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老人常说的“秋分有三怕”,到底怕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4:56 3

摘要:秋分正处于阴阳平衡、寒暑均分的关键时刻,此时顺应天时,方得长久;违背节律,必遭其扰。

《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天地运行,自有其恒常之道;万物生长,亦遵循自然节律。

秋分正处于阴阳平衡、寒暑均分的关键时刻,此时顺应天时,方得长久;违背节律,必遭其扰。

正如古老农谚所警示:“秋分有三怕”。这“三怕”,是千百年来古人所总结的生存智慧。

知所惕厉,方得久存。

1、一怕打雷:阳气泄,冬必暖



《淮南子·时则训》言:“仲秋之月,雷乃始收。”

秋分之后,阳气应收、阴气渐长,天地当趋于敛藏宁静。

若此时仍雷声大作,其实是阴阳失序、气候逆乱之象。

清乾隆八年秋分日,京师雷电交加,乾隆帝大为惊忧,急召翰林院问询天象之意。

学士张照引《易经》解道:“震为雷,本属地动阳升、生机奋发之象。然秋行春令,雷发非时,乃阳气亢盛不能敛藏,恐致冬令不寒、蛰虫不伏,来年必有旱蝗之灾。”

后果如其言,当年直隶地区冬季温燥少雪,次年春夏大旱连绵,蝗灾继起,民生艰难。乾隆亦下诏罪己,免赋赈灾。

民间因而流传:“秋分打雷,遍地是贼。”

天道失序,则寒暑皆乱;气候反常,则五谷不登。

粮荒生乱,盗贼蜂起,最终受苦的仍是百姓。

这第三怕,表面怕的是雷,实则惧的是阴阳不顺、世道难安。

天时若不正,人世亦随之苦不堪言。



2、二怕连阴:湿气重,霉变生


《农政全书》有云:“八月(农历)雨连绵,麦子种不下。”

秋分时节,正值秋收秋种之交,最忌阴雨不绝。

此时若淫雨霏霏,则湿气弥漫,万物易腐,农事俱废。

明万历四十三年,秋分后连雨半月,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痛心记述:“霪雨害稼,禾尽腐,民多流徙。”

江南本已稻熟待收,连绵阴雨却使稻穗在田间发芽,仓廪存粮亦纷纷霉变。

更严重的是,雨水淹田,冬麦无法及时播种,致使次年春荒蔓延,饥民流离。

徐光启因此大力推广“区田法”,教百姓深沟高垄、排水防涝,以应天时之变。

农谚亦道:“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少。”

秋分阴雨,不仅误一季之收成,更预兆气候异常、阴阳失调,影响后续农时天候。

这第二怕,表面怕的是雨湿霉腐,实则惧的是天时不正、农事尽毁,民生陷入困顿。

秋分之平衡,贵在调和。

雨水一旦过界,则万物衰颓,百弊丛生。

古人畏雨,其实是敬畏自然、珍重生计。


3、三怕早霜:杀百草,损收成


《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

秋分时节,正是禾稻灌浆将熟之际,此时最惧寒霜早降。

一旦霜期提前,则籽粒不实、百草凋零,一年收成尽毁。

北宋元祐年间,秋分未至而寒霜先降。

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目睹“霜降杀禾”之惨景,痛心作诗:“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百姓颗粒无收,饥荒蔓延,路有饿殍。

苏轼毅然上书朝廷,恳请免除粮税,并开仓赈济,方救万民于危难。

正如农谚有言:“秋分霜降麦归土。”

霜早则禾不实,仓廪不充,冬春必饥。

这“一怕”,怕的是早霜凛冽、杀禾损谷,更怕的其实是天道失序、阴阳失衡,最终导致的民生维艰、百姓流离。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秋分三怕,畏的是天时不正,忧的却是人间生计。

早霜致饥寒,阴雨生荒芜,雷震兆动荡。

这三怕之中,藏着人们千年来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

如今我们虽已渐离农耕时代,但天道运行恒久不变,人与自然的感应也当如此。

秋分之时,更要自省:我们是否敬天时而知惜物?是否守人事而知进退?

《周易》亦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

所谓安康,从来不只是个人的福运,更是与万物节奏同步、与天地和谐的大规律。

能知天时、尽人事、识进退,方可在变幻的岁月中,持心不乱、守业不衰,赢得真正的长久平安。

今日秋分,

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愿天地清宁人间暖,岁岁年年共安康!

来源:闻心品阁

相关推荐