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如果不能少年成名,那就让我大器晚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21:37 1

摘要:最近几年,文艺界简直年年都是马伯庸年,每年都有他的好几部作品问世,而且全部都是热度很高的那种。这不,继《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后,马伯庸畅销书系“见微”最新小说《桃花源没事儿》,近日面世。这部书,冲着马伯庸的大名,首印就是30万册。开售当天,销售6个小

最近几年,文艺界简直年年都是马伯庸年,每年都有他的好几部作品问世,而且全部都是热度很高的那种。这不,继《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后,马伯庸畅销书系“见微”最新小说《桃花源没事儿》,近日面世。这部书,冲着马伯庸的大名,首印就是30万册。开售当天,销售6个小时之后,出版社立马又回头加印10万册。马亲王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6月7日,《长安的荔枝》同名电视剧,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当红演员雷佳音主演。可以预见,又是一场大戏。而且同名电影版,也将在今年10月份,与观众见面。所以,今年但凡读点书,有点文艺范的青年,是不可能看不到作家马伯庸的。

一个作家,红一次,红一个作品,也就够了。可是马伯庸最近几年是年年长红,一路飘红,小说、影视、舞台剧,全面开花。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马伯庸表示,比起年少成名、一夜爆红的成功叙事,自己更乐于成为勤能补拙的长跑者,大器晚成,日积月累,逐步搭建日益庞大的文学版图。

马伯庸说: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毕业之后也没有直接走写作道路,而是去了一家外企,叫施耐德电器公司。在那儿,我开始做销售。但是我本身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而且又不会喝酒。所以可以推测,一个不会喝酒的内向人,会遇到什么惨烈的事儿!

我当时接手的销售区域是山东,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次去山东出差的时候。这个客户在泰安,晚上吃饭的时候,拿了一杯白酒,然后说这个敬你什么的。我拿杯子到手,就跟正常一样,说对不起啊,我不喝酒,然后我就沾沾嘴,抿抿边。

带我的那个销售领导,就在桌底下踹我,悄悄告诉我说:你赶紧喝这个东西,不喝完这个人就要翻脸的!

我就一咬牙,一闭眼,咣当一杯白酒倒下去,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直接就出溜到桌子底下,不省人事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是在这个宾馆里,我醒后第一件事,就先摸摸看,腰子还在不在,腰子还在,还好。然后又想到,完了,估计这个项目要黄了。结果那个销售领导说这个合同已经签了。

人客户原话说:这个小伙子虽然不太能喝酒,但是人还挺实在的。

所以,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所以后来,我销售也就干不下去了,就只能转市场部!

到了市场部,我发现也要去做各种对接,要跟人打交道,对我来说也很痛苦。后来,有一次,我就看到我们公司有内刊,我就写了一个叫施耐德电器演绎的说明性文章,现在网上还搜得到。一共写了6章,公司内刊上,每次登两章,做了一个连载。

大家都知道的,公司内刊一般是没有人看的,那就是纯粹的宣传用的东西,一点趣味都没有,但是自从登了我写的连载的那几次呢,每次都抢光了,所有的同事都特别兴奋地追连载看。

所以,从那时候我忽然就发现,写作也能在这个角度帮到我。后来我就因为这个事儿,在公司里就慢慢转到去做一些帮领导写讲稿啊,准备PPT啊,这种活儿。这种活儿,我干得挺开心的。慢慢地就一直干这个,一直到15年,正好在这个公司里干了10年。

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出于个人兴趣,一直在写书。到了2015年,感觉准备得都差不多的时候,就正式辞职,从事专业写作,从之前的业余写作状态,转向正式专业化写作。

用业余写作的方式,我坚持了十年;到今年,专业全职写作的方式,我也坚持写了十年。所以,到今年为止,我写了大概二十年了。

如果大家看我二十年前的东西,十几年前的东西,你会发现都不一样。我说实话,我现在看着,就想踹死那时候的自己。我前期的时候,也是和很多人一样,写得不怎么好,幼稚,浮夸,还自鸣得意。

经过这么多年的对比,我无比确认,我跟那些有天分的作家,差得很远。我性格上,可能比较保守一点,那我就选用勤能补拙的方式,我就持续的每年输出,每年在磨练自己。

在这一点上,我和其他作家都不一样。很多作家第一部作品出来,就精彩绝伦,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少年力作,非常漂亮。我写作这么多年,见过无数这样的作家,但是我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刚刚开始我还挺羡慕别人,后来我觉得这种渐进过程,挺好的,挺适合自己。

我辞职后的那段时间,为了能够保证持续的写作状态,我每天依然像上班一样,保持着朝九晚五的作息规律。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吃早饭,送孩子上学,八点半到工作室或者咖啡厅,写作到下午五点,然后驱车回家。

我刻意要求自己,每天的写作量,保持在3000到4000字,即便是没有特别的命题,也要每天写点东西,为的是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写作状态。

很多人都问我持续写作这么多年,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其实在落实到笔端之前,灵感不过是一团混沌暧昧的思想雾气,是一种模糊的感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脑海中去描摹出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将脑海中的想法,落实于纸面或者屏幕上,它才能凝结成确定的文字,这个时候,灵感才会落地生根,发芽生长。

所以,无论你什么时候有了创作冲动,无论想法幼稚粗糙到什么地步,也要先写下来,即便是烂到惨不忍睹,至少也会给你一个可以修改的基础。一个删掉的烂文档,胜过十个盘旋在脑海里的好念头。

来源:作家杨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