱加紫外、药水包浆做到“超越盘玩五十年”的古感;甚至连显微裂纹都能批量仿真。台湾业内人大为震惊,几年前就有造假老手买到河南仿品都直呼“造假无敌、利润馒头都吃不起”。

说点实话——普通玩家想凭肉眼、专家就能分辨“唐前真品”,几乎是不可能任务。有惊人慧眼的收藏家,往往也众说纷纭。光靠外观、故事、鉴定报告,没准赔得底裤都不剩。

整个天珠市场现在是一锅“挤牙膏”式的信息茧房。想靠投资收藏稳赚不赔的人,坦率讲劝你别赌了,天珠的基本价、货源、渠道都来自义乌、河南等地的产业链,完全填平了供需的“神秘鸿沟”。官方殡葬、考古学家还在持续发掘新批次古物,但总体增量微乎其微,盲信专家、寄望圈内鉴定权威,只会被收智商税。

**天珠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商品圈、信仰圈、社交圈的交汇产物。**它的文化、工艺、宗教艳丽外壳背后,实际运作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集体“迷信秀”。你真的信了,商家就能铸币;你转身理性一点,分分钟兜售都能全国普及三枚“专属”天珠。

综合来看,天珠不过是佩饰、收藏、信仰在不同社会节点上承载的多重意义。热捧也好,冷静质疑也罢,未来还会像一阵风一样反复在市场与舆论间徘徊。

你怎么看天珠这样“人造神话”在中国市场的飘忽流转?抑或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十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