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个:1854年夏天,在广东赤溪镇(今台山),客家人老陈想挖条水渠浇田,结果占了广府张家的"祖坟龙脉"。张家大少爷抄起锄头就干:"动我风水,灭你全族!"客家人把牛车改装成"移动堡垒",车上绑着浸水棉被防子弹,妇女躲在后面扔生石灰包。广府人花重金从澳门买来葡萄
我们先来看三个故事:
第一个:1854年夏天,在广东赤溪镇(今台山),客家人老陈想挖条水渠浇田,结果占了广府张家的"祖坟龙脉"。张家大少爷抄起锄头就干:"动我风水,灭你全族!"客家人把牛车改装成"移动堡垒",车上绑着浸水棉被防子弹,妇女躲在后面扔生石灰包。广府人花重金从澳门买来葡萄牙火枪,但客家土楼墙体厚3米,子弹打进去就像给墙挠痒痒。 最离谱的是双方都拜关公,械斗前还要烧香问卦:"关二爷,今天砍人吉时几点?"这场架从咸丰四年砍到同治六年,整整13年!光台山一地就没了18万人,赤溪半岛变成"百里无人区"。直到清朝看不下去,把客家人打包发配海南、广西,才算消停。
第二个:1987年清远英德山林纠纷,大湾镇黄氏宗族与波罗镇郑氏宗族对2000亩杉木林采伐权争夺,4月爆发三次械斗,使用猎枪、砍刀及毒弩,累计致死9人,伤47人,最终,清远市林业局实施“封山育林”强制令(1988-1993),省高院终审判定“争议林地收归国有”(1990)。
第三个:1995年潮汕水资源械斗,潮阳司马浦镇与普宁占陇镇对练江支流截水堰控制权争夺,那年旱季,双方组织船只搭载汽油弹展开河道争夺战,造成3艘船只焚毁、12人溺亡。
1.“土”“客”,是怎么区分的?
这个“土”,不是土家,是先到岭南的那批人,可以追溯到秦末,一般指广府人,这个“广”不是广东,而是广州府所辖的珠三角地区,因为这群人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时间久,所以就称后来进来的人为客家。
广东,有三大民系,除了广府人(土籍)、客家人,还有潮汕人。
2.来源
这些民系的划分,本质上还是历史的反映,历次战争,像秦始皇派军南征,东晋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变……要说真正的中原人后代,还得去南方找。
不往南逃,就会被抓去当兵、当奴隶,要么被杀、饿死,为了生存,中原人成群结队的奔赴山区,开山辟田,一波又一波的,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浪拍一浪,最终南方的山头全部占满。
潮汕话里,还有古汉语的味道,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不是汉唐时期的中原话。
3.一切为了活着
这一群群的人到山沟沟里去找食物,找住所,先到的人已经画好地盘了,后去的只能去找新的,找不到的只能去抢地盘,谁拳头大地盘归谁。
这个也就解释了为啥南方大族感觉很团结,独居自由谁不想要,但在那种环境下,不抱团就会被干掉,所以不得不团结,也就有了强悍的土楼出现,基本是围成一个圆形,每座土楼基本出入只有一个门,一个宗族的都住在一起,有宗族纠纷的时候,一起上,打不过就躲楼里,缓过来继续打。
前面几个故事中,斗恶斗狠,也是被逼无奈,尤其是到了明清,玉米红薯传进来之后,人慢慢多起,乾隆年间,玉米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人口从康熙年间的2.3亿到乾隆60年的4亿,在山区里,人口多,田地少,为了田地的争夺,是要死一批批人的,等田地划分好之后,风调雨顺还好说,遇到旱季,就得抢夺水源、抢山头、抢森林资源。
如果保护不了自己的地盘,就会被一步步蚕食,灭村灭族的事情在那一带都是有的。
太平天国运动中,客家籍的杨秀清派系遭广府籍的韦昌辉屠杀,也是土客之争的反映,这时,就纯粹是“我看你不顺眼”了。
就算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依然是打架斗狠,如果是80后的话,对这个应该有印象,如果和隔壁村干仗,肯定是村里能打的青壮年男性都上,假如一个人在街上逛,被仇家村发现了,也会抓起来揍一顿,那个时代,看谁拳头硬。
4.经济发展了,打架就少了
之所以打架斗狠,还是为了一口吃的,不抢不打就会吃亏,进入新世纪以后,山区里的人多出来打工了,在外面能挣到钱谁愿意回村里打架谋生存呢?
我十几年前去广东西部、广西那边的时候,还是能看到很多土房子的,就是泥巴垒砌的房子,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
尽管打架的事情很少出现了,但是要说大男子主义,北方人比不上广东广西的男人,80、90后的人,多经历过贫困,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没怎么吃苦了,手里有钱了,心胸才会开阔、忍让,不然,在生存的压力下,只剩下了动物好斗的本能。
5.说下潮汕
为啥潮汕人做生意这么厉害?看下地图就会发现:
潮汕地区地少,为了生存只能搞商业,靠海,台风时不时还来骚扰一下,所以潮汕人多走出去,进行海洋贸易,这个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
潮汕人群基因中,中原汉族成分占比约62%,南方土著成分占38%,所以潮汕人往上追溯一下,多是北方大族迁过去的。
6.总结
不只是广东,在以前,山多的地方宗族观念多比北方强,比如福建、湖南、江西南部、广西等地,斗狠的逻辑,就是人口迁徙、繁衍,对资源的争夺,生存危机下的暴力释放。
现在,我们可以平静的看这些历史了,因为肚子饱了,土楼已经成为网红点,宗族观念也慢慢褪去,回归小家庭模式,即便是村里,也就是清明的时候,一个家族才会聚一下,其他时候,各凭本事吧。
不知道,身为读者的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村斗?活着听祖辈父辈聊过这些过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