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西南地区地处黄淮冬麦区,具有气候温和、雨热同期但降水分布不均、土壤以潮土和褐土为主的特点。秋种作为冬小麦生产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小麦出苗质量、冬前苗情及来年产量。为实现 “苗全、苗匀、苗壮” 的目标,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鲁西南地区地处黄淮冬麦区,具有气候温和、雨热同期但降水分布不均、土壤以潮土和褐土为主的特点。秋种作为冬小麦生产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小麦出苗质量、冬前苗情及来年产量。为实现 “苗全、苗匀、苗壮” 的目标,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播前准备:筑牢生产基础
(一)品种科学选择
品种选择需兼顾抗逆性、丰产性与当地生态条件,遵循 “优质适配、抗逆优先” 原则。
1.抗逆品种为主:针对鲁西南秋季易干旱、冬季偶有低温冻害、春季常发倒春寒的特点,优先选用抗寒、抗旱、抗倒伏品种,如鲁研951、轮选145、济儒麦20、济儒麦19、菏麦29、菏麦179、鲁原 502、山农 28、烟农1212、太麦198等。
2.优质专用搭配:若发展优质麦生产,可搭配种植济麦44、中麦578、农大753、轮选49、冀麦U68、济麦 229(强筋)、山农 32(中强筋)等品种,且需集中连片种植,避免品种混杂影响品质。
3.种子质量把关:选用当年新种,要求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播前进行种子精选,剔除瘪粒、病粒、杂质,提高出苗整齐度。
(二)土壤精细整理
土壤耕作需达到 “深、松、细、透、平、实” 标准,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环境。
1.深耕与旋耕结合:长期旋耕地块需每 2-3 年进行一次深耕或深松,深度 25-30 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和蓄水能力;常规地块旋耕深度 15-20 厘米,旋耕后及时耙耢,做到上虚下实。
2.秸秆还田规范操作:玉米秸秆还田地块需将秸秆粉碎至长度≤5 厘米,均匀撒施后深耕掩埋,避免秸秆架空导致出苗不齐。还田后可每亩撒施 50-100 公斤腐熟有机肥或 2-3 公斤秸秆腐熟剂或5-8公斤尿素,加速秸秆分解,防止土壤养分固定。
3.土壤消毒与改良:针对根腐病、全蚀病高发地块,播前每亩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3 公斤或 3% 苯醚甲环唑颗粒剂 1.5-2 公斤,与细土混合后均匀撒施;土壤酸化地块(pH
(三)科学配方施肥
遵循 “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原则,实现养分平衡供应。
1.基肥施用标准: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纯氮(N)8-10 公斤、磷(P₂O₅)6-8 公斤、钾(K₂O)6-8 公斤;高肥力地块适当减少氮肥用量(纯氮 6-8 公斤),增加钾肥比例(K₂O 8-10 公斤);低肥力地块可增加氮肥用量(纯氮 10-12 公斤)。
2.施肥方式:有机肥与化肥混合后,结合深耕或旋耕一次性施入土壤中层(15-20 厘米),避免肥料表层撒施导致流失或烧苗。缺锌地块可每亩增施硫酸锌 1-2 公斤,缺硼地块增施硼砂 0.5 公斤,与基肥混合施用。
二、核心播种技术:把控关键节点
(一)确定适宜播期
播期需根据品种特性、积温条件精准把握,确保冬前形成壮苗(主茎 5-6 叶、单株分蘖 3-4 个、次生根 5-6 条)。
鲁西南地区(如菏泽、济宁)适宜播期为 10 月13 日 - 23 日(根据2025年山东省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指导意见确定)。若因前茬作物收获延迟导致播期推迟,需选用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适播期过后每推迟 1 天每亩增加播种量 0.5 公斤,但最多不超过 18 公斤。
(二)精准控制播量
播量需结合品种分蘖力、播期、土壤肥力综合确定,避免密度过大或过小。
1.常规播期播量:分蘖力强的品种(如济麦 44)每亩播量 8-10 公斤,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如鲁原 502)每亩 10-12 公斤。
2.播期与播量关系:10 月 22 日后播种,每推迟 1 天每亩增加播量 0.5 公斤;10 月 25 日后播种,每亩播量控制在 12-15 公斤,确保基本苗达到 18-22 万株。
3.肥力与播量适配:高肥力地块播量可减少 10%-15%,低肥力地块增加 10%-15%,保证亩基本苗在 15-22 万株范围内。
(三)优化播种方式
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实现 “深浅一致、行距均匀、覆土严密”。
1.播种深度:适宜深度为 3-5 厘米,沙质土壤可加深至 4-5 厘米,黏质土壤宜浅至 3-4 厘米。播后及时镇压,防止土壤透气导致出苗困难。
2.行距配置:采用等行距播种,行距 22-25 厘米;高产地块可采用宽窄行播种(宽行 30 厘米、窄行 15 厘米),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3.播种质量检查:播种后及时查苗,发现漏播、断垄地块(断垄长度超过 10 厘米),需在出苗前补种;出苗后缺苗断垄处,可移苗补栽(3-4 叶期进行),补苗后浇水压实。
三、播后管理:培育冬前壮苗
(一)水分管理
播后水分管理需兼顾出苗需求与土壤保墒,避免干旱或涝渍。
1.造墒播种:播前若土壤墒情不足(0-20 厘米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70%),需提前浇水造墒,浇水后待土壤墒情适宜(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再进行整地播种。
2.播后镇压与浇水:土壤墒情较好时,播后及时镇压即可;墒情不足时,播后需浇 “蒙头水”,每亩浇水 40-50 立方米,浇水后浅耙松土,破除板结。
3.冬前浇水:越冬前(11 月底至 12 月初)若土壤干旱,需浇越冬水,每亩浇水 30-40 立方米,增强小麦抗寒能力。弱苗地块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 5 公斤,促进苗情转化。
(二)杂草防除
采用 “播后苗前封闭 + 苗后茎叶处理” 相结合的方式,高效防除杂草。
1.播后苗前封闭:播后 3 天内,每亩用 50% 乙草胺乳油 100-150 毫升或 33% 二甲戊灵乳油 150-200 毫升,对水 30-40 公斤均匀喷雾,封闭防除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土壤墒情差时,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2.苗后茎叶处理:小麦 3-5 叶期、杂草 2-4 叶期,防除禾本科杂草可每亩用 6.9% 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 50-60 毫升或 15% 炔草酯微乳剂 30-40 毫升;防除阔叶杂草可每亩用 10% 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5-20 克或 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50-60 毫升,对水 30 公斤喷雾。
(三)病虫害防治
冬前重点防治地下害虫、纹枯病等,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
地下害虫防治:播前未进行土壤处理的地块,可采用种子包衣或拌种方式防治,用 30%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按种子重量的 0.3% 或 20% 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 0.5% 拌种;出苗后若发现蛴螬、蝼蛄危害,可每亩用 40% 毒死蜱乳油 500 毫升对水灌根或制成毒饵撒施。
纹枯病等病害防治:小麦 3-4 叶期,每亩用 20% 井冈霉素可溶粉剂 50 克或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0 克,对水 30 公斤喷雾,重点喷洒小麦基部,间隔 7-10 天再喷一次。
(四)弱苗转化
针对晚播苗、瘦苗等弱苗地块,及时采取措施促进苗情升级。
晚播弱苗:每亩追施尿素 5-8 公斤,结合浇水促进生长;若土壤板结,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
瘦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500-1000 公斤或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溶液 + 0.5% 尿素溶液,补充养分,增强光合能力。
来源:新驿农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