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深处是慈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6:43 1

摘要:九月安康,满城桂雨。风过处,金屑纷扬,连青灰色的河堤城墙砖缝里都渗着蜜糖般的甜香。年逾古稀的我,站在阳台上,任山风将远方的桂香一缕缕织进呼吸——这香气太熟悉,熟悉得让人眼眶发烫。恍惚间,那抹浮动的金黄便牵着我的魂魄,跌进秦岭褶皱里那个叫磊场沟的小山村。土屋角旁

作 者 伍齐厚

九月安康,满城桂雨。风过处,金屑纷扬,连青灰色的河堤城墙砖缝里都渗着蜜糖般的甜香。年逾古稀的我,站在阳台上,任山风将远方的桂香一缕缕织进呼吸——这香气太熟悉,熟悉得让人眼眶发烫。恍惚间,那抹浮动的金黄便牵着我的魂魄,跌进秦岭褶皱里那个叫磊场沟的小山村。土屋角旁那株“老庚”桂树,此刻定是缀满繁星般的花朵,就像四十年前岳母熊仕莲站在树下等我们时,发梢沾着的那些金粒子,永远氤氲着她用一生煎制的桂花饼香。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桂叶上,晶莹剔透,像极了岳母当年劳作时额角的汗珠。记得她常说:“桂花开时最怕雨,雨水一打,香气就散了。”所以每到花期,她总在天蒙蒙亮时就起身,踩着露水去采摘最新鲜的桂花。那些金黄色的细碎花朵,在她粗糙的掌心里显得格外娇嫩,就像她对我们永远温柔的心。

这缕香气穿越了时空。桂花饼的渊源可追溯至南宋衢州,传说岳家军将士杜泽的妻子孔氏以面粉裹桂花制成“思君饼”,竟在危难时救人性命。这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民间智慧,历经八百年流转,就像杜泽妻子将牵挂揉进面饼,岳母也将思念焙进每一张桂花饼,最终在陕南安康的深山里,化作岳母掌心最温柔的牵挂。在磊场沟,桂花饼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血脉的延续。岳母常说:“做饼要用心,和面时要想着吃饼的人。”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总能将最普通的食材变令人难忘的美味。

四十多年前的中秋记忆总在桂香里苏醒。那年,从伍家梁出发,我和妻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沿湿滑石阶攀爬两个多时辰。远远望见坡顶上那个瘦小的身影——她手里紧攥着刚摘的桂花,脖颈却固执地向前探着,仿佛要把整个身子都化作眺望的姿势。未及招呼,她已抢步上前,将外孙女搂进怀里。那一刻,山风送给她衣襟上的桂香,混着老人特有的温暖体息,竟比满山秋色更令人沉醉。

岳母的小院悬在磊场沟半山腰,三间土坯房依偎着山体,房后是一片桦栎树林,屋下有一块竹林,风过时沙沙作响。屋角那株红桂是我们订婚时亲手栽下的“婚姻树”。记得栽树那天,岳母笑着说“桂树要活得好,得把坑挖深些,土踩实些。”她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照料这株树苗,就像后来教导我们如何经营婚姻一样耐心。当年纤弱的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每到中秋前后,满树碎金般的花朵能将甜香送过几道山梁,引得蜂蝶纷至沓来。

岳母总爱摘一捧金桂让我们“尝鲜”,她树皮般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捻开花瓣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那次我去看望岳母岳父,岳母在灶台忙着煎饼,岳父扛着柴火归来,未进门便抽着鼻子笑:“这香!准是女婿来了。”是啊,岳父爱桂花,岳母更是。那些桂花在岳母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朵都被温柔以待。后来才懂得,这树于她,是扎在心底的亲情根系,每一朵花苞都蓄着对女儿女婿的牵念。她常常站在树下,仰头望着满树金黄,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岳母做桂花饼的仪式总令人屏息。天不亮她就起床,在晨光熹微中采摘带着露珠的桂花。她说:“带露水的桂花最香,太阳一出来,香气就跑了一半。”她精选的金桂经温水浸润,与韭菜、蒜苗、鸡蛋和成面团。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有着神奇的韵律:右手小指总不自觉地将散落面粉拢回,每个翻揉的动作都像在赋予面团生命。和面时,她会轻声哼着山歌,那调子悠长婉转,和着揉面的节奏,成为我记忆中最动人的乐章。

当饼坯滑入滚油,“刺啦”一声,浓香便如春雷炸响,瞬间填满整个院落。这香气能飘到隔壁院子,引得邻居家孩子趴在墙头张望。岳母总会多做一些,分给左邻右舍。她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一个人吃不出滋味。”有年中秋,牵着小儿子进院门,小家伙便炮弹似地冲进外婆怀里。岳母笑纹更深,连忙端出簸箕:“孙儿有口福,外婆刚摘的桂花,这就烙饼!”小儿子依偎在外婆身边,眼巴巴守着灶台的模样,总让她笑弯了眉眼:“慢些,尽着你吃。”却从不说,为这口香甜,她忍着老寒腿的疼痛,天未亮就起身忙碌。

最难忘那年寒冬归省。山里的冬天格外冷,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岳母知我们要来,竟在寒冷的院里用簸箕摊晾干桂花。朔风里,她冻得赤红的手指仍灵活地拣选花瓣,呵出的白气在眉睫上结成了霜花。“闲不住”是她常挂嘴边的口头禅,那双巧手总能点化出桂花馍、桂花包子、桂花粉子肉等山珍。她做的桂花粉子肉,肥而不腻,成为我此生难忘的滋味。

一九一二年中秋再见时,她佝偻的身影已需倚着桂树才能站稳,却仍执意烙饼:“外婆的手艺,不能丢。”她的动作明显迟缓了许多,揉面时要停下来喘息,但眼神依然专注。灶火映照下,她脸上沟壑里流淌着的,分明是融化了的时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桂花饼承载的不仅是味觉的记忆,更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无声的爱与牵挂。她将一生情感都揉进这些面团里,通过食物传递着最朴素最深沉的爱。

后来那场大雪压断了桂树枝干。那年的雪特别大,村里好多片竹林被压断躺在雪底下。岳母抚摸着伤痕累累的枝干落泪的模样,成了妻子心中最深的痛。她固执地不肯让人砍掉残枝,每天都要去查看,就像照顾生病的孩子。神奇的是,两年后残株竟又开花,金粟般的花朵挤满断枝,香气依然能漫过山梁。那株老桂树依然挺立,年复一年地开花,仿佛在延续着岳母未了的心愿。

岳母走后,妻子王金秀继承了这门手艺。每当桂花开时,她就会说:“妈教我的,这时候的桂花最香。”她严格按照岳母的方法和面、烙饼,连那个用右手小指拢面粉的习惯动作都一模一样。孩子们吃着韭菜鸡蛋桂花饼时,总天真地说“像外婆做的”。这简单的评价,或许是对岳母最好的纪念。妻子常说:“做这个饼时,总觉得妈就在身边指导着。”食物就这样成了连接三代人的纽带,让记忆和情感得以延续。

如今,站在阳台上,闻着飘来的桂香,我仿佛又看见岳母站在那株“老庚”桂树下,手里攥着一把金黄的桂花,朝我温暖地笑着。她的围裙上沾着面粉,发间还挂着几片桂花瓣,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桂香年复一年,磊场沟的老庚桂树,早已将岳母的身影烙进年轮。这香气里沉淀的,是泥土般朴拙却永恒的牵念,是血脉相连的温暖记忆,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纽带。

山风徐来,桂香依旧。只是再无人立于桂树下,手捧金黄候我归来。但每阵风过,都是慈母在时光深处的应答——桂香深处,藏着最深的慈恩。

简介:伍齐厚,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工作之余,看书写作,在相关报刊发表一些小文章,编撰《汉滨教育志》和创办《汉滨教育月刊》(后停刊),曾兼职《安康广播电视报》编辑。公务员退休。

编 辑 杨居平

来源:依依锶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