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环形RNA疗法的引领者,愿天下没有难治的病——访2019级星友杨赟 | 今日启明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21:37 3

摘要:知道杨赟是在前不久的“AI医疗科技产业峰会暨2025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启动会上。那次会上这位星友、环码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CTO)参加了圆桌讨论,就探索AI医疗应用场景的突破发展话题发表见解。散会前我俩简单聊了一下,他介绍自己前些年在中国科学院做环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今日启明星

CAREERS

杨赟

环码生物董事长兼CTO

作者序

知道杨赟是在前不久的“AI医疗科技产业峰会暨2025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启动会上。那次会上这位星友、环码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CTO)参加了圆桌讨论,就探索AI医疗应用场景的突破发展话题发表见解。散会前我俩简单聊了一下,他介绍自己前些年在中国科学院做环形RNA研究,这两年走上创业之路,当下正和几十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一起做RNA药物的研发。目前公司已得到多家投资机构青睐,数亿元融资即将到位。寥寥几句话的介绍,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信息量,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今日启明星》专栏也希望遇见这样有特点、有故事的被访者。

环码生物位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有上千平方米的空间,这里集中了公司的研发部门和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在另一处。我的第一感觉是作为初创公司,环码生物的体量不小。

“下岗的父母创业自救,敢于承担的态度影响了我”

杨赟出生于1984年,浙江萧山人。杨家所在村落离钱塘江不远,他们赖以生活的耕地是在退潮后的盐碱地上围垦而成。杨赟爷爷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垦大军中的一员。盐碱地的种植收益有限不足以温饱,萧山这一带多数人还是走了农工商结合之路,村民中有务工的、种田的、做小生意的。

杨赟是独生子女,父母原先在一家服装厂上班,杨爸做过几年销售。杨赟小学四年级后,受经济下行影响,杨家赖以为生的服装厂停产,父母双双下岗。雷霆压力之下,杨赟父母选择自救。杨爸利用原来跑销售积累的关系和原先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在村里找了一处闲置的院落租用作工场,购置了剪裁、缝纫、轧边机等设备,陆续招募了十几位原来厂里的同事,开办了一家小型服装厂,承接工作服、衬衫等服装的加工制作。这家小服装厂一直运营到杨赟上大学。

这10多年里,杨赟目睹父母为创办企业的操劳和付出。一直到上高中,他都会利用寒暑假到厂里帮忙。杨赟父母平时从不对儿子讲人生大道理,只是偶尔关照一下把书读好。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在杨赟心里是高大的。人到中年的爸妈遭遇下岗打击,想方设法找出路,自救的同时也帮了十几个家庭。杨赟上初中不久,杨家在萧山城区买了离学校较近的商品房,他家也因此落户到城里,从初二到高三,杨赟大都是一个人,吃饭在家门口的小饭铺,父母一般周末过来,但一有任务就要回村里赶工。

学业方面,杨赟的数理基础较好,英语和语文相对弱。他初中起才接触字母ABC,与那些小学就上英语的同学有差距,但他重视了以后慢慢就跟上了,到了初中后半段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高三模拟考他的成绩达到萧山中学年级前20。

2003年高考他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在选专业上他也很用心。是时第一波互联网热开始降温,但互联网和电脑技术已经普及开来,也是在那时“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说法很流行。关心这些动向的杨赟就考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于是选了浙大2002年起招生的新兴专业——生物信息学。

专业的考虑和决定都是杨赟自己做出的,这多少与他独立生活的经历有关。“我的情绪比较稳定,做了决定的事情就朝前推,想得太多可能有些机会就抓不住了。生物信息学就是自己当时的判断和选择。”

回顾自己的成长变化,杨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萧山人有创业的传统,那个地方靠种地有时候养不活自己和家人,创业做小生意成了很多人的选择。父母决定自己办厂真的是很有魄力的一步。这种遇事不回避,敢于承担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爷爷这一辈围垦造田也是蛮有担当的。这些当时家人都没有刻意对我说,但对我人生肯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对生物信息学本质的理解,攻博期间重点转向RNA研究

本科生阶段开始时,杨赟对生物信息学的理解是以计算机为手段来解决生命科学的问题。但真正进到专业后,他发觉情况不是这样的,本科阶段学的主要是生物学基础,直到上专业课后才慢慢有了计算机课程。这对想多学一点计算机知识的杨赟来说不免有点失望。到了大三下、大四后,杨赟开始悟到生物学与信息学的结合其实在于要有大量的生物学基础数据,有了不断增加的海量数据,信息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当时(2006)虽然离生命科学领域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完成——已经过去几年,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不同物种的包括基因序列在内的生物数据,以及不同个体的生物数据。即使到今天,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1/4世纪后,人类掌握的物种、不同人群的生物数据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基础生物学信息数据都有待填补。

杨赟进大学的那一年,受耗资数亿美元完成的对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测序的大科学工程的影响,一些科学家提出将个体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内的目标。“这些信息当时都在振奋和刺激着我们这些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将进入技术和信息加速迭代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当时我就想应该去做一些能产生更多数据量的工作,有更多的基础数据才可能去做更多的数据挖掘。”

有了这个念想和准备的杨赟在得到本校保研机会后,就选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并把重点放在RNA研究上。因为在他看来RNA研究有助于了解更多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RNA本身具有的多样性也会大大增加生命活动和生物数据的多样性。杨赟的导师是浙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金勇丰教授,求研心切的他研一还没开学就进入实验室,晚上都要到9~10点钟才离开,非常投入。杨赟诚实告知,他很喜欢做实验的过程也与他相对内向的性格有关。“我不喜欢抛头露面,在实验室待着的感觉对我来说特别好。”

当时(2007),小RNA研究非常热门,相关研究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金老师带领下的研究组不为所动,他们仍执着于RNA编辑这一相对小众的方向。因为金老师意识到DNA到RNA不会只是简单的拷贝,其中一定伴随了很多RNA加工过程,包括剪接、编辑等,其中每一步都值得去了解。

RNA分子是单链结构,这也使得其内部极易通过两段RNA的配对形成二级结构。杨赟在导师指导下希望通过研究二级结构对RNA编辑和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揭示 RNA 二级结构在RNA加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理解RNA加工异常引发疾病的机理,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思路。

访谈中,杨赟多次提到金老师,称金老师是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启蒙导师,是金老师让他知道做科研不能一味追逐热点,还是需要坚持初心,耐住寂寞,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

博士期间(2008—2010)杨赟每年都有一篇SCI一作文章,到博士阶段的第四年已达到对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导师提议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申请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后,杨赟到波士顿大学RNA编辑酶的发现者杨静华教授的实验室做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

这段经历开拓了杨赟的眼界,让他实际感受到国外一流实验室的科研氛围。杨教授实验室的课题主要围绕临床问题展开,这与杨赟之前熟悉的主要针对基础科学问题求解的科研很不一样。杨赟在那里经常做的事就是通过医院收集的病人样品来分析蛋白质、RNA的变化,并分析其改变的机理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进入环形RNA研究领域,并萌发环形RNA做药之想

完成访学回国后杨赟就准备毕业并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当时如果博士留校工作很强调要有长期的海外经历,于是他考虑到美国去做博士后研究。经金老师推荐,杨赟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两个实验室开展RNA研究:先到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做环形RNA和可变剪接研究,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环形RNA、RNA编辑和可变剪接方面的研究。

其中在北卡教堂山分校期间进入和开展的环形RNA翻译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理研究对他的影响和意义更大。通过系统性研究,他发现了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环形RNA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RNA修饰——m6A——来启动翻译,并在体内鉴定了大量可以翻译的环形RNA。之后,他又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序列可以启动环形RNA的翻译。通过大规模的筛选,杨赟等人发现了一系列可以启动环形RNA翻译的序列元件。这些工作为接下来用环形RNA表达有疾病治疗功效的蛋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杨赟这里多次提到的环形RNA我之前未有所闻,所以请他做一点名词解释。杨赟说,一般RNA是线性的,环形RNA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闭环RNA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RNA结构,环形RNA与线性RNA最大不同在于没有末端,这赋予了它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免疫原性。也因此,它有望成为下一代mRNA药物技术平台。

也是在北卡教堂山分校博后期间,杨赟开始接触一种特殊的RNA剪接形式,称为反向剪接,它的剪接产物就是环形RNA。由此他开始了环形RNA翻译功能研究。在了解了环形RNA翻译的分子机理,并通过序列优化实现高效翻译后,杨赟发现环形RNA可以作为一种高效表达蛋白的载体,由此萌发了用环形RNA做药的想法。

科研创业两手准备

博后工作结束后,杨赟于2017年回国后找工作首先想到他熟悉的浙大,浙大生物信息学系也愿意接受他。就在此时,杨赟在北卡的导师王泽峰邀请他来上海的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现合并为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老师已在一年前(2016)全职回这家研究所担任所长。

当时杨赟是有顾虑的,杭州和浙大的环境他更熟悉、更舒适,而且当时他已结婚,有两个孩子,家就安在杭州。但从长期发展和科研的角度,他还是决定来上海,因为有更多优秀的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的科研环境更好一些。和家里商量后决定他一个人先来上海,半年以后家人再来。

2018年,杨赟和王泽峰参加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RNA学会第23届国际年会

从杨赟的经历看,他来上海的第二年(2018)环码生物成立。杨赟走出创办公司这一步与他在美国期间的交流学习和博后经历有关。那段时间他在做RNA研究时真切感受到了RNA技术的潜力,以及自己的研究与转化应用的强烈相关性和可行性。

受此影响,刚回国他就在考虑转化应用的事了。他的这种意愿得到了研究所的支持,他作为副研究员继续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也可以筹建公司。

在中国科学院期间(2017—2021),他成功申请了多项科研基金,包括国家基金委的重大研发培育项目、面上项目,2019年他入选了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那一年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人才计划。“那段时间尽管竞争很激烈,但科研还算比较顺,发了一些好的文章。”这种状态如再延续几年,大概率他会晋升为研究员。

公司发展之初,杨赟很希望能得到风险投资的关注,他走访了多家风投企业,跟他们谈RNA药物的原理、环码生物的优势及实现变现的可能性,但没有一家风投愿意真的投注真金白银。

全职于环码生物,希望做一些让自己的研究更有意义的事

2020年初,肆虐世界的新冠疫情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杨赟和他的环码生物。之前mRNA药物全世界已经有人做了几十年,但尚无获准上市的药物。而疫情让市场,让很多人看到了mRNA疫苗和药物的潜力。尤其在2020年mRNA疫苗已成为现实的情况下,风投公司闻风而动。

环码生物已有的科研成果,公司发起人的专业技术背景,自然成为风投企业关注的对象。但是与杨赟接洽的风投公司举棋不定的是环码生物的核心人物杨赟和王泽峰当时的身份还是在中国科学院拿工资的全职研究人员,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家创业机构的核心人物不能全职投入创业研发工作,这笔投入的价值是存疑的。至此,杨赟明白自己是否亲自“下场”对风投决断关系甚大,他就此决定2021年从中国科学院离职,全职于环码生物的董事长和首席技术官的工作。

访问中,杨赟对自己决定全职创业的举动给出了更清晰的说法: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让自己的研究更有意义;如果不全职创业,我的大部分精力还是会在研究所。创业初期,环形RNA技术还处在雏形阶段,需要不断优化升级。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技术的升级。还有就是创业基因的传承,作为一名萧山人,从小生长在创业的氛围中,一直有创业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创立环码生物,做RNA药物研发,就是尝试把自己做过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治疗价值的药物的难得契机。

听到杨赟说到受萧山人创业基因影响这句话,马上联想到他父辈创业自救的故事。只不过杨赟走出的这一步是要做创新药,是要治病救人,这或许会在萧山人创业谱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夙愿:做环形RNA疗法的引领者,愿天下没有难治的病

回到创业主题,杨赟告知,创业以来,环码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完成了团队搭建、研发中心建设、技术平台验证、专利体系建设,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核心管线。

首个针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管线启动后,已完成3例病人给药,并初步看到药效,也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2025年1月和5月,环码生物首个自主研发的针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环形RNA药物HM2002分别拿到了中美两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件,即将开启临床试验。有望为饱受冠心病复发困扰的患者带来“一针长期修复”的曙光。

与此同时,环码生物建立了自己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中试设施,并与辉瑞和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开展合作,推动环形RNA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目前,环码生物储备的管线覆盖了心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公司成立至今,已获得多家机构和跨国药企投资,累计超5000万美元。

HM2002环形RNA疗法首个临床研究在瑞金医院心血管外科启动(杨赟为左五)

环码生物核心管理团队(从左到右:董事长、首席技术官杨赟,科学创始人王泽峰,首席执行官汤辰翔)

环码人给自己定下的奋斗愿景是: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做环形RNA疗法的引领者;实现RNA的全部潜力,愿天下没有难治的病。杨赟明白,让愿景成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目前公司还在产业化初期,只是初步验证了药物的安全性。接下来还有技术平台的临床验证,商业化能力的验证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等一道道坎需要跨越。在此过程中,杨赟希望能够多一点向创业同道交流学习的机会,多一点与产业和政府资源对接的渠道,助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早日实现。祝福环码,祝福杨赟!

-本文刊载于《世界科学》杂志2025年第9期“今日启明星”栏目-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来源:世界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