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对于一部分人,季节的转换带来的却是一场「身心的气候剧变」:精力如落叶般凋零,情绪如气温般持续走低。
秋风瑟瑟,昼短夜长。
过了秋分之后,大多数人只需要拿出厚外套,冲一杯热可可就可以安心度秋。
但对于一部分人,季节的转换带来的却是一场「身心的气候剧变」:精力如落叶般凋零,情绪如气温般持续走低。
这很可能是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在作祟。
SAD并非独立的疾病诊断,而是指一种具有季节模式的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亚型”。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其核心特征是:
抑郁发作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通常是秋冬季)规律性地发生,并在随后的季节(通常是春夏季)完全缓解。
这种模式必须持续至少两年。
如果以上多条都「击中你」,且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准时到来,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SAD的病因并不单一,而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最新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点: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理论。
光照减少是关键的环境触发器。视网膜接收到日光减少,会导致大脑内的视交叉上核(SCN)——我们的「中央生物钟」——功能紊乱。
这会造成褪黑素分泌周期延迟和延长。
简单说,你的身体误以为「夜晚」更长了,从而导致清晨嗜睡、昼夜节律整体后移。
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我们的「高级功能」:逻辑推理、专注力、决策和情绪控制。
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食欲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光照减少被认为会导致大脑中血清素转运体(SERT)活性增加,从而过快清除突触间隙的血清素,导致血清素功能不足。
这直接解释了为何会情绪低落和渴望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能短暂提升血清素水平。
日照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
秋冬日晒不足,可能导致维生素D水平急剧下降,而大脑中存在大量维生素D受体,其参与调节血清素合成和神经保护功能。
一些综述性文章曾指出: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SAD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研究表明,有SAD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遗传学研究也发现,SAD患者可能在血清素系统相关基因上存在易感性。
好消息是,SAD一般预后良好。
基于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光照疗法(Light Therapy / Phototherapy)是一线治疗方案。
其原理是通过模拟日光,重置延迟的生物钟,抑制褪黑素分泌,并可能提升血清素活性。
认知行为疗法(CBT)——特别是为SAD量身定制的CBT-SAD也可以考虑。
它不仅能处理当下的抑郁症状,更能帮助你识别并改变那些在冬天自动产生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比如“冬天什么都做不了”),教你建立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重度SAD,抗抑郁药是重要选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证实有效。它们通过提高大脑中血清素的浓度来帮助你度过秋冬的坏情绪。
鉴于SAD的季节性,医生通常会建议在秋季症状出现前开始服用,持续整个高风险季节,然后在春季逐渐减停。
最重要的建议是: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SAD,请不要独自硬扛。
它不是意志力缺陷,而是一种可以诊断并治疗的疾病。
秋冬的静谧本可以不带来情绪的寒冬,它也可以是向内探索、静心休养的契机。
请务必及时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专业帮助,他们能为你提供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的理解和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在秋冬点亮内心的阳光。
审核医生:彭旭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来源:要健康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