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怼西贝、花西子翻车!下十年品牌拼的是情绪价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5:32 1

摘要:刚吵完没几天,华与华的华杉又出来力挺西贝,说人家十年给了六千万咨询费,甲方爸爸受了舆论压力,总得出来撑场面吧?结果呢?华杉没撑过两个回合就道歉了。

前阵子跟朋友吃饭聊热点,老罗怼西贝预制菜这事儿必须得提。

刚吵完没几天,华与华的华杉又出来力挺西贝,说人家十年给了六千万咨询费,甲方爸爸受了舆论压力,总得出来撑场面吧?结果呢?华杉没撑过两个回合就道歉了。

本来以为这就是网红跟大品牌的普通互怼,后来发现不是,这背后其实是用户情绪堆出来的大变化,现在做品牌,光靠以前那套真不行了。

西贝在以前的品牌推广里,那绝对是“高配玩家”。

花上千万找咨询公司,弄统一的视觉设计、响亮的口号,还编了不少漂亮的品牌故事,按前十年的逻辑,这打法万无一失。

可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消费者立马就开始质疑,花这么多钱吃预制菜,值吗?是吃品质还是吃包装?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拍个短视频、发个评论就是“投票”,很多人就喜欢这种“轻轻一点就能影响事儿”的感觉,仿佛自己能决定品牌的生死。

这种情况下,传统推广那套就显得特别虚,你请明星代言、把广告贴满地铁电梯,跟加盟商说“我们找了顶级顾问”,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他们更愿意看一个普通消费者发的用餐视频,或者小红书上一篇“这菜好不好吃”的吐槽笔记,这些内容比千万广告管用多了。

我觉得吧,不是消费者变挑剔了,是信息变透明了,以前品牌能靠“包装”让消费者觉得“这品牌很高端”,现在一句实话就能戳破。

西贝那六千万咨询费,抵不过一句来自消费者的质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形式主义的推广,早该过时了。

传统推广失效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要命的是很多品牌压根没搞懂,现在消费者买东西,看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情绪,一旦没照顾到这份情绪,危机说来就来。

去年花西子那事儿,估计大家还没忘。

李佳琦在直播间说“79元的眉笔还贵吗?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这话一出口,舆论直接炸了。

其实消费者不是嫌79元贵,是觉得没被尊重,你在直播间卖品牌的东西,说的话就代表品牌的态度,一句不尊重的话,就能让大家瞬间反感。

花西子之后被冷落了好长时间,就是因为没接住用户的情绪。

反观很多刚做品牌的人,还在犯同样的错,觉得把包装做好、故事讲足,就能留住消费者。

现在谁还吃这一套,之前有个传统饮料品牌,花了不少钱打广告,翻来覆去就说“好喝健康”,结果没几个人记得。

反观元气森林,说“0糖0脂0卡”,表面是说功能,实际是戳中了大家“想健康、想自律”的情绪,喝它的人会觉得“这是我追求好生活的一部分”。

这么一对比就很明显,没抓住情绪价值的品牌,就算广告再多,也留不住人。

不过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栽了跟头,有的品牌就算出点小问题,用户也愿意给机会,比如蜜雪冰城今年315那事儿。

当时湖北有家门店被曝用隔夜柠檬,还存在卫生问题,按常理说,这足够让一个平价品牌陷入危机了。

可结果呢?网上除了批评声,更多的是调侃和护短,有人说“雪王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隔夜”,还有人把“雪王”做成梗图到处发,反而帮品牌挡了不少批评。

为啥蜜雪冰城能这样?因为它早跟用户“处成朋友”了,平时走平价、接地气的路子,消费者觉得这品牌“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便宜又能解馋”的东西。

所以就算出了点小问题,之前积累的情绪价值就成了“护盾”。

当然了,这不是说情绪价值能随便用,蜜雪冰城之后也得改卫生问题,但至少这次,它靠情绪价值赢了用户的宽容。

想做到这点,其实有三个小逻辑,第一是把人当人看,不是一串数据。

就像星巴克给杯子写名字,看似小事,却能让消费者觉得“被看见”,买的不只是咖啡,还有被尊重的感觉。

第二是换位思考,别总端着,元气森林没说“我这饮料好”,而是说“我懂你想健康的需求”。

第三是把传播权交给用户,别自己攥着,蜜雪冰城那首“你爱我我爱你”的歌,不是品牌花钱推的,是用户自己改、自己唱,传得比啥都广。

说到底,下一个十年拼的不是谁广告多、谁包装好,是你能不能让用户觉得“这品牌懂我”。

老品牌要是还抱着传统推广的“花架子”不放,早晚得被舆论拍在沙滩上,而能抓住情绪价值,跟用户“处成朋友”的品牌,就算摔一跤,也有人愿意拉一把。

与其纠结推广预算花在哪,不如先想想,消费者买你家东西,能得到啥情绪上的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