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上映仅5天,人民日报12字锐评一针见血,完美戳中观众心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4:39 3

摘要:【中工网、光明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工网、光明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9月18日上午,尖锐的防空警报准时划破城市上空,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低头默哀。

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提醒。

而同一时间,全国多地影院里,一部没有炫技特效、没有刻意煽情的电影,正让黑暗中的观众频频抹泪。

它就是《731》。

电影上映后,全球多地影院掀起观影热潮,观众的留言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

而影片上映仅5天,《人民日报》就以12字作出锐评,短短几字却是“一针见血”,更完美的戳中了观众的心坎。

这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肯定,更是对“铭记历史”这一时代命题的庄重回应。

民族伤痛

万众瞩目的影片《731》,虽历经重重“阻碍”,但却最终成功登陆全球银幕。

上映首日,影片票房就突破3.4亿元,同时刷新中国影史单片单日场次纪录。

这部由赵林山执导的战争电影,自筹备阶段便备受大众瞩目。

上映后更迅速掀起全民观影热潮,看过的观众无不说其带来的震撼直击人心。

要讲清《731》的震撼之处,就不得不从它所聚焦的那段民族伤痛说起。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哈尔滨平房区那座挂着“防疫给水部队”牌子的营地,实则是侵华日军731部队的“人间地狱”。

曾经,这些罪行大多尘封在泛黄的史料中,是模糊的文字记载。

而《731》却将其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直面历史的残酷。

这份直面的勇气,源于制作团队对历史近乎“苛刻”的尊重。

为了还原真实,他们花了5年时间,往返731部队遗址数十次,翻遍了近千份史料。

就连日军军服上的纽扣样式、“特设监狱”的牢房布局,都找来了幸存者后代一一核对,就怕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没有激昂的配乐,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但当电影中的片段和真实的历史对上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历史符号”,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牵挂的普通人。

豆瓣上,一条热评被无数人点赞:“爷爷是东北抗联后代,看完电影他攥着我的手说,当年老家隔壁的大叔就是被日军以‘防疫’名义抓走的,再也没回来。今天在银幕上看到那些被关押的百姓,才终于知道他可能遭遇了什么。”

正如导演赵林山在哈尔滨首映礼上哽咽着说:“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揭开伤疤,是为了让和平的光照进文明的征途。”

这句话恰恰点破了历史题材作品的价值:我们提731的伤痛,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仇恨延续。

而是为了让那些逝去的人不被当作“历史符号”,他们的苦难,该成为守护和平的警钟。

不过,当《731》的银幕故事让影院内的观众频频拭泪时,影院外的景象却让人看到这部电影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观影热潮

《731》上映后的观影热潮,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回望。

从亲子观影到校园组织观影,从国内热映到全球公映,每一个场景似乎都在诉说:铭记历史,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影院外,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排队购票,他们说:“想让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来的,是先辈们用苦难换来的。”

在多所中小学,老师自发组织学生集体观影,将电影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一位中学历史老师说:“课本上的文字是抽象的,但银幕上的故事是具体的,孩子能更直观地理解‘勿忘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先辈的尊重。”

这份对历史的敬畏,还跨越国界延伸到了全球。

影片以英文名《EVIL UNBOUND》,选择在全球多地同步上映,也引发了当地观众的广泛讨论。

一位澳大利亚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发了长文:“我以前只在课本里看到过日军侵华的只言片语,可这部电影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受害者的痛苦。日本政府至今还有人否认这些事,这不是‘立场问题’,是对生命的亵渎。”

不仅如此,就连日本国内,也有理性声音站了出来。

有日本媒体人直言,“很多日本人习惯用‘民族立场’回避历史,但《731》告诉我们,首先要以‘人’的身份,去看日本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苦难。”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声音,恰恰印证了一个真理:历史真相从不会被地域或民族割裂。

拒绝遗忘、追寻真相,从来不是一国一族的事,而是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明底线。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节点,《731》的上映,不只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溯,更是一场对未来的深刻叩问。

而最近《人民日报》发出的刊文更是戳中无数人的心坎,让人忍不住发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振兴中华”的口号。

铭记历史

今年9月22日,也就是《731》上映5天,以“《731》警示人们勿忘历史,守望和平”12字对该影片作出锐评。

这短短12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堪称“一针见血”,“完美”戳中了所有观众的心坎。

有观众在看到《人民日报》的评论后留言:“这12个字说到了我心里。看完电影后,我没有燃起对某个国家的仇恨,反而更觉得和平可贵。我们要记住的是‘教训’,不是‘仇恨’”。

这份共鸣,正是《731》与《人民日报》评论的力量所在。

而作为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的12字锐评,不仅是对电影艺术价值的肯定,更像是一份面向全民的“历史提醒”,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视。

它们没有煽动情绪,没有刻意渲染仇恨,而是引导人们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

我们铭记731部队的恶行,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我们回望过去的苦难,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更坚定地守护当下的和平。

如今,很多年轻人对731部队的了解,确实只停留在课本的几行字里,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缺乏深度。

而《731》的上映,恰如一声警钟,让我们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不忘回头看看那些为和平牺牲的人,不忘历史曾带给我们的伤痛。

可以说,《人民日报》的评论更像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为了指引未来。

结语

每年的9月18日,城市里都会响起防空警报。

以前听到这警报声,总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那些苦难仿佛只是书本上的故事。

可看完《731》才真正懂得,那些警报声,是在提醒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

94年过去了,防空警报每年都会准时响起,《731》的银幕光影也在全球流转。

影院里观众的眼泪、社交平台上的留言、不同国家观众的发声,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

我们记住那段黑暗的历史,不是为了唤醒仇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扛着“守护和平”的责任。

如今,我们通过《731》这样的作品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伤痛,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毕竟,只有记住过去,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只有尊重历史,才能不辜负那些为和平牺牲的人。

来源:奕然自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