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名为 Macroscope 的初创公司完成了 4000 万美元融资。创始人曾是 Twitter消费产品部门的负责人,也正是他在 2015 年将直播平台 Periscope 卖给了 Twitter。
当一个公司拥有上千名程序员时,管理层该怎么得知每个人都在做什么?
一家名为 Macroscope 的初创公司完成了 4000 万美元融资。创始人曾是 Twitter消费产品部门的负责人,也正是他在 2015 年将直播平台 Periscope 卖给了 Twitter。
Beykpour 在 Twitter 任职期间,管理过一支 1200 人的工程团队。他在多个公开访谈中提到过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我永远都搞不清楚,这些工程师具体在做什么。”
即使在 Twitter 这样的科技公司,工程进展的跟踪仍然依赖于层层上报、会议讨论,甚至是工程师手动填写的 Excel 表格。
这些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信息失真严重。管理层想知道一个项目的进度,要通过多层中层管理者转述,等信息传到高层时,往往已经失去了真实性。
而Macroscope 的核心功能,是让 AI 直接读懂代码库。不是简单地统计提交次数,而是通过一套名为“代码遍历”的系统,分析代码结构、功能演变、模块依赖等内容,再生成给管理层的精准摘要。
它的底层技术基于抽象语法树(AST),能为不同角色生成不同层级的信息视图,工程师看到的是具体的代码审查,管理者看到的是产品变化的趋势。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为人类工程师设计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 AI 工具编写代码。GitHub Copilot、Cursor、CodeWhisperer 等自动补全工具已经相当普及。
这意味着,未来的代码库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来自 AI。但 AI 不会开会、不会写日报,也不会在团队会议上做进度展示。
而 Macroscope 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为这种“混合开发团队”提供统一的监控平台,无论代码是人写的,还是 AI 写的,都能被系统识别、分析、归档。
Beykpour 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我极度看衰中层管理”。他的意思不是说中层不重要,而是认为中层的信息中介角色已被自动化工具取代。
过去,中层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理解下属在做什么,再向上汇报。但当 Macroscope 这样的工具能够自动生成项目摘要、代码变化报告时,这部分工作将不再需要人来完成。
Macroscope 并不是唯一做 AI 代码分析的工具,但它的差异在于,从一开始就服务于管理者的理解需求。而不是只做工程师效率工具。
它在 bug 检测方面的能力,在一项对比测试中比第二名多发现了 5% 的 bug,同时生成的无效注释减少了75%。这说明它不仅能看得懂代码,还能“少说废话”,提高工程师对工具的信任度。
随着Macroscope的出现,软件开发管理的方式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它从一个工具,变成一个能理解代码并为团队提供智能支持的伙伴。
在AI的帮助下,管理者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项目进展,减少信息失真,提升决策效率。这种创新不仅仅影响软件公司内部的管理模式,也预示着未来AI与人类协作的新趋势。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