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创建川陕苏区—这片被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的红色土地,在两年多的历程中,不仅见证了革命烽火的淬炼,更孕育了早期法治建设的宝贵实践。当时,党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法制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
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主题活动现场。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
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创建川陕苏区—这片被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的红色土地,在两年多的历程中,不仅见证了革命烽火的淬炼,更孕育了早期法治建设的宝贵实践。当时,党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法制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具有现代法制雏形的制度创新,出台和制定了《川陕苏维埃组织法》《川陕省革命法庭条例草案》等多部法律条例,组建了革命法庭等司法机关,这些法制实践不仅维护了苏区人民的利益,巩固了苏维埃革命政权,更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埋下了红色法治的种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四川巴中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和弘扬川陕苏区优秀红色文化为主基调,以深入挖掘研究苏区红色司法史料,提炼总结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传承实践,让沉淀近百年的红色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融红色基因于阵地建设 打造立体化传承载体
2021年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编纂工作,通过系统发掘与保护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现已发布两批次目录,收录文献、文物、旧址和人物纪念馆(伟人故居)4类20项遗存,其中包括“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法令条例”“红军十大约法”等关键遗存。这既是四川梳理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的首项成果,更是全国范围内首部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为红色法治传承奠定了资源基础。
立足这一基础,巴中法院按照“法治文化传承基地、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基层治理实践基地”的发展规划,将散落各处的“红色法治珍珠”系统串联,创新打造集“展陈+教育+研学+审判”于一体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集群。
守护在25048名红军英烈陵园旁的沙溪人民法庭,率先将红色基因与“苏区精神”深度融合,在法庭二楼建成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展馆。展馆通过实物史料陈列、图文细节呈现、历史场景复原,搭配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生动还原革命法庭法治实践场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红色法治文化的历史脉络,实现“见物、见景、见精神”的浸润式教育。同时,法庭承继川陕苏区石刻标语的宣传传统,创新采用干警手绘黑板报、召开坝坝会、举办法庭开放日等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的语言解读典型案例,将普法宣传搬到院坝里、送到家门口,将爱党爱国的种子播进群众心坎里。如今,沙溪人民法庭被评为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法治教育的重要窗口。
在“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恩阳古镇的核心区域,巴中法院建立“恩阳革命法庭陈列馆”,通过40余张历史图片、50余件珍贵实物、3处复原场景,全方位呈现川陕苏区法制成果;馆内配备电子沙盘、多媒体显示、投影演示等8套智能化系统,以电子档案形式收录30余项苏区法律制度,通过多媒体演绎还原5个典型司法案例。陈列馆不仅面向古镇游客宣讲恩阳革命法庭历史与罗荣昌烈士先进事迹,更打造出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群众拓展研修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研学精品线路,让红色旧址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红色地标”,让红色文物史料变成可学可用的“研学教材”。目前,恩阳革命法庭旧址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融红色基因于社会治理 践行司法为民初心
《川陕苏区革命法庭条例草案》开篇即明确“革命法庭是为穷人设立的”,这一初心贯穿苏区法治实践始终。川陕苏区时期,党在执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统一法规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多部特色条例;在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下,这些条例既有效规范了苏区各级党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更让苏区干部养成铁的纪律与优良作风,最终赢得民心,为苏区的巩固发展筑牢群众基础。其中,革命法庭“依靠群众、巡回办案、着重调解、服务群众”的法治理念,以及贴近实际的办案方式,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巴中法院传承弘扬苏区革命法庭“巡回办案、注重调解”的司法传统,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结合山区地貌和乡土风俗,在县(区)、乡(镇)、村(组)设立“车载法庭”“田间法庭”“景区法庭”等特色功能法庭开展专业化审判;针对产业发展,建立“知识产权法庭”“环境资源法庭”等特定类型案件审判团队;对交通条件不便、群众居住分散的山区,深入当事人所在地就地受理、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解纷,做实做优群众“家门口的法庭”。持续推行“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与辖区20%红军后代组建成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队伍,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红色法治文化宣传,努力让群众诉求“一次办好”,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融红色基因于宣传教育 凝聚文化传承合力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精神已被确定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此精神为内核,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融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三种文化基因,打造具有法院特性、红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映山红”法院文化品牌。各县区法院依托本地丰富红色法治资源,构建“1+N”红色法治文化品牌矩阵,凝聚成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2024年,“映山红”品牌成功入选首届“四川省十大重点培育法治IP”与“全省法院十大优秀法治文化品牌”,成为巴中红色法治宣传的标志性符号。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巴中法院注重将红色法治文化嵌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瞻仰红色遗址、重走红军路、讲红色微课堂”等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法治熏陶,将红色基因厚植心灵深处。其中,平昌法院以革命先烈刘伯坚的家国情怀为指引,在江口法庭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探索出以“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未成年人保护、情怀修复”为特色的家事少审工作路径;通江法院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打造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馨”园,培育特色少年审判品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扩大红色法治文化传播覆盖面,巴中法院组建“映山红”红色宣讲队,干警化身红色法治文化的宣传员、讲解员、辅导员,充分运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图文绘画等形式,创作推出有筋骨、有温度的法治文化精品;同时,精心设计“映山红”系列法治文创产品,将IP形象广泛应用于线上线下宣传场景,进一步提升红色法治文化的公众传播力与影响力,让“家门口的红色法治故事”传遍大巴山,让红色法治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新的光芒。(作者: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