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日暖阳温柔地洒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沃野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600万亩耕地正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春耕备耕大幕,正缓缓拉开。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驱动,全面落实各项春耕举措,打响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日暖阳温柔地洒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沃野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600万亩耕地正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春耕备耕大幕,正缓缓拉开。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驱动,全面落实各项春耕举措,打响春耕备耕第一仗,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注入强劲的农垦力量。
智慧水利润沃野
节水增效谱新篇
在呼伦贝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公司第四连(队)的2号泵房内,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手持专业工具,全神贯注地检查灌溉设施设备。于芳龙作为水利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自入春以来,便与同事们奔波在田间地头,全力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的巡检与维护工作中,确保春耕备耕生产水利灌溉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我们要赶在春耕前,把所有的灌溉设施都检查一遍,保障水利设施的每处电器、管路、控制系统都能够正常运行,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地输送到田间地头。”于芳龙说。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公司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目前,农田水利设施覆盖面积已达25.25万亩,水利面积覆盖率达74%,滴灌面积覆盖9.91万亩。2024年,该公司实施的小麦浅埋滴灌田比旱田亩增产142公斤。还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精确的水肥控制,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避免了传统施肥方式造成的浪费,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外聘专家李安平介绍道:“相比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30%到80%,节肥20%到30%。每亩地的灌溉用水量从原来的200立方米降低到了120立方米左右,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呼伦贝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公司地属半干旱性草原气候,年降雨量一般不超过230毫米,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25年,该公司计划在现有水利基础上,改造升级1.23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安装电动蝶阀、控制器、智能首部终端、固液一体施肥机以及灌溉平台+APP等智能化设备,实现灌溉和施肥的自动化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积极践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对标自治区“六个行动”中节水行动要求,在用水方面,量水而行,优先选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输水用水效率,充分利用好地下水和天上水,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管护方面,从严从细,加强基础设施管护,及时维修损坏的设备,切实将农业节水理念落到实处,以智慧水利为依托,以“节水优先”为引领,精打细算用好“田间水”,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农垦力量。
北斗导航引征程
智能春耕绘新景
春寒料峭,农机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在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公司第三连(队)的作业区,机车长边建龙正熟练地调试拖拉机上的北斗导航系统。随着他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一道道笔直的轨迹将黑土地分割成整齐的网格。“以前插杆布线全靠经验,稍有偏差就影响产量。”边建龙指着屏幕上实时显示的轨迹说道,“现在有了北斗自动导航,直线误差不超过2.5厘米,土地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了。”话音刚落,拖拉机已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匀速前行。
今年,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公司新增16套北斗导航系统,设备总量已达51套。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预计今年可实现北斗系统在播种牵引车与喷药机上的全覆盖。农机科技部副部长陈国亮介绍,北斗导航与精量播种机结合,可精准控制播种间距,有效解决重播、漏播及管道堵塞等问题;与喷药系统联动时,能实现精准接幅。“仅在喷药环节,这套系统至少节省了3个人力。”陈国亮补充道。
为确保北斗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效能,该公司组织农机手参加北斗系统专项培训,邀请专家讲解操作原理与技术要点,确保作业人员熟练掌握系统应用。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整体推进北斗导航系统替换传统设备,通过高水平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的支持,智慧农业不断迈向更高台阶。结合先进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集成技术等,围绕育种、种植、养殖、科研、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全产业链业务,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已经搭建多个平台,保障已有的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农艺措施促增产
科技赋能保丰收
春日洋洋,微风和煦。在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公司第三连(队)场院里,伴随着机器轰鸣,一颗颗经过筛选的优质小麦种子,从选种机中有序落入传送带上,奔赴下一道工序。在选种机背后,是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肥料,这些肥料与种子一起,孕育着今年丰收的希望。为了让农资在生产中发挥最大潜力,该公司从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下大力气,全力推进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公司主要种植农作物是小麦。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传统施肥方式多在作物生长前期大量施用氮肥,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促进作物生长,但后期往往会出现脱肥早衰、病虫害加重等问题,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公司对施肥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农机科技部员工单晨光介绍说:“过去是一次性大量施加氮肥,现在我们对施氮肥的时间和比例上进行了优化调整。由于土壤中本身存有一定氮元素,作物在苗期对氮肥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将氮肥总量的40%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在作物生长中后期进行喷洒,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早施氮肥导致苗期徒长、生产过旺等弊端,又能满足作物中后期对氮肥的需求。”
此外,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公司在播种时还在基肥中加入缓释氮肥。缓释氮肥不会立即释放养分,而是在土壤中慢慢吸足水分,在作物生长后期被根部逐渐吸收,就如同胶囊在人体中慢慢释放药效一样。氮肥后移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还减少了因氮元素流失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保障丰产丰收的同时,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了解,2024年,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公司在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将“氮肥后移”“科学施用控失肥料”等农艺技术相结合,春小麦亩产达到431.34公斤,荣获小麦单产提升农场优胜组,为农艺技术的集成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通报的2024年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情况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所属15个农牧场榜上有名。
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北方高寒旱作地区的油菜模式化栽培技术规程、高寒地区农作物单产提升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集成为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优质良种铸品牌
好粮卖出好价钱
春寒未尽,草原的残雪在晨光中泛着微光。额尔古纳市街角的一家烤饼店里,升腾的热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引得过往行人纷纷侧目。店主一边熟练地揉着面团,一边笑着说:“我做烤饼这么多年,一直用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的面粉,它筋道有弹性,麦香味十足,用它做出来的饼,顾客都爱吃。”这独特的麦香,背后的奥秘正是该公司精心种植的优质小麦。
这抹麦香源自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种植的小麦品种“龙麦”。该公司通过精选优质良种、严格执行全程标准化作业、及时进行割晒收获等,再经层层标准化工序加工,最终小麦转化为制作面包与面条兼用的面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稳定时间长、湿面筋含量高等显著特点,尤其适合制作需要高温锁鲜的烤制品,深受市场青睐。
2024年秋季的线上竞拍会上,26587吨“龙麦35”小麦以2710元/吨的单价成交,创下同期全国价格新高,实现溢价1207.4万元。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当时呼伦贝尔农垦的销售纪录,更有力印证了“良种即硬通货”的产业定律。拍得这批小麦的呼伦贝尔一家面粉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我们溢价购买的不仅是小麦,更是让产品在市场上具备的强大竞争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多年来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农林试验站致力于良种培育,已成功培育近20个小麦品种,其中,近两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华垦麦4号,历经十年南繁北育,表现出突出的抗旱、抗病、抗倒伏等特性,平均亩产均超过300公斤,远高于其他普通小麦品种,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一粒种子,到百姓餐桌上散发出的麦香蒸腾,呼伦贝尔农垦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北疆力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将不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切实履行国企责任,为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向优质高效转型筑牢种业根基。
供稿:王敏 刘新宇 陈学文 刘雪莹 张宇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