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期我们说到,康熙开海后清朝形成了四口通商的局面。可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关闭江、浙、闽海关,由之前的四口通商变成一口通商,粤海关成了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人的贸易仅限于广州,而且只能和广州的十三行通商。所谓十三行,就是由官府指定的官商开
上期我们说到,康熙开海后清朝形成了四口通商的局面。可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关闭江、浙、闽海关,由之前的四口通商变成一口通商,粤海关成了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人的贸易仅限于广州,而且只能和广州的十三行通商。所谓十三行,就是由官府指定的官商开办的商行,官商的本钱是自己的,经商的特权是花钱从清廷买来的,他们的本质就像当时的盐商一样,成本自担、经营责任自负。
广州十三行的外国夷馆
十三行虽然有了贸易特权,但也要负责给外国商人盖夷馆居住,负责接待外国商人,负责帮助他们的商品通关,包括缴纳关税和达成交易。除了这些外,十三行的行商还担负着管理责任,要约束外国商人,不能让他们擅自离开夷馆,也不能带外国女人进来,当然更不允许跟中国女人有任何瓜葛。也就是说当时官府对洋人的管理,都是通过十三行来完成的。如果洋商出了问题,官府就直接找行商去问责。
十三行指的并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而是这一类官商的统称。他们一手托着洋商,一手托着官家,两头都伺候的好就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富可敌国。
比如说广州怡和行的伍秉鉴,在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过去1000年间最富有50个人的时候,伍秉鉴就被评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相当于今天的埃隆·马斯克。
通过垄断对外贸易,十三行是大赚特赚,不过清廷其实并没有太在意这部分收入,因为当时外贸的关税,跟国家的财政并没有关系,广州的粤海关隶属于内务府,收入直接归入大内而不是国库。内务府跟洋人的交易,买的也都是自鸣钟一类仅供消遣的东西。所以乾隆皇帝也不是太在意。清朝朝廷对外贸不在意,可工商立国的西方人却很在意。
西方商人一直想扩大贸易规模,这时候和中国通商最多的已经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了,他们想改变中国的通商制度。可这时候英国商人有一个认知,他们认为自己所受的种种限制,都是出自广东的地方官吏,而不是出自中国的皇帝。所以他们觉得跟地方官吏交涉,危及到地方官的钱袋子,通商制度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由英国政府派出公使到北京去交涉,也许会有希望改变。
于是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拜访乾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当时中国一口通商的情况。他代表英国,希望中英两个国家能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中英两国能够互派使节各自住在对方的首都,双方全面通商。同时为了全面通商的方便,英国方面还希望可以仿照澳门,在舟山租用或者买一个基地来囤放商品。
为了彰显英国的诚意和英国的实力,马戛尔尼使团是带了一个舰队来的。首先他们乘坐的主舰狮子号,是一艘配备了64门火炮的皇家军舰。第二,马戛尔尼使团是一个随员近800人的庞大使团,为首的正使乔治·马戛尔尼伯爵曾经做过驻俄公使,他还做过英国海外领地印度孟加拉的总督,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职业外交官。除此之外,使团中还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以及随行的画师,比如说副使乔治·斯当东就有医学和法学的双学位。第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礼品,里面有中国人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各种仪器,包括各种地球仪、望远镜、还有天文仪器。礼品里面还有最先进的枪和炮,其中铜质的速射炮可以每分钟发20到30发炮弹。礼品里面还有图书、地毯、挂毯、以及各种欧洲的工艺品,总价值超过15000英镑,一共装了600余箱,以表示英国之文明。
马戛尔尼使团可以说是诚意十足,他们的到来也给中国的朝野带来一片欢喜。当时的乾隆帝已经82岁了,他在位58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次英国使团的到来使他感觉更加良好。因为一个遥远的国家,远到甚至连在哪儿都不知道的国家,带着这么多的礼物前来进贡,这足以证明乾隆皇帝威名远播。
可英国使团到达北京之后,在清朝官员的接待上,却出现了很多让人尴尬的事情。首先马戛尔尼使团被当成是来进贡的“贡使”,带来的礼品被插上小旗成了“贡品”。其次朝廷里那些自命不凡的大臣们,没一个人能弄明白这些进贡来的仪器应该怎样安装,可他们偏又都摆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架势。在马戛尔尼的随从当众演示了速射炮的威力之后,围观的大臣们内心虽然很震撼,但是在面子上依旧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假装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奇技淫巧。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清朝负责接待的官员终于弄明白了马戛尔尼不是来“进贡”的,但是他们对马戛尔尼的使命却毫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儿。就是马戛尔尼在见皇帝的时候,一定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在马戛尔尼看来,他们面见中国皇帝的礼仪,只能按照他们见英国国王的礼仪。单膝跪地、亲吻国王的手背。但马戛尔尼此行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立两个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果连基本礼节都做不到平等,那别的更谈不上了。
不过为了能够见到中国皇帝,马戛尔尼还是做了一点妥协。他说,如果清朝方面一定要坚持让他按照中国的礼仪,那么就请清朝也派一个跟他地位相等的大臣,对着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行三跪九叩之礼。
当然,马戛尔尼的要求被清朝官员拒绝了。后来又经过漫长反复的沟通,最终在乾隆心情好的时候清朝做出了让步,准许马戛尔尼使团行单膝跪拜礼,但是不准亲手,皇帝龙体岂是尔等蛮夷可以触碰的。
9月14日,乾隆帝在热河正式接见了马戛尔尼使团,但是在行礼问题上后世还是留下了争议。英国政府称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等人按照约定好的单膝跪地没有磕头,但在和珅的奏折中却记录道,“马戛尔尼在皇上驾临之际惶恐万状,身不由己地双膝跪下”。
不管礼仪之争真相如何,当乾隆皇帝听到英国全面通商要求的时候,他感觉极其荒唐。因为在乾隆看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外夷进行贸易。现在之所以开一个口子,也是因为天朝的茶叶、瓷器、丝绸,是你们这些外夷需要的,因此特别加恩体恤你们,是给你们的一种赏赐。可你们居然还敢来讨价还价,真是荒唐。
很显然,马戛尔尼的使命彻底失败了,不仅平等通商做不到,连改善一下英国商人在广州的待遇都办不到。
马戛尔尼虽然受到冷淡的待遇,但使团中却有一个人讨得了乾隆的欢心,他就是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时年12岁的小斯当东。
小斯当东觐见乾隆
在觐见乾隆时,通过翻译交流太过麻烦,而精通六国语言的小斯当东,就充当了使团发言人的角色。据斯当东父子的日记记录,小斯当东还收获了乾隆御赐的贴身荷包一个,这在中国人看来,实属无上荣光。当然,英国人的记录,同样也无从考证了。
不过马戛尔尼使团此行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他们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看清了大清帝国的真面目。
这个使团在中国待的时间很长,尤其返程的时候,他们从北京沿着大运河南下到杭州,然后再转回到广州。他们沿途考察了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官场、中国的军队,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军事要塞。那时候的清朝人完全没有保密意识,所以马戛尔尼使团想看什么都能看到。
他们了解了中国社会贫弱的现实,看到了官民关系的紧张,也看到了官员的贪腐,还看到了不堪一击的海防和贫弱的军队。他们随行带着的画师,把所看到的一切,都画了下来。
马戛尔尼回国之后,中国以往的天朝神话就不复存在了,英国了解到了真实的中国,这次马戛尔尼的访华,对于日后英国敢于发动战争,起了很大作用。而那位受到乾隆青睐的幼童小斯当东,也在成年后任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代理处,成了一个中国通。
小斯当东
1816年,清朝嘉庆21年,英国第二次派使节阿美士德访华,陪同他的就是已经担任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特别委员会主席的小斯当东。这次已经成年了的小斯当东不甘受辱,坚持不对嘉庆行跪拜之礼,于是他们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可他们却看到了清朝比二十多年前,更加严重的国力衰退。再后来美国人也来了,可所有来的人,都卡在了双膝跪地的礼仪上。其实礼仪的背后,是中国的开放和平等通商关系。在天朝的体制之下,这种平等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建立。
当时的中国,对西方的事物也不是完全不了解,不过由于文化的背景差异太大,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折射,顿时都变成了很荒谬不堪的东西。英国的君主立宪,在中国皇权至上的面前变成了大臣擅权。英国的经商贸易,在中国以农为本的面前变成了舍本逐末。英国的追逐利润,在中国的性礼名教面前变成了小人之举。英国的女王主位,更被说成是未开化的夷俗。西方先进的器物,也被说成是奇技淫巧。
而在英国那边,马戛尔尼回国后,叩头被音译成“kowtou”,成为了一个英语中的专有名词,表示服从与顺从,也代表着大国的傲慢与固执。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后来就说,“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不是鸦片,而是叩头。”这场因叩头所引发的战争,也在几十年后即将拉开帷幕。
那位因叩头被乾隆御赐钱包,又因不愿叩头被嘉庆拒绝接见的小斯当东,也将成为英国的主战派,亲自敲响大清帝国的丧钟。
来源:历史微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