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华认知存“国民赤字”,语言地理成阻碍,汉学家道出关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5:56 1

摘要:当西方的视角遇上中国古老文明,当沉默的文物诉说历史,我们会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新的认识。著名汉学家杰西卡・罗森用近六十年的研究,帮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古代中国的窗户。

当西方的视角遇上中国古老文明,当沉默的文物诉说历史,我们会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新的认识。著名汉学家杰西卡・罗森用近六十年的研究,帮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古代中国的窗户。

英国汉学家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她曾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考古学的研究。

“国民赤字”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英国一家报纸评论中。它指出,在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即使中国在全球扮演着愈发重要的政治与经济角色,大多数普通人对中国历史、社会结构、文明演变几乎一无所知。

西方中小学课程中鲜少有系统介绍中国历史的内容。即便进入大学阶段,除非专门学习亚洲研究或中国研究,学生也很难接触到深入的中华文明知识。而即便在学术界,中国历史也往往被简化为“东方专制”“儒家伦理”“闭关锁国”等几个标签。

西方长期以来以自身文明发展模式来评判其他文明,比如种麦子、发明文字、炼金属、城市国家,这些被看作是“文明”的标准。但中国的发展显然和这套标准不太一样。

中国地形很复杂,从高原到沿海、从草原到丘陵,各种地貌都有,既多样又相对封闭。特别是青藏高原,不光是天然的地理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挡住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这块高原东西延伸约28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一般人和牲畜很难穿越。正因为这样,西亚文明,比如炼金属、养牲畜、写文字,传到中国时要么传得很慢,要么中途迟滞,最后发展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中文是一种偏图像的文字系统,不像拼音那样靠拼读,汉字是靠“认出来”的。对习惯用字母的西方人来说,这种语言很难学。所以很多人就算学了十年中文,也还是很难真正读懂中国。

当语言本身就成为障碍时,人们也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杰西卡·罗森选择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方式来讲述中国——墓葬与器物。

她挑选了12处跨越3000年的墓葬与祭祀遗址,从良渚玉器、陶寺彩陶,到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再到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些静默的器物,展现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中国。

在没有文字的年代,这些东西就像“语言”一样传达信息。比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上面刻着像神和动物混合的脸,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天地和神明的信仰和想象。

中国的墓葬文化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文明建造的是向上的“纪念碑”,而中国人建造的是向下的“来世居所”。在黄土高原干燥稳定的地质条件下,墓穴可以挖到10米甚至更深,随葬品数量庞大,内容丰富。

这种对“来世”的重视,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权力、亲缘、信仰的独特认知。这些信息,如果不通过实地考古与器物阅读,是无法从文字中读出来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文明独立,是因为与西方隔绝。但杰西卡·罗森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文明发展具有独立性。

在统一之前,中华大地本身就是一个多文明并存的结。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草原、四川盆地,各自拥有不同的农业方式、手工艺传统、宗教信仰。真正的“统一”,是多元文化在秦始皇时代朝着共同的国家认同方向融合的过程。

真正的理解,需要放下已有的知识结构,进入他者的世界。

杰西卡·罗森用器物讲述中国,她不只是讲历史,更在提醒我们: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它的GDP或军事力量,而要看它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