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谷雨,切记“2物不吃,4事不做”,尊重老传统,为入夏做准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20:4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的四月中下旬,谷雨这一天,总是悄悄地落在春天的尾巴上。它不声不响,却像一根线,把春与夏紧紧缝在了一起。

南方的雨水开始缠绵,北方的风却还带着几分寒意。就这么一个时候,身体也开始变得敏感起来。

一个小动作不对,一口食物不合时宜,都有可能让原本稳稳的身体状态,开始一点点地“走样”。

很多老人其实早就知道这个节点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们不说那么多道理,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在默默提醒我们。

谷雨这天开始,家里那位九十岁的老奶奶就坚决不碰海鲜,也不再吃上火的油炸食物。她也不许家里人在雨后赤脚踩地砖,更不让小孙子边淋雨边跑。

看着不讲究,其实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医学上的解释。

我是一名医生,但在这个节气面前,我宁愿先做个观察者。

因为太多疾病的触发点,往往就潜藏在这些季节的缝隙里。很多人以为是老了才会得病,却不知道,有些病的种子,早在你觉得“没啥”的时候就种下了。

谷雨就是这样一个“种子”节气。

特别是从谷雨起,身体湿气开始往里钻,寒气却还没完全散去,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交叉期。

湿气这东西,和病毒、细菌不一样,它没办法精确地用显微镜看出个样子。

但它的存在感却足够强烈。你早上醒来,明明睡够了八小时,却还是觉得脑子像灌了铅;走两步路就觉得累,手脚发沉,吃得也不香。

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是身体在发出非常明确的信号——它正在被湿气缠上。

临床上我见过太多人,刚开始是胃口变差,接着开始腰酸背痛,再后来发展成慢性胃炎、关节炎、甚至是脂肪肝。你很难把这些病和“湿”直接联系起来,但它们偏偏就在湿气过重的体质上,长得特别快。

就像是在潮湿的墙角,霉菌总是最先冒头。

而说到“2物不吃”,其实并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真的有必要警惕。

第一个是海鲜,尤其是生冷的贝类。很多人爱吃刺身、凉拌海螺,但在谷雨之后,这类食物极易引发腹泻、肠炎,甚至引起肝炎病毒的传播。

因为这个时候的水温刚刚升高,海水中的细菌开始活跃,特别是副溶血弧菌,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是很多急性胃肠炎的元凶。

我记得有一次急诊,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凌晨两点打着吊瓶躺在抢救室,嘴唇发白,全身冒冷汗。

她前一晚吃了一份贝类拼盘,第二天就开始上吐下泻,脱水严重。她本来以为只是食物不新鲜,没想到查出来是急性感染性肠炎,差点引发败血症。

她反复问我:“为什么以前吃没事,现在就中招了?”我只说了一句:“节气到了,身体不一样了。”

第二个不能碰的,是油炸辣味的东西。这个时候,肝火正旺,脾胃却偏弱。

油炸辛辣的食物对肠胃的刺激性是双重的:一方面让肝火更旺,另一方面又压制了脾胃的消化能力。你吃进去的是香味,留下的却是胃胀、口苦、便秘、口腔溃疡,甚至是湿热下注引发的痤疮和痔疮。

人总是等到脸上冒痘、肚子胀得像气球,才开始后悔。

这不是饮食禁忌的迷信,而是身体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提醒你:“别再添乱了。”

除了“2物不吃”,还有“4事不做”,这四件事,都是我见过无数次,病人以为无所谓,最后却吃尽苦头的。

第一件事,是雨后剧烈运动。春末的空气湿度大,雨后地面温度低,很多人喜欢雨后晨跑,觉得空气清新,心情好。

但这时候毛孔是张开的,湿气最容易“趁虚而入”。尤其是中老年人,膝关节本来就有退化,湿气一侵入,关节腔的滑液就会减少,走路开始咯吱响,腿也开始不听使唤。

我有一位老病人,七十多岁了,坚持晨跑十年,偏偏谷雨那天没穿运动裤,被风一吹,结果半月板撕裂,走路都成问题。

第二件事,是熬夜。这个时间段,阳气正在升发,而熬夜是最直接的耗阳行为。

中医上说“阳气如油灯”,你晚上不睡,就是在白天拼命往外烧。很多人说自己睡得晚但白天也不累,那只是你的肾上腺还没罢工。

一旦它受不了了,迎接你的往往是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情绪焦虑、甚至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前兆。

第三件事,是随意湿发出门。

这个季节,头发没干就出门,等于主动把湿气引到脑部。很多年轻人觉得头痛、肩膀僵硬是久坐的缘故,但其实往往是湿冷引起的肌肉痉挛。

如果再叠加颈椎原本就有问题,那就更容易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甚至是突发性耳鸣。

我曾接诊一位四十岁的程序员,长期头痛以为是用脑过度,结果做了脑部MRI,发现竟是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而诱因就是湿冷侵袭后,导致颈部肌肉长时间紧张痉挛。

第四件事,看似最不起眼——贪凉。

这一点我想说得更直白些。那些还在用凉席、喝冷饮、开大空调的人,现在还没问题,是因为年轻。

但代谢一旦慢下来,寒湿便会沉积在体内,成为日后各种慢性病的导火索。你不能指望年轻时候的透支,靠年老时候的药物弥补。

这是我学医以来最深刻的体会之一。

其实不止身体在变化,心理也在悄悄受到影响。

很多人在这个节气前后,会莫名地产生一种“心浮气躁”感。不想说话,不想动,甚至有些烦躁、易怒。

这并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因为气候变化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会出现波动,导致人的情绪起伏明显。

临床数据显示,在谷雨到立夏期间,焦虑症和轻度抑郁的咨询量会比平时高出约17%。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适度的调节,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晒晒太阳,哪怕只有十分钟;或者在傍晚散步时听点舒缓的音乐,让身体重新建立起“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是对抗季节性情绪失调最好的“药”。

至于“尊重老传统”,这不是一句空话。

那些代代相传的做法,很多时候并不是迷信,而是经验的沉淀。比如谷雨插秧、谷雨祭海、谷雨饮茶……看上去像是风俗,其实每一项都有其对身体的意义。

插秧锻炼下肢力量,饮茶利尿祛湿,祭海则是在提醒人们敬畏自然变化。

入夏之前的这段时间,是身体调整的窗口期。

你怎么过,它就怎么回馈你。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来不及”的遗憾。等到中暑了才想起来补水,等到肠胃炎犯了才想起忌口,等到关节疼得受不了才想起泡脚。

但身体不是一台机器,不会因为你后悔了,就自动恢复。

所以明日谷雨,请为自己做点事。

少吃两样东西,不做四件傻事,不是为了听谁的话,而是为了让自己这个“载体”能好好地走进夏天,不被湿气困住,不被情绪左右,不被小病积成大病。

那些老传统,恰好就是帮我们看清这些细节的放大镜。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溶血弧菌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南(2023年版)[Z].北京:中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2023.

[2]陈静,王艳,李明.节气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372-5376.

[3]李晓红,张琳,刘燕.湿热体质与慢性病发病关系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9):1123-1126.

来源:瑜说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