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在《巴黎协定》上签字画押,说好了一起控温、减排、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很明确,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最多不超过2℃,否则地球的“高烧”可能引发一连串不可逆的灾难。
十年前,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在《巴黎协定》上签字画押,说好了一起控温、减排、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很明确,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最多不超过2℃,否则地球的“高烧”可能引发一连串不可逆的灾难。
可就在这个十周年节点上,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给这份协议泼了一盆冰水,顺带还揭了各国的老底。
这份报告叫《2025年生产差距报告》,由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气候分析组织以及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发布。报告的重点内容很简单——各国嘴上说环保,手里却在“加油”。
准确地说,到2030年,全球各国计划生产的化石燃料总量,比实现1.5℃控温目标所需的量多出120%,比2℃目标也多出77%。
报告分析了全球20个最大化石燃料生产国的生产计划,这些国家合起来贡献了全球80%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量。
其中17个国家正在积极筹划,在2030年之前继续增加至少一种化石燃料的产量。这场“环保竞赛”里,多数参赛者竟然在偷偷加码“污染装备”,让人一时间摸不清这到底是减排还是加产。
而在2023年,迪拜举行的COP28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近200个国家才刚刚在文件上承诺,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转眼一年不到,联合国就发现这承诺更像是“自我安慰”。报告协调人德里克·布罗克霍夫直接指出:一些国家现在的化石燃料生产计划,甚至比两年前还多了。
报告还对未来的趋势做了预测:到2050年,虽然煤炭的产量可能会下降,但石油和天然气还会继续上涨。最终结果是——全球化石燃料总产量将比1.5℃目标路径高出4.5倍,比2℃目标路径也超出2.5倍。
再看这次联合国在纽约召开的气候峰会,原本是想重振《巴黎协定》的士气。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邀请了110个国家,希望大家能交一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减排作业。
原定提交时间是2025年2月,但几乎没人按时交,联合国只好把截止日期延到9月底。目前为止,大约40个国家提交了NDC,剩下的国家要么还在犹豫,要么就没打算交。
如欧盟,一向是气候问题上的模范生,这次却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连作业都没写好,只拿了一份“意向声明”来会议室打了个卡。
而印度和印尼这次,直接连人都没来。美国也依然是此次的“缺席主角”,由于特朗普的回归,美国即将在2025年底正式退出《巴黎协定》,并在国内推行反清洁能源政策。
面对这种局势,联合国只能继续喊话:能源转型已经上路,谁不上车就自己掉队。但问题是,这辆车目前还在原地打滑。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就在这次气候峰会期间,联合国通过的《公海条约》终于收集到了60个国家的批准,将在2026年1月正式生效。这是国际海洋保护的重要一步,只不过在席卷全球的气候危机面前,这份好消息显得有点小。
这份报告最后的评价也非常现实:各国的化石燃料生产政策,正在持续拉大与《巴黎协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数据上看,我们确实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电动车,但这些努力的速度,赶不上化石燃料“加量不加价”的速度。
所以问题不只是“如何减排”,而是如何解决“一个在纽约开会谈环保,另一个在堪萨斯城加班烧煤”的现实鸿沟。
环保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做PPT。如果各国继续在“承诺”上做加法,在“行动”上做减法,那《巴黎协定》就真的快变成环保界的“情怀遗产”了。眼下的形势已经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有多大”。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